劉 磊
攀枝花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筆者作為一名地方高校的法學專業(yè)專職教師,自2005年登上三尺講臺,已然十余載。在這十余年的教學生涯中,對于法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積累了一些心得體會,在此不揣淺陋,略陳管見:
俗語說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上課雖然只有四十五分鐘,但筆者在臺下所做準備工作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四十五分鐘的時間,至少是它的四倍。無論是新課還是舊課,在備課過程中筆者都不敢有絲毫懈怠。以舊課為例,雖然有以前現(xiàn)成的教案,但筆者并不滿足于此,而是在舊教案的基礎上,對舊教案進行補充修改,使之進一步完善,以提高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通過網(wǎng)絡、圖書館等等各種途徑廣泛收集資料,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習近平時期法律法規(guī)的修改非常頻繁,筆者首先要做到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行新陳代謝,教師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應當是源泉。對于每一個教學內容,都做到精心策劃,深入鉆研教材,力求設計出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又能切實落實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案。
(一)關聯(lián)教學,也可稱之為系統(tǒng)教學、整體教學。法學這門學科它是一個體系,各門課程之間并不是絕對割裂的,比如教刑事訴訟法的老師除了精通刑事訴訟法之外,還必須對刑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有一個整體的較好的知識體系和儲備,只有這樣才能夠在自己的教學中,把三大訴訟法最容易混淆的地方,給學生講明白講透徹,讓學生對三大訴訟法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比如,辯護人那是刑訴特有的稱謂,民事訴訟法中辯論貫穿民訴的始終,那么,辯論和辯護什么區(qū)別?我們的刑事訴訟法中有沒有缺席判決,民事訴訟法中有沒有指定代理人等等。再比如,中國法制史和外國法制史的教學更需要融會貫通,中國法制史中的《法經》和外國法制史中的《十二表法》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中國法制史中的西周分封制和外國法制史中的西歐采邑制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等。
(二)誘導教學,也可稱之為引誘教學。關于在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問題,筆者在授課中主要采取誘導式教學方法進行探索和實踐:對于教學內容筆者盡可能地減少平鋪直述的講解,盡可能地增加激發(fā)學生能動性的講解。比如對于某個知識點筆者僅僅是擺出問題、困難,至于解決問題、困難的辦法就讓學生開動腦筋,集思廣益,尋求一個科學、合理的答案;比如對于某個知識點筆者僅僅是擺出事實、結果,至于造成這一事實、結果的原因、根源所在就讓學生分析得之。筆者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努力實現(xiàn)教與學的互動。通過提問、提示、提醒,多問為什么、怎么辦,讓學生通過自己思考理解掌握。再比如案例教學,筆者個人的理解是——案例教學并非老師大包大攬:介紹案情、分析案例從頭到尾老師一個人講解完了就完之大吉,而是讓學生對案例展開討論并發(fā)言。筆者對于案例要求學生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及時了解他們的思路,分析他們思路的對與錯,更有針對性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并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在輕松愉快的教學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法學專業(yè)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專業(yè),那我們的法學教育,就要使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才能使學生在畢業(yè)后從事法律工作迅速適應并勝任具體的法律實務工作。那怎么樣與實踐密切結合呢?一方面有專門的實踐課,如模擬法庭、見習、實習等等;另一方面筆者從事教學工作的一個感受,或者說一個想法——理論教學也應當進一步強化實踐意識,就像課程思政一樣,實踐教學不僅僅體現(xiàn)在實踐課程中,同樣也應該貫穿于、深化于整個理論課程中。在法學理論課程中,案例教學法就是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和主要的鮮明體現(xiàn),除此之外,筆者在理論課程中,一直在做著這方面的努力:就是盡可能地把抽象的法學理論知識和現(xiàn)實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去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習慣和法律意識,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對于民法不當?shù)美闹v解中,舉出這樣一個日常生活的實例讓學生去分析,我們在飯店吃飯時,飯店上錯菜了,消費者把它吃掉,請問是不是不當?shù)美??要不要付錢?通過這個日常生活實例的講解和討論讓學生掌握了不當?shù)美臉嫵梢?,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法學這門學科的系統(tǒng)性,還引申出了一個同等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課程設置的順序問題。經濟法是綜合性極強一門課程,筆者在講授經濟法的時候要用到民法、刑法、行政法、商法等的知識,以學生為本,從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這一角度出發(fā),應將經濟法至少安排在民法、刑法、行政法三門課程之后開設。
(二)在教學工作中筆者還一直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以學生為中心,能否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自學,老師僅僅是答疑解惑。這個需要學院和學校的認同,學生的認可。在實際的教學中,筆者并沒有嘗試過這種教學方式,但筆者所知道的是讓學生自己獲取知識,學生普遍存在畏難情緒。
(三)交叉學科的特殊性。中國法制史作為法學和歷史學的交叉學科,筆者在授課過程中使用到大量的古文獻,這就需要向學生翻譯古文,學生才能明白理解,但古文獻涉及到法律的話,就具有極強的專業(yè)性,查找的翻譯資料大多是模糊翻譯,甚至有很大差異,古文的翻譯拿捏不準,如此這般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這個問題一方面筆者自己補習古漢語知識,另一方面筆者在積極尋求中文老師的幫助。
(四)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課程能否有實踐課時?應用性強的課程如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等均有課內實踐課時,甚至還有模擬審判等單獨的實踐課程。而中國法制史和外國法制史這兩門課程就筆者所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和筆者所在學校一樣,均沒有實踐課程的設置。筆者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一般而言,通常情況下,應用性的課程就開設實踐課,非應用性的課程就不開設實踐課時,應用性是否能夠成為高校課程開設實踐課時的標準或者原則呢?個人認為這是值得商榷的。實踐課時的目的之一是鞏固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既然如此,原則上高校所有的課程都應設置實踐課時,至少設置課內實踐。中國法制史和外國法制史實踐課時的內容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假如有實踐課時,能否讓學生參觀《秦墓竹簡》?能否讓學生參觀《大清律例》?能否讓學生參觀《漢莫拉比法典》?當然這需要學院和學校的大力支持。
(五)因材施教。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最深入地運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但讓我們深感慚愧的是,現(xiàn)在因材施教是中國教育的一個軟肋。學生人數(shù)、教學改革課時的壓縮、以知識傳授為重心,著眼于教學方法,即用什么最高的效率,達到最大的效果等等諸多因素,使得我國的教育就像在批量生產產品,只關注學生的整體需求,而忽略了學生的個體需求。如何解決學生整體需求和個體需求的矛盾,培養(yǎng)“特色”人才,是一個具有重大價值的課題。
(六)反思,也可稱之為經驗總結。在教學工作中,筆者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師課后的及時總結太重要了。每次上完課后,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如果那樣講會更好;那個問題如果這樣講會更好。所以筆者每次上完課都會進行反思總結,雖然不再是同一個問題了,但筆者以后碰到類似的問題,就用得到筆者總結出的教學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