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大石橋市中心醫(yī)院CT科 遼寧 營口 115100)
在臨床治療中,腦膜瘤屬于神經外科常見疾病之一,在顱內腫瘤疾病中占據較大的比重,一般情況下,腦膜瘤主要源于蛛網膜帽狀細胞,患者發(fā)病多為良性腫瘤[1]。由于良性腦膜瘤生長速度比較慢,因而在臨床治療中主要采用手術切除術治療,患者手術治療效果顯著,疾病復發(fā)率低[2-3]。但惡性腦膜瘤患者的病情發(fā)展迅速,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因而在臨床中需要對腦膜瘤的良惡性進行診斷檢查,進而為患者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以下是我院具體的分析報告。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腦膜瘤患者50例參與本次研究,上述患者均經病理診斷檢查確診為腦膜瘤,然后對患者實施CT、MRI影像學檢查,其中男16例,女34例,年齡23~43歲,平均(34.3±4.1)歲,病程6d~12年,平均病程(5.8±1.2)年。上述患者中:15例表現為頭痛、頭暈,8例表現為視力減退,12例表現為癲癇,15例表現為肢體麻木。上述患者均排除患有嚴重肝腎功能疾病患者、精神障礙患者。
上述患者均采用CT、MRI診斷檢查,其中CT診斷檢查:采用PICKER PQ6000CT機進行掃描,將多層螺旋CT的層厚、層距參數設置為10mm,對患者用CT平掃,在呈現的孤立的等密度或高密度占位改變后,再對患者增強掃描,即選用優(yōu)維顯100ml進行團注增強掃描。
MRI診斷檢查:主要采用PHILIPS 0.5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掃描檢查,分別對患者實施軸位、矢狀位平掃,以及增強掃描,對掃描的成像結果進行分析。
通過對CT、MRI掃描成像結果分析,分析腦膜瘤的良惡性,主要根據腦膜瘤的組織界面、腫瘤多發(fā)、鈣化、瘤周水腫、密度和信號、形態(tài)等影響學表現。
50例腦膜瘤患者采用CT、MRI診斷檢查,其中T1、T2信號呈現均勻38例,所占比例為76.00%(38/50);T1信號呈現不均勻5例,所占比例為10.00%(5/50);T2信號呈現不均勻7例,所占比例為14.00%(7/50)。
12例位于大腦凸面,所占比例為24.00%(12/50);8例位于上矢狀竇旁,所占比例為16.00%(8/50);10例位于蝶骨大翼處,所占比例為20.00%(10/50);12例位于前顱窩,所占比例為24.00%(12/50);8例位于側腦室三角區(qū),所占比例為16.00%(8/50)。
腦膜瘤患者腫瘤內鈣化13例,所占比例為26.00%(13/50);硬膜尾征17例,所占比例為34.00%(17/50);瘤周水腫11例,所占比例為22.00%(11/50);顱骨受侵9例,所占比例為18.00%(9/5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同時,各種疾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其中腫瘤疾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增高,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目前,腦膜瘤疾病在臨床中比較常見,而良性腦膜瘤的病情發(fā)展緩慢,患者可通過手術治療控制患者的病情,而惡性腦膜瘤的病情發(fā)展迅速,對患者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4]。根據臨床治療顯示,腦膜瘤主要分為非典型性腦膜瘤、良性腦膜瘤、惡性腦膜瘤三種,而不同類型的腦膜瘤病癥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因而臨床對腦膜瘤疾病的診斷尤為重要。下面針對腦膜瘤疾病診斷,我院采用CT、MRI影像學診斷檢查,顯著提高了腦膜瘤診斷檢查效果。
在本次臨床診斷檢查研究中,我院對50例病理診斷檢查確診為腦膜瘤的患者采用CT、MRI影像學診斷檢查,其中腦膜瘤多發(fā)生在大腦凸面和前顱窩部位,其余為上矢狀竇旁、蝶骨大翼處、側腦室三角區(qū)等,其中女性群體患病人數比男性多,主要源于腦膜瘤發(fā)病與乳腺癌呈正比例,因而腦膜瘤在女性群體中的發(fā)病率比較高。根據臨床診斷檢查,腦膜瘤的信號密度分別為38例T1、T2信號呈現均勻(76.00%);5例T1信號呈現不均勻(10.00%);7例T2信號呈現不均勻(14.00%)。此外,腦膜瘤均表現為腫瘤內鈣化、硬膜尾征、瘤周水腫、顱骨受侵等現象,其中腦膜瘤周水腫與腦膜瘤增值呈正比例關系,因而在腦膜瘤患者臨床診斷檢查中,可通過CT、MRI影像學診斷檢查的指標,對腦膜瘤的變化情況進行準確判斷[5]。
綜上所述,在腦膜瘤患者臨床中運用CT、MRI影像學診斷檢查,可有效判斷腦膜瘤變化情況,為患者臨床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值得在臨床中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