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軍
開學之初,學校建成了高標準的足球場,還專門在教學樓的架空層設置了一個球柜,里面擺放著三十個足球。學生課間可以隨意取出球,玩耍后放回到球柜中。每當下課鈴聲一響,孩子們就爭先恐后地跑下樓,奔向球柜,抱起一個足球,盡情地踢起來。
足球找不到“家”了——剛開始,同學們玩過球,都能自覺把球放回球柜里,但是沒過多久,球柜里的球漸漸少起來,每天總有一些球未能回到自己的“家”。
一天上午,我和大隊輔導員四處尋找,發(fā)現有不少球被丟棄在球場上和圍墻邊的草叢里。為什么會這樣呢?經過觀察,終于找到了原因。一些學生下課搶到了球,玩得非常開心,可是上課鈴聲一響,便一哄而散,都懶得去撿,結果球自然遺落在了足球場上。
我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了教育,在星期一的升旗儀式上,大隊輔導員還專門對這件事情進行了強調。隨后一段時間,學生玩罷足球,基本上都能有序地把球放回球柜??墒遣欢嗑?,問題又反彈了,少數學生玩到興頭上,鈴聲一響,便撒腿就跑,都懶得去撿,又開始有三三兩兩的足球滾落在校園的各個角落。
輪到我們六(1)班值周了,我安排幾個班干部每天課間到足球場周圍巡察。他們費了很大的勁,把那些散落各處的足球找到并抱回球柜里。但是經過清點,仍然少了三四個球,怎么也找不到。班干部一番搜索,終于在主席臺后面的狹窄縫隙里發(fā)現了兩個球,在球場西南角一叢茂密的草叢中也藏著兩個球。
找到幾個學生,詢問原因,終于有個低年級的同學說出了實情。原來一些同學踢完球后,擔心下一個課間自己搶不到手,于是就把球悄悄藏匿起來,到時候直接再拿出來玩。沒想到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竟然為了玩足球而煞費苦心。
建一個足球“牢籠”——過了一段時間,丟失足球的情況仍未明顯改觀。于是少先大隊部專門定制了一個足球“牢籠”。并公開宣布,再有同學把足球隨手丟棄或隱藏起來,被學校值周干部或老師撿到以后,都要鎖進“牢籠”里,一周之內不得再玩。不能按時歸位的球越多,被撿回后鎖進“牢籠”里的足球也就會越多,最終可能導致同學們將無球可玩。
這種帶有懲戒性質的方法,一開始確實起到了一些震懾作用。不少同學在課間玩了球以后,也害怕亂扔的球會被鎖進“牢籠”里,都主動把球抱回球柜里去。但球柜里的球還是變得少了,而足球“牢籠”卻滿起來??磥斫o足球設置一個“牢籠”來矯正學生的行為,對他們進行警示和督促,效果也并不太理想。
“球長”送足球回家——我又和其他幾位班主任商議,要想真正讓足球都按時“回家”,完全寄托于學生的自律是不可能的,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發(fā)動熱心學生來管理足球。
大隊輔導員吸收了各位班主任的建議后,開始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球長”制,即由三至六年級的各個班,分別認領若干個球。每班由體育委員和幾位責任心強的同學作為志愿者,各自管理一個足球,并用記號筆給足球做上適當的標識。認領足球的同學便是本班的“球長”,如此一來,每個足球都有了自己的小“主人”。這些“球長”一方面會在課間提醒和監(jiān)督玩球的同學,注意上課后及時放回球柜,還會叮囑他們愛護公物,不要把球損壞。不僅僅是本班的同學,其他幾個年級的同學也都各司其職,恪盡職守,從此以后就極少有被遺忘的球,球柜每天都裝得滿滿當當的。
足球“回家”的三部曲,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當空泛的說教和簡單的懲戒都難以奏效的時候,也許讓學生有分工負責,有使命擔當,才是最實用有效的辦法。
(作者單位:襄陽市恒大名都小學)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