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一提起西安,可能大家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兵馬俑、鐘鼓樓和大雁塔,因為這些是西安的標(biāo)志性建筑,也是著名的景點。其實,西安除厚重的歷史文化與人文景觀外,還匯聚了眾多的美食佳品,諸如:秦鎮(zhèn)涼皮,牛羊肉泡饃,老童家臘羊肉,肉丸胡辣湯等。當(dāng)然,其中最負(fù)盛名的當(dāng)數(shù)“葫蘆雞”。
“葫蘆雞”是西安的一道傳統(tǒng)名菜,有“長安第一味”之稱,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光聽這名字,大家一定以為這道菜的主料是雞和葫蘆,而事實上,這道菜跟葫蘆沒有多少關(guān)系,只因其形似葫蘆,故稱為“葫蘆雞”。
說起“葫蘆雞”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據(jù)《酉陽雜俎》和《云仙雜記》記載,“葫蘆雞”起源于唐玄宗時期,乃禮部尚書韋陟家廚所創(chuàng)。相傳,韋陟出身于官宦世家,憑借父兄的勢力,做到了卿相的高位。韋陟從小錦衣玉食,窮奢極欲,對膳食極為講究,有“人欲不飯筋骨舒,夤緣須人郇公廚”之說。有一天,韋陟命家廚烹制酥嫩的雞肉。第一位廚師采用先清蒸,再油炸的方法,結(jié)果韋陟品嘗后極不滿意,認(rèn)為肉太老,沒有達(dá)到酥嫩的標(biāo)準(zhǔn),一怒之下,竟命家丁將這位廚師活活打死。第二位廚師較第一位廚師有所改進(jìn),他采取了先煮、后蒸、再油炸的方法。雖然酥嫩的問題解決了,但由于雞經(jīng)過三道工序的折騰,已經(jīng)骨肉分離,成了碎塊,品相很不好看。韋陟大為惱怒,認(rèn)為家廚不力,不容分說,又命家丁將這位倒霉的廚師打死了。第三位廚師汲取了前兩位家廚的教訓(xùn),他在烹制時,先用一根細(xì)繩把雞捆扎起來,然后再煮、蒸、炸。這樣烹制出來的雞,不但香醇酥嫩,而且雞身完整,形若葫蘆。于是,人們把這種雞叫做“葫蘆雞”,并一代代地流傳下來。
正宗的“葫蘆雞”,選材十分講究,一般采用西安城南三爻村的“倭倭”雞,這種雞個頭不大,但肉質(zhì)非常鮮嫩。其制作過程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三道工序,一是清煮,先將宰殺好的嫩雞放在清水中漂洗,目的是去除血污和腥味,煮時用絲線將雞捆好,以保持雞的整形。等水燒開后,將雞倒入鍋中,煮上30 min左右取出。二是蒸籠,將煮好的雞置于盆內(nèi),并加入肉湯、料酒、精鹽、醬油、蔥、姜、八角、桂皮等,然而放進(jìn)蒸籠里蒸,讓其充分入味。三是油炸,當(dāng)清油燒至八成熱時,將雞倒入油鍋,開始用熱油炸,以保持雞的完整形態(tài)。接著改用溫油炸,以使油逐漸滲人肉內(nèi),使之外焦里嫩。最后,用漏勺撈出整雞,瀝盡油,盛于盤中,根據(jù)個人的喜好,還可以配上花椒和辣椒粉等作料。
做好的“葫蘆雞”,色澤金黃,酷似葫蘆,細(xì)細(xì)品嘗,油而不膩,皮酥肉嫩,香爛味醇,筷到骨脫。不僅如此,葫蘆雞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人體所需的飽和脂肪酸,真是一道難得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