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艷
(青島工學院,山東 青島 266300)
工業(yè)設計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反映社會和人類的需求、解決人類在生產和生活領域中的重大課題而存在。進入21世紀以來的設計觀念也將伴隨著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凸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并從反映人們新的生活形態(tài)、環(huán)境意識等方面展開,下面我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談談對未來工業(yè)設計發(fā)展趨勢的看法。
什么是好的設計很難有個絕對的評價標準,但人性化的設計原則應該是我們永遠不變的衡量指標,美國著名的設計師德雷福斯曾經說過:“要是產品阻滯了人的活動,設計便宣告失敗,要是產品使人感到更安全、更舒適、更有效、更快樂,設計便成功了?!边@句話中的“產品使人感到更安全、更舒適、更有效、更快樂”就體現了設計要以人為本。
早在1990年飛利浦公司就專門為兒童這一消費群體設計了一款“發(fā)現者”頭盔式電視機,將電視機設計為頭盔樣式,外面是一個既能防止灰塵污染又能保護電視屏幕的半球形罩,本設計不僅造型流暢還給人感覺有一定的神秘感,這恰恰迎合了兒童的好奇心,是一個非常人性化的設計。蘋果公司在1998年推出的iMac電腦,不僅采用一體化的整體結構和預裝軟件,插上電源和電話線就能上網使用,還從外形上采用了半透明塑料機殼,造型雅致又略帶童趣,色彩采用糖果色,完全打破了先前電腦嚴謹的造型和乳白色調的傳統(tǒng),讓電腦設計更具人性化。在設計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始終是設計中的主要因素,設計就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而發(fā)展的。
唐納德·諾曼曾經寫過一本書,中文叫“情感化設計”,但英文的原名除了“情感化設計”之外,還有個副標題叫“Why We Love(Or Hate)Everyday Things”,就是我們?yōu)槭裁聪矏刍蛟骱廾刻斓囊恍┤粘.a品,其實我們周圍環(huán)境中有很多產品跟我們存在著豐富的情感聯系,有時候可能身邊的一個小物件卻寄托著你一份美好的記憶,也可能是一個不好的設計讓你每天感到厭煩,所以工業(yè)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對功能的需求還要滿足人們情感的需求。
在工業(yè)設計中情感化的體現就是能夠讓產品更好地為人們服務,它可以表現在設計的方方面面。如由日本設計師設計的一個紙巾盒,但這個紙巾盒不是我們平時擺在桌子上的,而是被放在了一個畫框里,被釘到了墻上,就像一個藝術品一樣的擺在那里,當你隨手從這個畫框上拉出一張紙巾的時候,你會發(fā)現每次拉出的紙巾的褶皺、陰影以及形狀都不相同,這個設計給予人們司空見慣的日常用品--紙巾一種重新定義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是由自己來創(chuàng)造的,是專屬于個人的,是會讓人會心一笑的,該設計讓普通的紙巾盒具有了一種新的情感化的身份,這是設計能夠打動人的地方,情感化的設計存在于我們身邊的各種產品當中,運用得當,情感化設計還可以幫助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在1971年的時候,帕帕奈克完成了一本當時非常具有爭議的書《為真實世界而設計》,在這本書里他提到了很多設計思想、設計方法等觀點,其中包括要考慮怎樣使用地球的有限資源,設計要充分考慮到保護環(huán)境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帕帕奈克的觀點已經得到普遍認同,就是我們所說的綠色設計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在帕帕奈克的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地球資源的枯竭、環(huán)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讓人們感受到保護環(huán)境刻不容緩,從20世紀80、90年代以后綠色設計的思潮開始影響到整個設計界。
一提到綠色設計,通常會講到“3R”設計原則,所謂3R即減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當然,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說用廢棄的塑料瓶做可愛的筆筒或花瓶,用廢舊的報紙編織收納盒等等,這些是通過把廢棄物重新利用,產生新的功能的做法,這也符合綠色設計的初衷,但是設計遠遠不止如此,因為這些只能看作是手工制作或創(chuàng)意的表達,卻不能用于大批量生產,因此,綠色設計的實現需要在產品生命周期當中,也就是從設計到制造,以及后面的生產過程都要有充分的體現。因此,要使設計真正實現綠色設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設計師除了要注意產品的各項功能外,還需要注意采用優(yōu)選可再生材料及回收材料以及合理地設計產品結構、功能、工藝或利用新技術使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消耗能量最少,最后設計時還應考慮到產品報廢后較多的零部件拆卸方便、便于回收與再利用等等,甚至連包裝也要體現綠色設計。
目前,國外有些國家的政府部門推出以保護環(huán)境為主題的“綠色計劃”。從生產、使用以及回收的整個過程都符合環(huán)境保護的要求,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無害或危害較小,有利于回收和再生的產品都貼有“綠色標志”的標識。除了政府倡導,廣大消費者也要積極配合,選擇產品的時候盡量選擇綠色產品,只有全民行動起來,綠色計劃才能卓有成效的實施,希望在不久得將來綠色產品會成為商品市場的主打產品。保護自然環(huán)境,使生態(tài)系統(tǒng)免受人為破壞,這是全人類共同的利益。
雖然當今世界正處于一個多元化的發(fā)展時期,但張揚個性,傳承民族文化的設計讓人感到更有底蘊,更有內涵,產品生命力會更強。
我國五千多年的文化積淀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我們應該合理運用這筆寶貴的財富使之發(fā)揚光大。對于我國文化傳承來說,最好的設計師不是中國人而是丹麥人瓦格納,在他幾十年的設計生涯中設計了一系列以中國設計為題材的作品,比如在1949年設計了一個叫“椅子”的系列,運用明代的太師椅作為靈感來源,簡化了明代家具中曾經有過的一些造型,并進行提煉重新表達,對于每個細節(jié)的專注使得這款設計又帶有明顯的瓦格納自己的風格,在設計時要深入的研究傳統(tǒng)文化,不要只停留在追求表象的層面,這是我們設計師應該關注的。
經過多年的沉淀與洗禮之后,意大利的玻璃制品已經成為今天威尼斯的旅游名片,很多人去威尼斯游玩,玻璃島是必去的一站,玻璃制品成為意大利傳統(tǒng)手工藝與外界進行交流的新的載體。而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傳統(tǒng)工藝,不管是玻璃還是陶瓷,但這些在國外市場上多數作為廉價的產品存在,試想,我們的設計師完全可以借鑒意大利的經驗,把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設計相結合,讓我們的傳統(tǒng)的工藝通過現代設計換發(fā)新的生機。
我們中國的設計師需要學習國外設計師的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同時又要保證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被沖擊,在這方面日本設計師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日本一方面堅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開發(fā)新的產品,另一方面還要堅持本民族文化開發(fā)符合自己的審美需要的傳統(tǒng)產品,而這種經驗是值得我們中國設計師學習和反思的。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設計師要在繼承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在考慮工業(yè)化的前提下保證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手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使之走出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工業(yè)設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設計師通過上述設計手法豐富設計手段,結合市場的需求創(chuàng)造出人們需要的更加精美、更加豐富的產品,相信我國工業(yè)設計必將會走出一條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設計”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