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楊, 申 鴻, 吳 晶
(四川大學 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服裝肩部是前后衣片及衣領、衣袖的連接處,其結構設計不僅影響自身造型,也影響領與袖的造型[1],甚至還會影響到服裝穿著舒適性以及服裝整體穿著效果[2],因此,肩部結構平衡在整個上衣結構設計中至關重要。肩部肌肉主要由斜方肌、胸鎖乳突肌、下三角肌構成[3],肩部結構主要受肩寬、肩斜度、肩線3個要素影響。肩斜度是人體肩部由上到下呈現(xiàn)的傾斜度,即頸側點與肩點兩點連線與水平線的夾角[4],是決定肩部造型結構的重要因素。
目前,學術界對肩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肩寬、肩斜度以及對服裝整體造型的影響方面[5],關于肩部結構與袖窿結構的關系方面的研究很少。雖然李釗[6]依據(jù)肩部評價參數(shù)建立模型,研究了肩寬對衣身和衣袖的設計影響,但并未涉及肩斜度與袖窿結構的研究。
袖窿夾角是袖窿結構中的重要參數(shù),探究肩部結構變化與袖窿夾角的相關性使得肩部與袖窿之間的關系得以量化。本文通過實驗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回歸分析,運用數(shù)理方法得到女裝肩斜度與袖窿夾角度數(shù)的線性回歸方程,研究了肩部造型與袖窿結構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以期為女裝肩部造型設計提供思路與方向。
160/84A標準人臺、服裝墊肩(厚度H為0.5、1.0、1.5、2.0、2.5 cm)、幅寬為158 cm的純棉白坯布、剪刀、珠針、量角器、畫粉、放碼尺,均為專業(yè)實驗室標準化材料。
在160/84A的標準人臺上用立體裁剪的方法分別裁剪出墊肩厚度分別為0、0.5、1.0、1.5、2.0、2.5 cm的合體上衣片,如圖1所示。
圖1 不同墊肩厚度的合體衣片F(xiàn)ig.1 Fitted piece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of shoulder pads
將人臺上的衣片取下,得到6種墊肩厚度條件下的衣片平面展開紙樣(編號為P1、P2、P3、P4、P5、P6),分別測量出其肩斜角、袖窿夾角,測量方法如圖2所示。
圖2 肩斜度與袖窿夾角的測量方法Fig.2 Method for measuring shoulder slopes and armhole angles
GB/T 16160—2008《服裝用人體測量的部位與方法》中沒有將肩斜度列入測量部位[7],在肩部結構研究領域,直接在平面展開紙樣中測量部位角度仍是獲取肩斜度最為直觀而精確的方式。日本文化式原型中的肩斜度也是通過立體裁剪得到合身的原型衣,從平面展開紙樣上測量肩部角度,通過統(tǒng)計大量數(shù)據(jù)而得的[8],這種測量方法有利于對人體結構和設計原理的深入研究,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所得的實驗結果相較其他方法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9]。
通過測量,得到P1~P6的6組數(shù)據(jù),每組數(shù)據(jù)包含墊肩厚度、肩斜度以及袖窿夾角,如表1所示。
表1 測量P1~ P6所得肩斜度與袖窿夾角值Tab.1 Shoulder slopes and armhole angles of P1~ P6
從表1數(shù)據(jù)可看出,隨著墊肩厚度的增加,肩斜度與袖窿夾角均呈降低的趨勢。肩斜度的變化也直接影響著袖窿夾角的變化趨勢,但二者是否存在線性相關關系,還有待對數(shù)據(jù)進行進一步分析。
肩斜度與墊肩厚度的相關性如圖3所示。根據(jù)圖中的6個實驗點數(shù)據(jù)分布, 通過回歸分析,可以判斷墊肩厚度與肩斜度之間存在線性相關關系。通過運用最小平方法原理求解2個待定系數(shù),得到肩斜度與墊肩厚度的線性擬合關系:y=18.24-4.86x,可決系數(shù)R2=0.931 3。可見,二者的線性相關關系具有較高的擬合精度。
圖3 肩斜度與墊肩厚度的相關性分析Fig.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houlder slopes and shoulder pads thicknesses
圖4示出袖窿夾角與肩斜度的相關性。根據(jù)圖中的6個實驗點數(shù)據(jù)的分布,經(jīng)回歸分析,可以判斷袖窿夾角與肩斜度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通過計算2個待定系數(shù),得到袖窿夾角度數(shù)與肩斜度之間的線性擬合關系:y=7.73+0.91x,可決系數(shù)R2=0.934 3。該線性相關關系擬合精度較高。
圖4 袖窿夾角與肩斜度的相關性分析Fig.4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armhole angles and shoulder slopes
為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與科學性,選擇了與人體測量要求一致的人臺作為實驗測量對象,符合人體直立狀態(tài)下雙手下垂、肩部放松的測量條件,同時有效避免了測量中由于人體不穩(wěn)定性造成的誤差,并在保證服裝合體性的前提下進行測量,從而保證了實驗結果的科學性。
在實際應用中,由于人體體型特征的個體差異性較大,服裝肩部結構不僅受人體肩斜度影響,還與人體體型密切相關,任何一般性的實驗結果均不能直接適用于所有體型。BMI指數(shù)為體重(kg)與身高(m)平方的比值[10],被認為是評價人體肥胖程度的指標,常作為人體體型特征的重要參數(shù)。根據(jù)前期研究,衣身肩斜度與人體肩斜度及BMI指數(shù)三者的線性回歸關系為:衣身肩斜度=11.853+0.294×人體肩斜度+0.135×BMI指數(shù)[11]。利用該回歸關系,可以簡便地獲取每個人體的衣身肩斜度。在此基礎上,運用本文得出的線性回歸關系計算出不同體型的人體所需的墊肩厚度,從而實現(xiàn)了本文研究結果應用的普適性。同時,通過3個線性回歸方程的代入計算,能夠建立起人體體型與袖窿夾角之間的關系,在服裝制版中,只需知道人體身高、體重及肩斜度信息,即可通過計算獲取袖窿夾角,從而提高了袖部結構設計的效率與準確性。
為驗證運用本文實驗結果進行袖部結構設計的準確性,選取5位成年女性的體型數(shù)據(jù)(身高、體重、人體肩斜度)作為實驗樣本(編號為T1、T2、T3、T4、T5),首先運用衣身肩斜度與人體肩斜度及BMI指數(shù)三者的線性回歸關系計算出5個樣本的衣身肩斜度;在此基礎上,運用袖窿夾角與衣身肩斜度的線性回歸關系y=7.73+0.91x分別計算其袖窿夾角,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T1~ T5的衣身肩斜度與袖窿夾角Tab.2 Garment shoulder slopes and armhole angles of T1~ T5
根據(jù)計算結果,分別繪制T1~T5的1/4平面結構圖,借助衣身肩斜度確定肩端點位置,并根據(jù)袖窿夾角直接確定袖窿弧線弧度。運用平面裁剪的方法制作成衣,分別由T1~T5數(shù)據(jù)樣本所對應的5位成年女性試穿,試穿結果顯示:成衣肩部、袖窿部位合體度較高,肩部與袖部連接處平順,無肩端點、頸側點浮起等現(xiàn)象。由此可見,運用本文實驗結果中的線性回歸方程能夠提升數(shù)據(jù)計算與結構制圖的效率,且數(shù)據(jù)相對準確,在袖部結構設計方面具有實用價值。
在服裝結構設計中,肩部與袖部的結構往往被作為完全獨立的2個部分,由于欠缺肩部與袖部連接部位的整體設計及對二者關系的考慮,運用傳統(tǒng)的比例制圖法進行結構設計容易出現(xiàn)成衣不合體的問題。同樣參照 T1~ T5樣本的體型數(shù)據(jù),運用傳統(tǒng)比例制圖法繪制1/4平面結構圖,通過比例計算間接得到肩端點位置與袖窿弧線弧度,運用平面裁剪的方法制作成衣,分別由T1~ T5數(shù)據(jù)樣本所對應的5位成年女性試穿,并與前一實驗中的成衣試穿效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這次實驗中的成衣合體度明顯低于前一實驗,尤其是袖部與肩部連接處出現(xiàn)了肩端點輕微浮起的現(xiàn)象。
綜上所述,相對于傳統(tǒng)單一的比例制圖方法,運用本文實驗結果中的線性回歸關系輔助比例制圖法進行結構設計能夠有效改善肩部袖部的合體性,提升服裝整體結構設計水平。
服裝肩部結構直接影響著上衣整體風格,而肩斜度、袖窿夾角均為肩部結構的重要影響因子。肩斜度過大則使肩線在頸側點浮起,在肩端點處與人體肩部接觸,導致服裝在人體肩端處集中受壓,服裝整體缺少穩(wěn)定性;肩斜度過小則使肩線在頸側點接觸,在肩端點處浮起,可能導致服裝在人體頸部集中受壓。袖窿夾角則直接影響肩部外輪廓造型,袖窿夾角越小,肩部造型相對越寬松;袖窿夾角越大,肩部造型相對越合體。墊肩厚度與肩斜度之間存在線性相關關系,線性回歸方程為y=18.24-4.86x,即在運用墊肩進行女裝肩部造型設計的過程中,隨著墊肩厚度的增加,肩斜度呈有規(guī)律的下降趨勢。運用二者的線性關系,能夠推算出達到一定肩斜度所需的墊肩厚度,并將墊肩的使用對肩部結構的影響進行量化,對肩部造型設計尤其是創(chuàng)意立體造型的設計具有參考價值。
袖窿夾角度數(shù)與肩斜度呈線性正相關關系,線性回歸方程為y=7.73+0.91x,即隨著女裝肩部造型的變化,肩斜度發(fā)生改變,當肩斜度增大時,袖窿夾角也隨之有規(guī)律地增大,同時導致整個袖部結構的變化。二者的線性相關關系使肩部與袖窿之間的變化關系得以量化,運用該線性關系,可以將袖窿夾角作為一個突破口,有助于深入研究服裝肩部與袖窿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運用線性關系能夠?qū)?個部位的結構參數(shù)進行驗證,從而提高制圖的精確度。
FZX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