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靜
“他們用圖紙規(guī)劃著每一寸土地,去創(chuàng)造她,改變她;他們用腳步丈量著每一條軌道,去觸摸她,親吻她;他們用青春書寫著每一段印記,去遇見她,守護她;他們用責任肩負著每一次行駛,去感知她,擁抱她;他們用使命踐行著每一次成長,去陪伴她,呵護她;他們用真情書寫著每一個故事,去歌頌她,贊美她;……”
她是誰,他們又是誰?
她的名字叫西安北至機場城際軌道項目,他們則是天天圍著她轉的“機場城際人”。
她只有一個,而他們卻有很多很多……
2019年9月29日,陜西第一條城際鐵路開通,她似一條紐帶將西安北站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兩大陸空交通樞紐完美相連,實現(xiàn)了西安和咸陽兩座古城的交匯融合,書寫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贊歌。畫卷里有每一位機場城際人風雨兼程的身影,贊歌里描述著來自乘客對他們最真的感謝。讓我們搭乘這輛幸福列車,去回味那走過的每一個瞬間,感受埋藏在其中的每一個故事。
冷遇見暖,就有了雨;冬遇見春,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我遇見了機場城際,便有了故事。
還記得與機場城際的遇見是在2019年的9月23日,筆者有幸跟隨媒體試乘體驗團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她。那天去的人很多,她被很多人簇擁著,仿佛都沒有時間和她單獨說上幾句話。跟隨著她的腳步,我們一起“上天入地”。猶如一條巨龍任意馳騁,穿越西咸、連接陸空;觀秦漢歷史人文、賞渭河秀美景致。
也就是這樣的遇見,才讓我聆聽到了更多的故事……
“當時工地現(xiàn)場到處是荒草、建筑垃圾和瓦礫片,沿線道路不通,全部靠步行,更重要的是沒有水、沒有電……”談起早期建設的情形,陜西城際鐵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城際公司)總工辦梁建斌仍然記憶猶新。他向筆者介紹,他最早參與的是渭河橋的建設,當時整個河灘長達兩公里沒有道路、沒有電,吃飯等很多實際問題都擺在眼前。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7月2日,當時渭河突然發(fā)大水,河水漲勢很猛,將他們用于前期建設的一些臨時設施和周轉性材料都沖走了,給整個建設帶來了一定影響。好在后期各方人員緊急調(diào)度、填補空缺,搶抓施工進度,確保施工質(zhì)量,最終使得該段項目圓滿完工。
錢一男,一名90后的電客車司機,他與機場城際的相遇是在2017年12月,直到現(xiàn)在他還一直保留著一段剛來車站的視頻。他告訴筆者,那時西安北客站風特別大,到處都是灰塵和土,能見度非常差。最初來到這里,他們重點是對車輛進行調(diào)試。有時一調(diào)試就是一整天,沒有固定的吃飯時間和地點,來了任務,隨時出發(fā)。他還給筆者描述了一個吃飯的場景,當時他們一個班組的人員,蹲在水泥地上自動排成一排排,隨便扒拉幾口就繼續(xù)開工。
“當時這里沒有廁所、沒有水、通勤車也不具備,生活用水也沒有。尤其是剛到站的時候,冬天特別冷,施工地到處都是圍欄擋著,每次出行要走一個來小時,尤其下雨的時候,道路泥濘,寸步難行。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幾乎吃不到一頓熱乎飯。如今看著一個個橋墩立起來,一座座橋搭起來、車跑起來了,又有乘客來了……”城際公司的邢鑫鑫還是有很多感慨。
與機場城際的緣分要從可研階段開始,中鐵第一勘察院機場線項目總工程師蘇碧成向筆者講道,從最初施工圖的設計修改到工地現(xiàn)場討論,再到后期的聯(lián)調(diào)聯(lián)試等等,整個過程直到現(xiàn)在還歷歷在目。討論線路走向、線路輻射標準、車輛編組問題等,每一次都要經(jīng)過反反復復地討論與修改。那時對他們來講加班都是常事,每天晚上辦公大樓基本上都是燈火通明的。
這樣的經(jīng)歷還有很多,用文字描述可能就是一段話,但是他們是真正的經(jīng)歷了好多個日日夜夜。
遇見了便有了生命,正是在一個個機緣、一次次的付出中,才會讓機場城際在一個溫暖的襁褓孕育。
初心在最開始的時候,往往簡單樸素,但是他會慢慢長大,就像一顆種子能夠長成參天大樹,又仿佛站在零的起點慢慢綿延成很長很長的道路,這個過程就是初心的力量。
建設中期的城際人本著這樣一種向上的力量,為筑夢時刻在前行。
“我們的定位就是要在全國同類工程里建成最好的城際”。這就是陜西城際鐵路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李愛國的初心。作為機場城際的負責人,他身上的責任可想而知。
說起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李愛國侃侃而談,談工期壓力、質(zhì)量提升,談安全管控、文物保護,談追趕超越、服務理念,每一個難題的解決都凝聚他和所有機場城際人背后辛苦的付出。
他特別談到了文物的保護。他指著辦公室墻上的規(guī)劃圖向筆者介紹,機場城際途經(jīng)國家級文物保護區(qū),從地圖上看,渭河到秦宮之間拐了將近90度的彎,長陵到擺旗寨也拐了90度的彎,之所以采取這樣的繞行路線,主要因為整個渭河北岸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分布了周秦漢唐多處文物古跡及帝王陵墓。這里有陶作坊遺址、秦咸陽城遺址等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基于這樣的特殊情況,不僅要繞行,還不能采用穿越的形式,以防觸及到更多的文物。為此,他們也曾與相關文物保護單位多次協(xié)商、勘探,最終確立通過采取高架橋的方式,合理布設橋樁位置,最終解決了文物保護與工程建設沖突的難題。
在這里不得不說一個細節(jié),在與筆者交流的有限時間內(nèi),李愛國幾次被電話打斷,我想這一定也是他的日常。有員工告訴筆者,在建設初期,李總每天上班都比別人早,他有一個習慣,就是幾乎每天都要到工地走一圈,迎著朝陽用手機拍下工地的現(xiàn)場照片,與大家一起研究項目推進事宜。
建設中期,橋通、洞通、軌通、電通等每個重要節(jié)點他都在現(xiàn)場,特別是在軌通時,他與現(xiàn)場所有人一起舉旗歡慶,那些瞬間將所有難題都化為了臉上最真的笑容。
而說到難題,技術攻克更不能不提。
備受關注的渭河特大橋連續(xù)梁抗震問題就值得一提。蘇碧成向筆者進行了介紹,他說,渭河特大橋采用的是長聯(lián)大跨連續(xù)梁結構,位于高地震烈度區(qū),要達到避震要求,常規(guī)抗震措施是不能滿足要求的。為此他們一次次地討論、一次次地嘗試,最終采用“摩擦擺支座+粘滯阻尼器減隔震”措施解決了該問題,并創(chuàng)造性采用與國產(chǎn)伸縮調(diào)節(jié)器相配套的抬枕裝置,在大梁縫的地方縱向設置兩個鋼梁,橫向中間用一個鋼梁抬起,從而縮小了大梁縫,解決了跨渭河特大橋連續(xù)梁縫伸縮的難題。
還有在機場西站的設計中,由于線路需下穿地面通往T3航站樓候機大廳的主線橋,以及T2與T3航站樓之間的連接橋橋墩,為了不影響機場正常運營,工程師們通過專題討論,論證了大軸力樁基設計是安全、可靠、可行的,最終圓滿解決了該項技術難題。
諸如此類的還有2017年11月30日空港特大橋93-94號成功實施橋梁轉體施工。據(jù)介紹,該項技術為陜西首例;2018年6月12-13日,機場站-機場西站左線盾構掘進49.5米,成環(huán)33環(huán),創(chuàng)造了全國同類地鐵盾構施工日掘進最高紀錄;2018年6月17日,機場城際鐵路雙線順利下穿機場停機坪,地面沉降不超過10毫米,為我國在航空敏感區(qū)同類型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等等。
一次次難題的攻克,一項項技術的突破,都凝聚了機場城際人的心路歷程。使命使然,初心使然,這就是初心的力量。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給人類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
而機場城際則是所有建設者送給廣大乘客最好的禮物。
2019年9月29日,我想這一天對于所有城際人,包括所有設計者、建設者、運營者等來講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們準備了太長的時間,經(jīng)歷了太久的等待。
“開通那天,我有一種神奇和奇妙的感覺,就像心里按捺了很久的心緒終于可以釋放出來。而這一天就像是我們一直偷偷摸摸地給旅客準備的一份禮物,到了這一天終于送出去了……”這是電客車司機錢一男給筆者描述機場城際開通后的心情。他說那一天他感覺所有的鮮花和掌聲仿佛也有他的一份。
“只有經(jīng)歷最困難的時候,我覺得才能迎來最驕傲的時刻??吹竭@么多年來精心呵護的勞動,終于開花結果了,我覺得特別高興,特別自豪”,蘇碧成總工程師談起開通時的情形對筆者自豪地說。開通當天正值國慶前夕,他手里揮舞著國旗,與乘客一起享受那幸福的時刻。
“通車那天我們電客車內(nèi)紅旗招展,我坐了好幾個來回,一遍一遍地坐。那時就特別喜歡坐在車上聽,聽別人說那種乘坐的感受,靜靜地聆聽,那種感覺想起來都覺得很美”。提起開通當天的情形,城際公司工電部副部長李鵬別提有多高興。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們在聆聽別人感受的同時,還要看看有哪個地方做的不到位,站點上哪里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對于他們來講這條線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而李愛國總經(jīng)理在開通這天則充當了媒體身份,開通當天除了心情激動外,他更多的是去車上問乘客的感受,一個一個問。有一位乘客看到他一直在問別人感受,便主動上前告訴他,自己是從北京出差到漢中,前一天晚上在漢中,還正發(fā)愁到西安北站以后怎么到機場,結果這條線剛好開通了,他說自己太幸運了。聽到乘客這樣說,李愛國心里暖暖的。
這一份禮物帶來了很多驚喜,但更重要的還需要長期的呵護。
陪伴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了一種習慣。
運營階段,機場城際每天都有無數(shù)人默默地陪伴在她身邊,呵護她、照顧她。
線路的開通對于每個機場城際人來講是一大喜事,卻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因為乘客的到來,他們更是將安全放在首位、將服務輻射到每一個角落。每一趟列車的平穩(wěn)運行,每一個站點飲用水的提供、母嬰室的人性化設置等,到處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用心。
“在崗一分鐘,安全六十秒”,機場城際控制中心梁棟告訴筆者,在這里工作承擔的壓力很大,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因為他們所在的崗位為機場城際的中樞神經(jīng),在這里他們通過電腦指令操作所有站點和車輛,控制每次行車的時間長短等。因此,工作中不能有一絲的疏忽,要時刻保持平穩(wěn)心態(tài),確保乘客每一天都能平安到達,這也是他們心中最大的成就感。
錢一男告訴筆者,大家從表面看我們司機好像很輕松,實際上我們每天都緊繃一根弦,特別是作為一名司機一定要做預想,當遇到緊急事件時,一定要快速做出反應,保證不能出任何問題。他說,有一天,他從擺旗站開到長陵站,前一趟開出去還沒事,返程行車時前方突然遇到了防塵網(wǎng),仔細觀察后,他還發(fā)現(xiàn)在他上方就是1500伏的高壓線。這怎么辦?緊急情況下只有幾秒考慮時間,作為一名當班司機,他讓配班司機待在車上,并仔細察看周圍情況,在做好安全防護的同時,按常規(guī)操作小心翼翼地取下防塵網(wǎng),最終解決了困局。因為機場城際高架線路比較多,在室外開車過程中隨時可能會遇到野貓、野狗等問題,這更要求他們一方面要調(diào)試好列車,另一方面更要調(diào)試好自己,確保冷靜、客觀地應對各種情形。
蘇雷是一名線路工,他每天常規(guī)的工作就是對電客車行進的線路進行巡查檢修。工作內(nèi)容就是每天用軌距尺檢查鋼軌,哪里有問題用筆記下來錄入問題庫,然后交由專門的人來負責維修。他告訴筆者,他每走6.25米就要彎腰量一次,再走6.25米再彎腰量一次,如此反復地對軌道和道岔進行檢查,短短的一小段路,一天要進行上百次的檢查。尤其是在露天作業(yè)時,每天穿工服、戴帽子外,還需穿一雙勞保鞋。這個鞋子特別之處是比正常鞋鞋頭硬,能起到保護作用,但是穿著會很沉,腳時常會被磨破。他說,做這個工作看起來不高大上,整個人也顯得“粗糙”一些,好多人也不理解,說你們那怎么不用機器測量?蘇雷告訴筆者,機器往往存在不精準問題,為了確保乘客行車中的舒適感,他們再辛苦也值得。
工作中再多的苦,他們都能克服,但對于家人的愧疚卻無法彌補。
筆者了解到,機場城際人的上班與其他人有很大的區(qū)別。他們總結的口頭禪為“白夜休休”,即上一天白班、上一天夜班,再休兩天。聽著感覺像是上兩天休兩天還不錯,實際來講往往休息的第一天都是補覺模式,剩下就只有一天休假。很多工作人員在節(jié)假日都不能與家人團聚,心里有太多的愧疚。
控制中心的梁棟,剛晉升為奶爸不久,但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家就在跟前,卻不能陪在孩子身邊。北客站客運部值班站長趙彩玲,從2017年來到公司后便很少回家,因為家在河南。有一次父親因為意外受傷,傷勢非常嚴重,作為家中的長女她真想回家看望一下,但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她選擇了繼續(xù)堅守崗位,為了更多的乘客能安全回家,她選擇了堅守。她說自己就像是遠嫁的閨女一樣,不能為家人盡一份孝心,而現(xiàn)在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將自己對父母的愧疚全部轉移到對乘客的關愛上。
運營期,機場城際人顧大家舍小家,將太多的時間、更多的愛轉化到機場城際身上,陪伴在其身邊,在這里陪伴已然成為了習慣。
筑路基、架橋梁、鉆隧道、鋪軌道……這一切都離不開每一位機場城際人的堅守。他們不忘初心,與自然環(huán)境做抗衡、與技術難題較量、與時間賽跑;他們攻堅克難、追趕超越,打造品質(zhì),最終才使得這項工程在世人面前閃亮登場。
“2019.10.29,0時10分,隨著奔跑了17個小時的10列電客車陸續(xù)入段回庫,標志著機場城際開通運營已滿一個月。安全,正點,溫馨,便捷,是機場城際向每一位乘客做出的永恒的承諾?!边@是陜西城際鐵路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李愛國在機場城際滿月后朋友圈發(fā)的文字,簡短的文字后面卻書寫了一個大大的承諾,而承諾背后卻承載著更大的責任與使命。
接軌天地,成就夢想。我們真誠地希望機場城際能為更多乘客帶來便利,為建設交通強省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成就更大的夢想。
編者手記
兩周時間,記者走訪了十多位機場城際人。他們中有領導層、也有一線員工,從他們的言語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對機場城際所傾注的辛勞?,F(xiàn)在當筆者再次乘坐這輛列車時,心境完全不同??粗熊囻倎?,想象著錢一男是否今天當班,為了乘客安全,他是否依然緊繃一根弦;車入庫后,線路工蘇雷是否又穿著勞保鞋穿梭在軌道上,認真檢查著每一個漏洞;日落黃昏時,機場城際總經(jīng)理李愛國會不會又拿起手機,拍拍夕陽下的城際,他心中“接軌天地,成就夢想”的愿望是不是也在慢慢實現(xiàn),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