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協(xié)輝,李 剛,郭欣睿,梁俊生,李秋雨
(東莞東華醫(yī)院 廣東 東莞 523110)
甲狀腺癌為腫瘤科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但以青壯年群體較為多見。據(jù)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甲狀腺癌患者10年生存率高達85%以上,為一種死亡率較低的惡性腫瘤,但臨床工作者與患者仍需給予高度重視[1]。目前,影像學檢查為早期診斷甲狀腺癌的主要方法,其中螺旋CT因具有無創(chuàng)、掃描速度快以及影像清晰等特點現(xiàn)已廣泛普及。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60例甲狀腺癌患者分別進行單純CT平掃與增強掃描,觀察甲狀腺癌檢出率與微鈣化病灶檢出率,總結如下。
將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甲狀腺癌患者選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滿足甲狀腺癌的診斷標準,并經(jīng)臨床病理活檢確診,且均知曉本研究目的、方法與風險性;本研究已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頸部可見固定、質地堅硬且邊界不清晰的腫塊,部分患者頸部可見淋巴結腫大與壓迫癥狀。排除合并嚴重精神疾病、其他類型惡性腫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以及先天性甲狀腺疾病患者。60例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22~73歲,平均年齡(48.6±6.8)歲;頸部腫塊出現(xiàn)時間5d~3個月,平均病程(22.3±7.5)d。
對60例甲狀腺癌患者采用東芝64排螺旋CT分別進行單純CT平掃與增強掃描。①平掃:參數(shù)設置為管電壓120kV、管電流300mA、螺距53、掃描層厚4mm、FOV 350×350,將患者下頜角到胸廓上開口部位作為掃描范圍,在掃描過程中指導患者輕抬下頜將頸部甲狀腺部位充分暴露出來,同時囑咐患者在檢查過程中切勿說話或做吞咽動作。②增強掃描:取患者任一側肘前靜脈進行穿刺置管,首先以3.0mL/s的速度靜滴70mL左右的碘海醇注射液[通用電氣藥業(yè)(上海)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599],再以3.5mL/s的速度靜滴35mL的生理鹽水,然后推遲25s與60s做增強掃描,在獲得CT影像后使用相關處理軟件進行重建,然后傳至PACS系統(tǒng)以供經(jīng)治醫(yī)師診斷。
觀察64排螺旋CT診斷甲狀腺癌的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其中敏感度=陽性例數(shù)/(陽性例數(shù)+假陰性例數(shù));特異度=陰性例數(shù)(陰性例數(shù)+假陽性例數(shù));準確度=(陽性例數(shù)+陰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
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度用百分率表示,并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0例患者經(jīng)64排螺旋CT診斷的敏感度為90.6%(29/32),特異度為85.7%(24/28),準確度為88.3%(53/60)。詳見表1。
甲狀腺癌在發(fā)病初期并無明顯癥狀,很難在第一時間內到院確診,甚至還有部分患者首發(fā)癥狀為轉移灶,極易因誤診而延誤治療,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2]。目前,影像學檢查為臨床診斷甲狀腺癌的主要方法,可通過影像學了解甲狀腺癌的病理特征,從而有利于病情診治。
通常情況下,甲狀腺癌會以浸潤式的生長方式進行生長,臨床根據(jù)其病理特點將其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與未分化癌四種類型,其中乳頭狀癌占據(jù)比例最大,大約為60%左右,但其惡性程度較低,多發(fā)于40歲左右的女性群體;濾泡狀癌占據(jù)比例為20%左右,其重量生長速度較快,惡性程度一般,多發(fā)于50歲左右中年群體;未分化癌患者腫瘤細胞分化速度極快,且惡性程度較高,大約占據(jù)15%左右比例,多發(fā)于70歲左右老年群體;髓樣癌所占比例大約在5%左右[3]。健康人的甲狀腺血運較豐富且含碘量較高,在采用64排螺旋CT檢查時會發(fā)現(xiàn)有雙層被膜完全地覆蓋于其表面,且甲狀腺與周圍軟組織的分界極為清晰且邊緣完整[4]。若甲狀腺病變尤其是癌變時,貯碘細胞會遭到破壞,造成甲狀腺內碘含量下降,在64排螺旋CT檢查中會以不規(guī)則、不均勻的低密度區(qū)域為主,且其內部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點狀、片狀以及弧形鈣化,同時64排螺旋CT可清晰、準確地分辨病灶,準確定位病灶與其邊緣、因此,64排螺旋CT可作為診斷甲狀腺癌的一種有效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60例患者經(jīng)64排螺旋CT診斷的敏感度為90.6%,特異度為85.7%,準確度為88.3%。。提示64排螺旋CT可有效診斷并鑒別甲狀腺癌,臨床診斷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