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取得了傳統(tǒng)教學無法比擬的效果。具體有五方面:一、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二、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互動教學三、利用信息技術擴大信息獲取量。四、利用信息技術突破語文教學重、難點。五、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課堂 應用
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網絡信息資源日益發(fā)達的今天,信息技術已經漸漸普及在了我國的小學教育之中。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網絡資源中那些生動的畫面、動聽的音樂、有趣的游戲把學生帶入了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了樂趣,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對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語文課堂盡顯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新課程標準倡導快樂教學,要求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達到學生樂學的目的,促進其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對圖片、文字、視頻等內容的控制,給學生的感官帶來極大的刺激,從而使其學習的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比如在講《桂林山水》這一課時,因為多數孩子很少有旅游的機會,更談不上去南方旅游,因此桂林對于他們來說很陌生,只是依靠課文的介紹,孩子們根本體會不到“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所以我在教學時通過大屏幕展示動態(tài)的桂林的美景,配以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桂林山水的獨特之美。激發(fā)了學生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這樣的教學給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注入了活力,勢必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互動教學
“互動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就是通過營造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中讓師生間、生生間能有一個平等交流的過程,進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勇于探索的的精神,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注重一味地講授,忽略了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交流。因此,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氛圍往往十分沉悶,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高。為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去優(yōu)化課堂環(huán)境,并科學地去整合自己的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能夠以更直觀地視角去學習語文知識。
例如,在學習《猴王出世》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孫悟空在花果山生活的畫面,配上學生讀文,然后讓學生找出不理解的問題,進行匯總,同學之間互相探討來解決問題,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這樣既消除了學習過程中的畏難情緒,又鍛煉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還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互交流、討論,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實現了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
三、利用信息技術擴大信息獲取量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實驗表明:人獲取信息83%來自于視覺,11%來自于聽覺,3.5%來自于嗅覺,1.5%來自于觸覺,1%來自于味覺。多媒體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動手操作。這樣通過多感官獲取的信息量遠比單一的教師講授要多得多,不僅可以闊大學生的知識面,還改善了語文課僅僅局限于課堂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了教學效果。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寫作,需要多積累好詞好句,模仿學到的課文句式。只是靠平時的積累是不夠的,還要多讀書,從書中積累好詞佳句?,F在是網絡信息時代,我們可以在網上看到許許多多關于寫作的方法,不用費神去書店挑選。可以積累很多寫作素材,來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四、利用信息技術突破語文教學重、難點
小學語文課文中每篇都有重點的字、詞、句,對于學生來說抓住這些重點來理解課文內容是至關重要的。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教師要想突出這些教學重點,通常都會寫在黑板上或弄一些小卡片,這樣既費時又費力。而利用多媒體把這些內容展示出來,把這些詞句進行字形和顏色上的設置,給學生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官刺激,使學生能夠很快、扎實的理解這些重點詞句在文中的深層意義,對語言文字的具體運用獲得更多的啟迪,舉一反三,更深層的理解了課文內容,為以后能靈活運用這些詞句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教師來說,最難的就是作文教學,對于學生而言,難學的就是作文寫作。所以要想解決這個難題,教師就要下些功夫,首先做到讓學生有興趣。學生有了想寫作的興趣,才能有學習寫作的欲望。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一個寫作的情境,用圖畫、聲音來刺激學生的感官,達到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目的。例如在觀察一種你熟悉的小動物這次習作中,作文要求抓特點寫出其外形、生活習性、脾氣等。雖然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小動物,但是由于疏忽細致的觀察,讓他們動筆來描述還是有一定困難的。為了讓他們更直觀生動的看到動物的形態(tài),我在網上找到了一些學生比較熟悉小動物的動態(tài)圖片。先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整體來觀察小動物的外貌特征,說出小動物的外形特點,再用不同的顏色把小動物的身體的各個部分涂上顏色,讓學生細致的去觀察,這樣就交待了觀察的順序,由整體到局部。然后再播放一些小動物活動的視頻,讓學生對小動物產生喜愛之情。教師這個時候即可以引導學生,同學們這么喜歡小動物,那我們想不想用文字把它的樣子寫下來呢?這時候的學生興趣高漲,一定會說愿意,學生的興趣也就激發(fā)出來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網絡資源輔助教師教學,幫助學生學習,同時起到了教與學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學會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為我們創(chuàng)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服務。讓學生能夠在對信息技術充滿好奇的過程中快樂的學習,來達到提高語文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蔡玲玲.“融慧”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策略[J].課外語文.2017
作者簡介
王巍?。?979—)女,吉林省雙遼市人,吉林省雙遼市實驗小學,教師,研究方向:學生興趣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