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四步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激趣導入”“學文感知,明辨事理”“學以行動,育情導行”“根植信念,鑄就品質”等情、知、行、質四個環(huán)節(jié)切入教學,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四步教學法 道德與法治 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A-0026-02
道德與法治教材于2016年正式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起始年級開始使用,課程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認知,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并使道德習慣轉化成道德行為。道德與法治課在小學每個學段有不同的教學目標:低年段的法治教育體現(xiàn)為規(guī)則教育,中、高年段的法治教育則要求在生活情境中滲透法律條文,通過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識。相比之前的思想品德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加富有時代氣息,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門學科。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四步教學法”。該法嚴格遵循課程標準,從課堂實際出發(fā),通過“情—知—行—質”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落實學科教學目標。
一、情——情境創(chuàng)設,激趣導入
“情”是指情感、情節(jié),“境”是指教學環(huán)境。“情”洋溢在“境”中,情因境而生,境為情而設,情與境統(tǒng)一方為“情境”。所謂“教學情境”指教學活動中有意營造的氛圍或環(huán)境。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促使學生產生充足的學習動力,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思考與豐富的想象,有利于學生內化知識,強化認知行為,促使師生雙方達到和諧統(tǒng)一;而缺乏教學情境,則會讓課堂喪失活力與生氣,學生理解知識容易遇到阻力,不利于其內化知識、深化認知。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最終又回歸于生活,所以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從學生日常的生活出發(f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在情感上引起學生共鳴,促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很多,有問題情境法、活動情境法、媒體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詩歌名言法等。方法的選用,要結合教材的內容、學生的需要而定。
(一)問題情境法。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會缺少“問題”,因為“問題”是推動教學進展的重要因素。道德與法治是解決一些道德領域、思想領域、生活領域以及法律領域問題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創(chuàng)建一些問題情境,通過問題的刺激,引起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欲望,點燃學生好奇的火花。教學中學生的思維一旦處于積極狀態(tài),他們就能感受到發(fā)現(xiàn)問題的快樂、解決問題的喜悅。特別在課的一開始,就有高質量的問題作為引子,更易使學生獲得高質量的學習過程。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歡歡喜喜慶國慶》一課時,課堂伊始,筆者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1)孩子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日,祖國媽媽也有生日,你們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嗎?(2)今年2019年,祖國媽媽多少歲了?(3)關于祖國媽媽的故事,你們還知道什么?這些問題雖然很簡單,但“生日”這個話題與學生生活貼近,并且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所以一聽到教師的提問,學生的熱情馬上高漲起來,七嘴八舌搶著回答,課堂氛圍一度十分活躍。
對于問題而言,有時候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一課時,筆者先板書課題,然后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問題。每個人都有家鄉(xiāng),關于“家鄉(xiāng)”的話題,學生的腦海中自然會有許多的“問題”:(1)我的家鄉(xiāng)在哪個省?這個省有幾個市?(2)我的家鄉(xiāng)有哪些特產?這些特產有什么特點?(3)學習本課后,我們知道可以通過哪些行動贊美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這些問題來源于學生對生活的認知,這時,筆者再帶著學生、帶著學生的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媒體情境法。教學媒體包括音樂、視頻、幻燈片等。這些媒體能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中,使抽象內容具體形象化,使復雜事物簡單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媒體情境法適合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使用,通過形象生動的影像或音圖迅速吸引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打造一個良好的開端。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小水滴的訴說》一課時,筆者先播放一段“小水滴被污染”的視頻短片,短片中大量引用圖片、數據展示我國當前嚴峻的水資源污染形勢,從中學生直觀地感受我國面臨的水資源環(huán)保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珍惜水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又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中華民族一家親》一課時,筆者一開始就讓學生欣賞歌舞視頻《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激昂的音樂,震撼的舞蹈,更快、更直接地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濃情感,進而激發(fā)其民族團結的意識。
二、知——學文感知,明辨事理
“知”是指知道、感知?!爸笔堑赖屡c法治課程最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夠使教學更易達到目標,突破重難點。事實上,道德教育更多不是“教”的問題,而是“學”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或探究中去思考、去體驗、去感悟,可以避免道德教育陷入說教的僵局。一堂入心的道德與法治課,應該滿足兒童化、生活化和活動化三個標準,并且教師要端正自身定位,要作為參與者、引導者、支持者的角色存在,積極將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多說、多看、多議、多想,成為學習的主人,更好地感知知識。
(一)個人感知。道德與法治教材是以繪本作為一個教材的特色,畫面生動、內容豐富、道理簡單,并留下足夠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自主感知、自主思考。另外,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感知,教材中設有“閱讀角”“小貼士”“相關鏈接”等課外知識和法律知識板塊。但是小學生各方面能力有限,很少能自主完全理解教材知識,因此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完成個人感知。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主動拒絕煙酒和毒品》一課時,筆者設置了以下教學步驟:(1)學習插圖看一看煙酒會給身體帶來哪些危害;(2)想一想生活中無節(jié)制地抽煙喝酒會給人體帶來哪些后果;(3)讀一讀相關鏈接,了解國家權威發(fā)布煙酒對人體各種器官、對人體壽命的科學論斷;(4)展一展手上收集到的關于吸毒危害與法律條文。如此清晰的引導思路,啟發(fā)著學生一步步進行自主學習,避免教師單純進行知識滿堂灌的行為,也使學生獲得更大的思考空間。
(二)小組感知。小組合作學習是道德與法治課最常用的學習方式,以小組學習、小組體驗、小組學習匯報交流為形式,運用模擬、表演、游戲、活動等教學手段,讓學生設身處地去參與、去實踐,從而觸動他們的心靈,形成自我的價值體系。例如,在教學《主動拒絕煙酒和毒品》一課時,筆者設置了幾個小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1)同桌二人組討論關于煙、酒、毒品自己所了解的種類;(2)四人小組結合課本三種錯誤認識,選擇其中一種闡述正確的做法,并演一演;(3)六人小組討論拒絕煙、酒、毒品的方法有哪些,并用本組最喜歡的方式在班上交流匯報。通過不同形式的小組感知學習,學生集思廣益、出謀劃策,更迅速探究到問題的核心,同時生生間互助互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想學、樂學,把教材知識變?yōu)榧河?,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行——學以行動,育情導行
“行”是行動、行為。學思結合、知行合一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宗旨。知行合一的課堂要從多方位、多角度展開,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學生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教學實效為根本,最終落實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培養(yǎng)目標。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場地的限制,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把教學小課堂變成社會大課堂,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大程度達成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
(一)解決問題。道德與法治課需要教會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學習文本,讓學生理解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錯的、哪些行為是真的、哪些行為是假的,并懂得用正確的方法糾正錯誤的行為。在課堂教學中,態(tài)度的改變、方法的獲得、習慣的養(yǎng)成、行為的落實都是“行”的體現(xiàn),而“行”的最終目標是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小水滴的訴說》一課時,筆者出示課本的四幅配圖,讓學生辨一辨每一幅圖中的做法是否正確。假如認為是錯誤的,說一說正確的做法是什么。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浪費水資源是錯誤的,從而產生珍惜水、愛惜水的美好愿望。接著,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節(jié)約用水的好方法、好點子,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品德教育的目標之一。
(二)行動兌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學最重要就是看行動,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與德育活動的融合:一方面,利用教材的開放性設計,將課堂教學轉化為學校的日常德育活動,深化、拓展教學重點;另一方面,利用課程標準和教材框架整合學校的日常德育內容,以此實現(xiàn)課堂教學與日常德育活動的良性互動。例如,在教學《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一課時,為了使學生通過家鄉(xiāng)的美食、家鄉(xiāng)的美景、家鄉(xiāng)的建設等,體會家鄉(xiāng)人的勤勞與智慧,激發(fā)心中贊美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在“知”這個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認識名片的意義和功效;再讓學生四人小組選擇家鄉(xiāng)一種美食、一處景觀或一位名人制作成一張名片,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最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唱歌、跳舞、詩歌、畫畫等表達對家鄉(xiāng)的贊美。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既讓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獲得表達的機會,也見證學生“贊家鄉(xiāng)、愛家鄉(xiāng)”的具體行動。
四、質——根植信念,鑄就品質
“質”是品質、素質。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影響人、感化人、塑造人的鑄魂課程。它不僅教會學生做事,最重要是教會學生做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接受、內化、吸收的漫長過程。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質”這一環(huán)節(jié)很重要,它是在學生有了行動的基礎上,把行動提升成為一種終生受用的品質和素養(yǎng)。
(一)情感升華。一種豐富的情感能涵養(yǎng)學生的心靈、洗滌學生的靈魂。情感升華是在學生認同、認可某種行為的基礎上進行認知的提升,能夠讓學生在一種特殊的氛圍中思想再一次得到洗禮,信念更加堅定。例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五年級上冊《我們神圣的國土》一課時,筆者在“質”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觀看快閃節(jié)目《我和我是祖國》。在充滿激情的歌聲中,學生邊看邊唱,邊唱邊跳,跟隨著節(jié)目一步步深入對祖國的贊美之中,自然而然地萌發(fā)愛國、愛黨、愛民、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學生的愛國情懷因此得到了升華。
(二)鑄就品質?!拔逵⑴e,德育為先”是國家對新時代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道德與法治課落實立德樹人任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具體而言,道德與法治課肩負著提高學生素養(yǎng)、健全學生人格以及塑造學生心靈的重任。例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傳統(tǒng)美德 源遠流長》一課時,在最后“質”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設置了三個步驟:一是全體師生舉行“傳承美德,從我做起”宣誓活動;二是全體師生進行“做美德繼承人”簽名活動;三是布置后續(xù)作業(yè),以“美德在我身邊”為主題,制作一幅手抄黑板畫。通過幾個教學步驟,增強學生的品質感,使他們爭做美的使者,把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代代相傳,讓每個中華兒女都能形成終生受用的美德行為。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發(fā)展人、成長人、進步人的德育課程,它從課程標準出發(fā),從學情出發(fā)、從課堂出發(fā),向立德樹人的課程目標前進?!八牟浇虒W法”遵循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目標,從情、知、行、質四個方面展開教學,教學環(huán)節(jié)清晰,教書與育人相統(tǒng)一,顯著地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率。
作者簡介:梁妮(1974—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廣西特級教師,廣西基礎教育名校長領航工程培養(yǎng)對象,研究方向: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小學管理。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