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伏芹
一名班主任,往往會因管理學生而苦惱。面對犯錯的學生,不知有多少無奈在心頭----為什么我總遇上這么“難纏”的學生?
特別是最近,我有時會在班級遇到這樣的情景,某學生犯了錯,我把他叫到教室外,還沒說出具體的事情,學生把白銀眼一翻,那神情似乎告訴我:“不就這點事兒嘛,你能拿我怎么樣?”
前些天就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情。當小明(化名)站在我面前時,我剛說了一句:“你怎么把同伴打哭了?”只見小明把白眼一翻,嘴巴張了張,似乎還想說什么,可又忍住了。
“難得你不知道她是女生?就不能讓著點她?”
“老師,你不知道,是她先罵我的”小明有些憤怒,小宇宙終于爆發(fā)了……
有時,班主任會遇到類似的困境:面對經(jīng)常犯錯的學生,我們只能被學生氣得想哭。
但回頭看,當我敘述這一切時,其實我已經(jīng)把學生放在了班主任的對立面。作為班主任,我要管理學生,要批評學生;作為學生,要接受我的管理,要服從我的教育。當然,學生服從倒還好說,如果不服從呢?似乎就只能采取“高壓政策”,甚至請家長。
難道我們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只能是這樣?帶著這樣的思考,我開始嘗試用另一種方式進行教育,讓小明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引導他學會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于是我們進行了下面的對話:
“你的身高都快和我差不多了,你覺得老師再批評你或是懲罰你,你心里會舒服嗎?”小明聽到這樣的話,有點奇怪的看著我,似乎感覺今天批評的路子有點不對,怎么不問打哭同伴的事兒了呢?
看著他疑惑的眼神,我接著說:“你身高長了,心智也應該隨著增長,要學會處理好和同學的關系。老師相信你有這個能力,同時也能理解,作為一個男子漢,被人罵了自然生氣。要是別人罵我,我也會生氣,罵的難聽了,我也會憤怒,這都是正常的?!?/p>
此時,我明顯可以感覺到,小明的情緒平靜了下來。他的眼睛開始正視我,而不是翻白眼,他也漸漸低下了那倔強、高昂的頭。
我想站在學生的角度,通過這樣的方式給他“爭理”。
接著,我給出了具體的建議:“罵人是她的不對,可老師不清楚她具體錯在哪里了,能詳細給老師講一下嗎?我一會兒好好教育一下她,讓她改正自己的錯誤,并與你好好相處?!?/p>
聽了我的話,小明告訴我,同桌劃了“三八線”,可自己不知道怎么越線了,還無意間碰到了同桌……總之,就是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不知不覺引發(fā)了他們之間的這場“戰(zhàn)爭”。
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想讓學生通過回憶整個過程“悟理”。
當了解了這兩個學生打架的前因后果,我給出了具體建議:同學之間相處應該互相幫忙,互相理解,一起為和睦相處,提高成績而努力。作為老師,我相信你們會想辦法并有能力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系。
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站在對方的角度、運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學生間的矛盾之后,班級打鬧的學生明顯減少,他們似乎真正“懂理”了。此后學生之間產(chǎn)生糾紛時,無論是家長求助、其他學生發(fā)現(xiàn)、打鬧學生告狀,我都會提出兩個建議:一是說清楚怎么一回事兒(重學生敘述事情的過程,而不追究責任);二是相信學生,相信他們自己能處理這件事,并 明確處理的方向。
學生之間肯定免不了有碰撞,肯定會有各種不愉悅,班主任講理時,可以先給孩子爭理,讓他們自己悟理,這樣才能做到讓孩子懂理。如果我們把這些小問題解決好了,就會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理解,從而形成一個團結奮進的班級。
總之,學生之間鬧了矛盾,作為班主任要一是一、二是二地像黑臉包公一樣做個“清官”,可事情的結局有時并不會令人滿意。殊不知,講理是很講究藝術的,給孩子講理也要走程序,先要給孩子“爭”,再讓孩子自己“悟”,最后才能實現(xiàn)“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