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壽清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喜歡主宰課堂,讓學生遵循教師事先預設的流程進行學習。這種按部就班的學習方法無法促使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嘗試構筑生成性的課堂,關注學生課堂學習的微觀瞬間,利用各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構筑精彩的語文課堂。
一、問題切入,漫溯深處
美國學者賴格盧提出研究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如何幫助學生進行卓有成效的學習上,要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達到預期的目的。在教學中我密切關注課堂的微觀教學效果,當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深度閱讀有關的時候,就會立刻把握住這些問題,將其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促使學生提高學習效果。
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3課《故鄉(xiāng)》這篇課文時,我鼓勵學生展開自主質疑,嘗試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如有學生提出:“文章的一開始就說了‘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那么作者心中的故鄉(xiāng)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的這個問題切合文章的核心,所以我在教學中利用了學生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在作者看來,故鄉(xiāng)的哪些事物變化了呢?大家可以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比缬袑W生從人的變化入手進行分析,提出閏土和楊二嫂都發(fā)生了變化,還有學生就此問題深入下去,探究發(fā)現(xiàn)文章不僅寫了人的變化,更寫了情感的變化,如閏土和“我”之間的兄弟情感逐漸變得有隔閡。學生層層深入研究,對文章的核心有了一定的認識。
在精彩的語文課堂中,教師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是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思考,抓住課堂生成的瞬間,利用學生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入手進行深入探究,思考如何自主解決問題。這樣就能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增值,構筑更精彩的語文課堂。
二、捕捉意外,順勢而導
在初中語文課堂學習中,教師不能按部就班地進行預設,而應該構筑動態(tài)的釋疑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教學意外,如師生的表達出現(xiàn)錯誤,又如學生的討論突然偏離主題等。我在教學中積極把握住這些課堂微觀瞬間,對這些意外的事件進行順勢引導,將錯誤和偏差變成有效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
在閱讀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岳陽樓記》的時候,我正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如何描寫岳陽樓,嘗試在腦海中想象這是怎樣的畫面時,突然有學生提出:“我讀過這篇文章的背景資料,其實作者根本就沒有去過岳陽樓,既然如此,他筆下的岳陽樓沒有什么真實性,我覺得沒有什么探究的必要吧?!笔紫?,我肯定了該學生的想法,該學生敢于質疑教師的問題,這是值得鼓勵的。其次,我則利用這個意外之處進行引導,鼓勵學生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寫眼前之景,還是為了寫心中之情?!睂W生有所感悟:“作者是為了抒發(fā)自己的愛國之情,作者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蔽矣忠龑W生思考:“雖然作者很有可能沒有見到過岳陽樓,但是作者卻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在頭腦中重塑了岳陽樓,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呢?”
如果在語文教學中能有效地把握住課堂意外,則能動態(tài)調控課堂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樣的語文課堂是變化的,而不是靜止、僵化的,有助于讓學生靈活多變地展開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三、鼓勵爭論,加強互動
我在教學中將話語權充分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展開互動討論。在學生爭論的過程中,我也會積極觀察課堂微觀教學效果,當發(fā)現(xiàn)有學生欲言又止的情況時,就會對學生進行鼓勵,引導其大膽地說出心中的想法。
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2課《范進中舉》的時候,我鼓勵學生閱讀范進中舉后喜極而瘋的場景,并說說作者懷著怎樣的情感來描寫范進發(fā)瘋,是同情多一點還是諷刺多一些。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有的學生認為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是一個被封建制度傷害的人,作者十分可憐他,所以是有同情的態(tài)度。但是也有的學生認為作者主要目的是為了諷刺世態(tài)炎涼,因此是諷刺多一些。我鼓勵學生各自找出文章中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并鼓勵學生將大家的看法整合起來。這啟發(fā)了學生,如有學生提出:“我覺得作者是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tài)度來寫作的,所以同情和諷刺兼而有之?!蔽矣止膭顚W生思考是否曾經(jīng)讀過其他有類似人物形象的作品。學生的討論范圍更廣,如有學生談及自己曾經(jīng)讀到過的“孔乙己”,認為作者也是懷著類似的想法來塑造人物的。
在精彩的語文課堂中,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深入挖掘課文的深刻內(nèi)涵。我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的自主體驗,并改變師生關系,將自己變成引導者和點撥者,引導學生進行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和生本對話,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自主探究更具有針對性。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課堂教學的目標就是要促使學生成長。我在教學中關注學生每一個微觀情況,并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課堂教學的策略。這樣就能起到以學定教的教學效果,促使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清江中學(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