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原揚
摘要:翻轉課堂一經(jīng)面世便贏得廣泛好評,在諸多教學體系中都受到大力推崇。本文將通過對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來探討其在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本文將提出并完善翻轉課堂在教育學領域的基本模式和規(guī)范流程供讀者參考,通過對于翻轉課堂的思考,將流程和規(guī)范明細到課前、課中與課后,以此來促進翻轉課堂在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翻轉課堂;高校;教育學;應用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個學科的教學目標已經(jīng)開始從理論逐漸過渡到綜合能力的訓練,教育學也是如此。在各大高校中,傳統(tǒng)的教育學教學模式以其固化的思維和方式已然無法滿足當今高校學子的學習要求了。通過翻轉課堂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學習與思考并重的模式之中成長,對于如今的高校教育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翻轉課堂課被稱為“反轉課堂”或者是“顛倒課堂”。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有哈佛大學一個名叫埃里克·馬祖爾的大學教授提出來的,這種形式的課堂原本是為了幫助因為請假而錯過正課的學生準備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的具體形式是通過讓學生先學習老師的視頻、課件或者課外教輔材料,然后在上課的時候讓老師來答疑。流程大致為:課下自學——課上提問——互相探討——老師答疑四個步驟。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更可貴的是,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有了明顯的提升,所以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同并一直沿用至今。
一、高校傳統(tǒng)“教育學”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
教育學作為師范類專業(yè)的公共基礎課程,是每一個師范類學生的必修課,其研究的范圍主要是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原理以及規(guī)律。師范類學生畢業(yè)后就是未來的老師,而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將來的課堂質量。但是,現(xiàn)實中的高校教育中,有很多老師都是以傳統(tǒng)的模式授課,課程形式枯燥無味,學生上課處于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甚至還有一些老師是直接對著PPT講課的,全然不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教學方式與私塾先生搖頭講課別無二班。學生無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后都很少會去進行深入的思考。
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教育學的考查方式十分單一,通過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來計算學生是否能夠通過,平時成績多以學生出勤計算,這意味著只要你到了,不管上課聽沒聽都能拿到分,而期末考試更是老師在課前會劃出重點,學生按照重點考前突擊背誦,甚至出現(xiàn)了“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的”畸形觀點。如此的教育難以培養(yǎng)出符合國家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傳統(tǒng)模式的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由于學生心智發(fā)展不成熟,尚可繼續(xù)實行下去,可高校是學生發(fā)展自己的重要平臺,教師若一味不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思考,對于中國教育而言,一定是悲哀的。
二、“翻轉課堂”的教育模式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學生教學主體,這一點與現(xiàn)在國家推廣的新課改教學目標不謀而合,學生在上課之前已經(jīng)通過老師的教學視頻或者教輔資料對于所學的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帶著疑問進入課堂。在課堂之上,同學會將預習之后的疑難問題提出來,相互之間一起解決問題,最后由老師進行答疑,同時幫助學生構建并完善課程體系。這樣的課程體系將老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互換,由老師協(xié)助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夠極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的體現(xiàn)。
三、“翻轉課堂”中的“模型設計”
(一)課前
翻轉課堂的課前由老師提供或推薦自學材料,由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一個環(huán)節(jié)組要分為三個部分:明確目標、確定學習任務、制定學習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教學主體完全由學生承擔,老師在其中只起到輔助的作用。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老師甚至可以連學習計劃都讓學生自己安排,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學。而老師需要做的最多是簡單明了的指出所需要學習的章節(jié),再做一些必要的興趣引導,例如結合生活實例或者熱點時事,讓學生可以對于理論學習有更深刻的現(xiàn)實理解。學習的任務也是按照需要學習的章節(jié)的知識點進行安排和規(guī)劃,在高校教育階段,幾乎所有的知識點都是以集群的形式出現(xiàn)的,所有的學生都將以這些知識點為核心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額外提供一些補充材料,或者提前幫助學生建立一部分思維導圖,以便學生更能抓住學習重點。區(qū)別于傳統(tǒng)課堂,翻轉課堂更注重學生能動性的發(fā)揮,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了教師作為“知識的引路人”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這一功能。
(二)課中
翻轉課堂的課中環(huán)節(jié)是以學生提問和相互交流為主的。在這個階段,老師擔任的角色依然是教學的輔助者,或者可以說是這一次學習交流會的組織者。學生個體的學習可以視為支線,而所有同學討論之后的出來的結論就是課堂的主線。在這一階段,鍛煉的不只是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討論過程中需要的口才和據(jù)理力爭的品性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如果把第一階段比喻成超強的單兵作戰(zhàn)能力的體現(xiàn),那么第二階段則是更加高效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體現(xiàn)。老師在這個階段需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發(fā)言,調動討論會的氣氛,讓每一個認真思考的同學都能夠積極投身到交流的過程中來。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還能夠給同學們增設一個反思的項目,讓同學們比較最終的討論結果和自己思考的結論之間的差別,以便于更好地找到自己的進步空間。相比于昏昏欲睡的“朗讀PPT”式授課,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挖掘,由于團隊合作式的探討問題形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也可以被充分的利用并且學生個體得以全面發(fā)展。
值得注意的是,翻轉課堂并不代表課堂學習只是學生的事情,教師的引導作用十分關鍵。在課中,教師應該充分把握課堂時間,只有教室引導得當,學生的思考內(nèi)容才有意義。翻轉課堂并不等于教師可以在備課與講課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偷懶,而是要求教師打破思維常規(guī),與學生一起思考,一起成長?!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比教會學生知識更為重要。
(三)課后
翻轉課堂的課后環(huán)節(jié)就是老師的總結、答疑環(huán)節(jié)。當學生們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的學習成果之后,老師需要對同學們得出的結論進行總結和補充,將知識點更加精要的匯集在一起,形成有體系的完善的知識框架。對于學生們沒有想到或者考慮得不周全的部分進行必要的補充,并且引導學生進行這一方面的思考,在這一階段,老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的追求共性而抹殺掉學生的個性,在求學階段,學生能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觀點是好事,說明這個學生熱愛思考,老師需要予以鼓勵再多加引導,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思考方式。
區(qū)別于普通課堂教學后的課后作業(y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并不需要大量的做作業(yè)以達到熟記知識點的地步。課前預習與課堂思考已經(jīng)讓學生對于所學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理解即記憶,課后重復性的練習相對而言沒有必要性。對于高校教育學課堂上的學生而言,在期末復習中并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去回顧知識點。
四、翻轉課堂教育模式的意義
(一)理論學習層面
翻轉課堂是素質教育口號下各科目課堂開展模式的一次新的探究,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素質教育要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人的全面發(fā)展。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的教學過程大致分為備課、教學、批改作業(yè)以及考試三個環(huán)節(jié),與此同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需要聽課,寫作業(yè),教師的工作量與工作壓力經(jīng)常性的超出普通人,學生尤其是中小學學生每天晚上都需要不停的寫作業(yè),但是即便如此,多數(shù)學生仍然不能達到教學要求,教師更是不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
而翻轉課堂打破常規(guī),增加學生課前預習的要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做到自主學習。在高校教育學課堂中,由于學生已經(jīng)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且教育學輔助性教材較多,對于學生而言學習難度小,很容易開展翻轉課堂課前學習內(nèi)容。
(二)人才發(fā)展層面
高校教育學是針對未來的教師而設立的,當高校教育學完成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想必若干年后的教育界,就會將翻轉課堂默認為課堂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翻轉課堂背后實際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將理論知識內(nèi)化吸收的能力,學生學會思考,懂得思考,才會有所創(chuàng)造,這符合我國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翻轉課堂,是解決我國人才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社會的發(fā)展必定會帶動教育的發(fā)展,而在我國教育發(fā)展的路上,翻轉課堂絕對是非常值得借鑒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翻轉課堂的普及,也能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斌,王以寧,任建四,等.美國大學IPSP課程混合式翻轉課堂分析與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5,6(14):118-122,128.
[2]孫峰,龍寶新.翻轉課堂的理性反思與本土化建構[J].電化教育研究,2015,11(12).
[3]易慶竑.基于慕課的翻轉課堂及其教學結構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5,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