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花
摘 要:作為初中階段比較重要的學科之一歷史,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通常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在教學形式上比較單一,太多的時間點細節(jié)顯得枯燥乏味,無法激起學生參與的興趣。歷史故事是一個國家歷史構成的重要部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情節(jié)有趣的歷史故事可以讓原本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有趣生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方式,提升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激發(fā)起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為以后的歷史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歷史故事 歷史教學 應用研究 分析
引言
初中歷史課程作為學生學習生涯中不可缺少的課程,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可以從歷史中吸取經(jīng)驗,以便推動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這也是歷史老師不能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在歷史教學中大多數(shù)老師還是會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課堂中主要以灌輸理論知識為主,讓學生被動地接收傳授的歷史知識,無法主動去進行思考。因此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通過利用相關歷史故事的講解,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歷史教學的參與度,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的深入了解,又能提高教學的質量及效率。
一、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現(xiàn)實意義
1.歷史故事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是充滿求知欲望的階段,在學習理論上,形象思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生動的歷史故事有強烈的興趣,也能對學生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在歷史教學中利用講故事的方法,可以充分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高度積極性,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互動中來。通過老師講解歷史故事,學生可以知道整個事件的詳細過程,為教學增添了很多趣味性,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最終效果,與此同時,對于抽象的理論知識,利用歷史故事來傳授給學生,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認知。
2.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較多的方法就是講故事
在歷史教學中,教學內容主要是經(jīng)濟、文化和政治為一體,每個歷史任務和事件都有著動人的故事,這些都是教學中歷史老師會不自覺地普遍采用的教學手段,利用歷史故事的講解,學生不只能了解歷史,還可以從中吸取教訓,總結未來。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穿插歷史故事,成為一種普遍運用的手段。
3.歷史故事可以把抽象、復雜的事物具體化、清晰化
歷史教學通過生動簡短的故事可以讓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無法言說的事情感性化,復雜的事情清晰化,這些重要的作用都是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的優(yōu)點,也是教學中追求的理想教學模式。歷史故事的特點是形象生動的講述出歷史細節(jié),敘述完整的過程,讓歷史場景還原重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對歷史中難記憶的時間、地點能完美的轉化成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很好地記憶。對一些抽象概念,用歷史故事表現(xiàn)更加具體,加強學生記憶,提高教學的效率。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運用。
歷史是時間沉淀的總結,有些知識距離學生生活比較遙遠,讓學生產(chǎn)生沉重負擔。作為老師,在教學中要將歷史智慧歸納到教學中,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兒。要讓學生感到有興趣,合理的使用歷史故事,突出主題,引領學生到樂學的領域。學生對歷史課有興趣了,才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實現(xiàn)真正學習上的高效。并且歷史故事有著豐富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帶給學生啟發(fā),讓人奮發(fā)??墒窃趺粗v故事才能真正讓學生感到有趣,需要做到下面幾個方面。
1.在講授新課時,可以歷史故事進行導入
初中的學生學習的動機都比較單純,對有趣的故事比較容易接受并且容易被歷史故事所感染和誘導,而且好的故事開頭,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迅速引起強烈的學習欲望,傳統(tǒng)的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只是重點的講解理論性強的內容,但是學生對這些教學內容完全沒有興趣,也無法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導致教學效果的不理想。為此老師可以利用歷史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個性特點來設計導語,誘發(fā)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進入學習狀態(tài),利用歷史故事的目的是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動力,通過設置故事講解將教學內容過渡到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上,順利地完成相應新課的導入。
2.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演繹歷史故事
歷史教學的內容是由相關內容有機結合的整體,故事是不是有趣,主要部分是什么情節(jié),怎么讓學生從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流暢地過渡到另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歷史老師可以利用歷史故事設計,選取主要的故事情節(jié)鋪展,經(jīng)過這樣就能起到承上啟下、理順教學內容的作用,而且,歷史故事還能設置一些故事的重點難點。歷史教學成功導入只能維持學生短暫的注意力,要想讓學生一節(jié)課都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師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些歷史故事來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3.在歷史教學中利用小故事來解決教學中的難點
在歷史教學中有一些抽象性的概念,無法讓學生們理解,也成為教學中的難點。在課堂中,老師可以利用一些小故事將這些概念具體清晰化,讓學生理解消化,比方說:封建化,假如老師只在講解字面上的意思,學生們不容易記憶,如果老師可以講解些歷史時期,我國大部分時間都是由皇帝直接統(tǒng)領民族以及將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制度用小故事來說明,這樣學生就會清楚地知道概念的內涵,也能輕松地化解歷史知識的難點,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在文史課,老師可以把名人的小故事讓學生們演繹出來,讓枯燥的文史內容變成有趣的名人表演,來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4.教學結束前設置歷史故事
歷史內容是緊密連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因果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但是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虎頭蛇尾的現(xiàn)象,很多老師都在開始時設計新穎的故事吸引學生注意,但是結尾卻草草收場,影響了教學的整體效果,也容易打擊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需要在結束前有效調動課堂氛圍,設置歷史故事講解環(huán)節(jié)來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分析整理故事的學習過程中,喜歡歷史,調動起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yǎng)學習的能力,有效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陳常青.聽故事,學歷史——淺談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年31期
[2]唐莉.淺析歷史微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