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田(福建師范大學(xué) 美術(shù)學(xué)院 ,福建 福州 351008)
周肇祥(1880—1954),浙江紹興人,字嵩靈,號養(yǎng)庵,好研佛學(xué),又號無畏居士,別號退翁,室名寶觚樓。工詩文,嗜古物,“山水花卉精研有年,畫梅尤擅勝場”[1],諸界名流,多與交游。曾任四川補用道、清館史提調(diào)、高級軍事裁判處副長、湖南省省長、中國畫學(xué)研究會會長、北京古物陳列所所長等。
周肇祥在仕途上的扶云直上,與他所尊稱的“無補老人”趙爾巽(1844—1927)的提攜有著莫大關(guān)系。周肇祥在初入官場之時屢次受挫,而巽卻一而再給予周肇祥以扶持。若歷數(shù)周肇祥在仕途上的知遇恩人,趙爾巽應(yīng)為無可取締。
1904年,日俄戰(zhàn)事爆發(fā),這對于已歷經(jīng)中日戰(zhàn)爭、庚子拳亂的奉天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內(nèi)政外交皆滿目瘡痍、民力凋殘,禍患愈演愈烈。1905年5月,趙爾巽繼增祺任盛天將軍,兼管奉天政局,時周肇祥已在奉天任職[2]。東三省雖經(jīng)趙爾巽銳意改革力求振作,但卻收效有限、形勢岌岌。1906年,清廷改制二百余年沿襲的軍府舊制,“將盛天將軍著改為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物”[3],并命徐世昌著補授東三省總督。
在1906年趙爾巽在奉天將軍裁缺后,御史張世培即奏奉天捐稅繁苛,趙炳麟奏前奉天將軍趙爾巽任用史念祖辦捐滋擾等各折片。此案牽連甚廣,令岫巖墾局總辦鄧景臨勒令回籍永不敘用,岫巖州知州王瑞高、候選府經(jīng)歷蕭鎮(zhèn)、補用守備馬得荃等一并即行革職。文中還謂主稿周肇祥“苛刻性成,擅作威?!?,特請與奉天財務(wù)局督辦史念祖、會辦葉景葵等二十余人一同革職查辦。[4]趙爾巽任職期間,奉天經(jīng)濟屬實混亂,然這不可僅僅歸于趙氏及其下屬之過。奉省歷經(jīng)戰(zhàn)亂,百姓早已不堪其苦,日、俄勢力入侵東北,事事以軍政為由,以強權(quán)相迫。“日貨無一有稅,華貨無一不稅,且再稅三稅,是以日貨暢銷,而華貨愈滯?!盵5]趙爾巽任職于奉天之時,持極端強硬態(tài)度,日人惱羞成怒要挾更甚。趙氏所力爭合辦東清鐵路、省城警察官吏派出所等事,日方皆虛詞搪拒,趙氏雖殫精竭慮設(shè)法挽回,最終不堪其憂,自請去職。
周肇祥即因奉天財政局一案被牽連而調(diào)往湖北,次年因辦事勤奮又準予調(diào)往四川任職。1908年,趙爾巽也被調(diào)往四川任職四川總督。1909年《北洋官報》曾載:
“四川總督趙爾巽奏調(diào)用奉天被參各員周肇祥等已著成效懇,恩開復(fù)褶。
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前奉天財政局案內(nèi)被參各員當經(jīng)奴才將此案情形面奏,蒙孝欽顯皇后、德宗景皇帝皇后恩準調(diào)往湖北差委毋庸赴奉。于次年二月因葉景葵等九員在鄂辦事始終勤奮,奏請開復(fù)奉。硃批葉景葵等九員先行開復(fù)原銜,準其調(diào)往四川差遣。俟該員等辦事卓有成效再行奏請請加恩欽此欽遵即飾各員分別赴川聽候差委并分辦省外要件。當將先后到川之前分省補用道周肇祥委充農(nóng)工商交涉文案兼會辦滇黔監(jiān)務(wù),該員思慮周密因應(yīng)咸宜考核利弊了如指掌……朝廷用人之際凡光緒三十四年以前緣事降調(diào)革職及遣戍釋回各員尚蒙圣恩飾部查明原案開單呈覽。如周肇祥等各員原參之案已蒙,而奴才延攬以來歷試諸艱深悉其品節(jié)才優(yōu)堪備,國家任使況時局艱難儲才為亟。若血誠任事之人而使其人終于挫抑則士氣無由伸,而依阿取容及欺世盜名之徒反得收明哲包身之譽,誰復(fù)敢實行實力以任勞任怨……”[2](標點為筆者所注)
趙爾巽特上奏懇請將奉天被參各員周肇祥等“開復(fù)原官原銜免交捐復(fù)銀兩留于川省補用”[2],并言周肇祥其人“思慮周密因應(yīng)咸宜考核利弊了如指掌”“深悉其品節(jié)才優(yōu)堪備”[6]21,并且無不入情地寫道:“國家任使況時局艱難儲才為亟。若血誠任事之人而使其人終于挫抑則士氣無由伸,而依阿取容及欺世盜名之徒反得收明哲包身之譽,誰復(fù)敢實行實力以任勞任怨。”[6]21從趙爾巽對周肇祥的評價來看,趙爾巽對于周氏頗為賞識,而對于周被牽連一事也實屬不滿以至于特地為其寫表上奏。
至1909年,就任四川巡警道的周肇祥又因爛使權(quán)力罰款不當被舉報違法擾民,“自到任以來,尋隙苛罰,爛使權(quán)力,以修理街道為名偶有觸犯則罰石板數(shù)十百塊不等受其蹂躪者不一而足……一次,他竟誣指城內(nèi)多家中藥鋪夜間有人檢藥不開門而予以重罰,僅上全、同善兩家即被勒罰石板各400塊,人大超過《違警律》規(guī)定的15元罰款限額?!盵7]1910年10月17日,省咨議局第二屆年會以‘違律擾民’為由對周進行糾舉,迫使總督趙爾巽不得不將周撤換。
1911年4月20日,趙爾巽調(diào)任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wù)。在川慘遭撤職的周肇祥隨其上司趙爾巽赴奉后,便歷任奉天警務(wù)局督辦、奉天勸業(yè)道、署理鹽運史等要職,甚至有些職務(wù)是同時兼任。周肇祥曾在《琉璃廠雜記》中寫道:“去冬別奉天,鼎臣、潔珊邀我和補公攝影紀念。以辛亥之變,維持三省大局,定謀決計者,唯吾四人也?!盵6]21當時在東三省,周肇祥作為一個多次被糾舉生涯中有所劣跡的文官,能成為整個東三省定謀決策的四人之一,可見此時其上司趙爾巽對周氏已是極為信任與賞識。
辛亥革命后,周肇祥又遭臨時省議會彈劾,謂其“劣跡多端”“冒支經(jīng)費”,而趙爾巽卻給出答復(fù):“去年商人王玉璞販運大宗銅元出境,被巡警拿獲,照章充公,核計價五千元,后周奉派往日本調(diào)查警務(wù),巽即在該款項下?lián)艹鲆磺гo周,以為治裝及請翻譯等費,后周為軍警各界挽留,赴東不果,周即以該款送回公用,由爾巽將此款賞給拿獲巨匪之用,實無冒濫支銷之說?!盵8]趙爾巽此文意在為周肇祥開脫,并將周氏冒支經(jīng)費一事以自身總督身份作保。但議會豈肯將此案就此作罷,竟“特開秘密會議,擬連帶都督一并彈劾,以消其忿”[9]。此時輿論嘩然,周肇祥為免受各界攻擊,只好交卸其鹽運使一職務(wù)。此時趙爾巽以“非有諳練政治之人員難資應(yīng)付”為由挽留其充任秘書廳長。周氏隨即便以“以秘書事宜非行政官屬”[10]為由接下這一職位[9],二人一唱一和便將被彈劾一事平息,周肇祥得以繼續(xù)立足于官場。
1912年11月3日,趙爾巽辭官隱居青島。失去了老上司庇護的周肇祥之后也離開了東三省,在山東署理鹽運史后,在1913年10月抵京為官。趙爾巽也自此以清朝遺老自居,只領(lǐng)虛職不掌實權(quán),但二人卻一直保持著接觸。1921年,新年元日,周肇祥特去拜訪趙氏。[6]292同年,周肇祥游黑龍?zhí)渡駨R,特“前告無補翁,翁以語王提督”[6]351,在趙氏幫助下,周氏才得以設(shè)祭。1923年5月23日,時值趙爾巽八十歲生日特“置酒邀賓客”[6]428,周氏特前往祝壽,并與其一同賞曇花。同年,二人還對于云南礦洞覆壓進行了談?wù)揫6]446。1925年,周肇祥在《琉璃廠雜記》中記錄了趙爾巽的近期生活狀況:“無補老人于京城西北大石橋得地五畝,鑿井開畦,每冬施粥設(shè)暖廠以濟窮人。夏天則于隙地種菜蔬,名曰“遂園”,意甚盛也?!盵6]543
在段祺瑞臨時執(zhí)政期間,趙爾巽曾擔(dān)任過臨時參政院議長,時周肇祥也應(yīng)邀在臨時參政院任職參政[11]。時趙爾巽已年八十二,仍身體強健、精神煥發(fā)。趙氏向來以遺老自居,曾言“我是清朝人,我吃清朝飯,我做清朝官,我修清朝史”,故而僅領(lǐng)空職,不掌實權(quán)。趙氏雖身居空位,但卻不肯自逸,“不開會時,亦每日到院,坐議長室候畫稿”[6]351。1926年,政事紛亂,段祺瑞下臺,趙爾巽也隱居還山,周肇祥面對此情此景頗為悵然地寫到:“元日為人作點墨梅花一幅,龍樵所囑也。赴段宅賀春未晤,補公怵禍深匿,普泉老人已還山,悵惘而歸。午后到廠甸,百事不如往年?!盵6]616
趙爾巽在民國期間還曾任清史館館長撰寫清史。1914年8月,袁世凱以“延攬勝朝遺老山林隱逸之用意”[12],設(shè)館修清史。趙爾巽遂以“我輩均受先朝厚恩,今奉鼎革,所以圖報先朝者,惟此一事。修史與福官不同,聘書非命令可比,似可偕往致力于此”[6]351為由,應(yīng)袁氏之邀,出任清史館館長。清史館初成立,人員不齊,趙爾巽隨即便邀周肇祥入清史館從事撰寫工作。9月20日,周肇祥參加了清史館第一次會議,并擔(dān)任清史館提調(diào)。[6]61趙爾巽在清史館頗為盡心竭力,廣羅天下英才,博采圖經(jīng),“公日一到館,校視已成文史,間有勒削。嘗一日閱至二萬字,精力滂魄如此。”[6]351而史稿之成,趙氏之功,不可沒也。
實際上,清史稿的撰寫并不順遂,先是清史館的支持者袁世凱歿后,清史館經(jīng)費驟減數(shù)十萬,實際上已無法正常維持清史館的運行。不得已之下,館長趙爾巽只好向龍江吳佩孚、山東張宗昌等諸軍帥尋求資助,而諸位將軍感念于趙氏的名德皆慷慨以助。但清史館雖得以繼續(xù)運行,趙爾巽卻一病不起,據(jù)周肇祥的記載:“夏五月,病濕瘟,有孔伯華者……先為診治,初見效,遂深信之。及病屢反復(fù),寒熱雜投,令病日劇。仲恕薦醫(yī),揆初薦醫(yī),皆診而不飲藥,眾束手。入秋又患瀉,瀉久氣餒,遂致彌留。”[6]681館中修史者原有百數(shù)十人,也皆作鳥獸散盡,僅余十四人,使館提調(diào)四人中陳漢第、伯?皆已離職。但周肇祥卻“恐觸老人怒不敢繼二君后”[6]682堅守于清史館,直至趙爾巽去世周氏才辭職離去。
趙爾巽歿后,周肇祥頗為悲痛,于是乃從大藏中撿出明大佑法師《阿彌陀經(jīng)略解》鈔本付印,并在末寫上:“勛一位、前東三省總督、府主趙公次珊逝世,敬為印造《佛說阿彌陀經(jīng)略解》三百部,仰賴宏慈加被,往生凈土者,中華民國十六年,歲在丁卯九月,門下舊掾周某謹記?!盵6]681
二人從周肇祥初入仕途相識,交往直至1927年趙爾巽的去世。時間跨度長達二十余年,可見二人交往之深。周氏對于其老上司趙爾巽極為尊敬,晚期尊稱其為無補老人。正如周肇祥所言“余受老人恩甚深,患難時亦頗知我”[6]682,趙爾巽更是對于才優(yōu)兼?zhèn)涞暮筝呏苷叵轭H為看重,盡其所能屢次提攜周氏,在周氏屢次陷入仕途困境之時給予幫助。周肇祥一路跟隨老上司趙爾巽的仕途步伐,從川至奉再而至京。在趙爾巽晚年任職于并無實權(quán)的清史館之時,依然步入清史館助其史論撰寫工作。對于懷才的周肇祥來說,無補老人實在是其無可報答的知恩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