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霞
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方面應以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習慣為主要目標。美國心理學家赫爾認為:“習慣不鞏固,學習等于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在養(yǎng)成讀書之良好習慣”。這些話充分闡明了培養(yǎng)學生自學習慣的重大作用。
一、使用工具書、參考書的習慣
小學生的工具書主要是字典、詞典,它們是孩子無聲的老師。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就要及時地查閱字典詞典,借助這些工具書,自己弄懂字詞的意思。養(yǎng)成查字典、詞典的好習慣,能避免讀錯字、寫錯字、望文生義等不良傾向,確保知識掌握的正確性。參考書為學生提示閱讀思路,提供閱讀的有關背景知識、常識性知識及其它小資料,能擴寬知識面,啟迪思維,是學生自學的好幫手。
二、認真閱讀的習慣
閱讀,一般指看(或者讀)作者用書面語言寫出來的文章,閱讀的核心是理解意義,即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獲取作者傳遞的信息,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而這些都是以記錄語言的書面符號為載體的。因此,閱讀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潛心思考,透過符號理解意義。那種有口無心式地閱讀是不能達到閱讀目的的。
認真閱讀必須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以心到為核心,四者協(xié)調,共同作用,促進對文章正確地理解,深入地領會。古人朱熹提到了讀書要“三到”。他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這段話深刻地闡明了認真閱讀的重要性。我們在這里加入“手到”,是強調學生要有動筆批劃的習慣,這對于閱讀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邊讀邊批劃的習慣
古人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說法,我們強調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批劃,以起到突出重點、提綱契領、促進思維深入、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教學中,我們根據(jù)需要教給學生批劃的方法,規(guī)范了批劃的符號,指定了批劃內容。如批劃內容就包括十個方面:生字(多音字)注意,生字注釋,文內段序,段內句序,分段(層)及段(層)意概括,重點詞評點,重點句(中心句)批注,重點段批注,全文主要內容、寫作特點、中心思想批注,疑難問題批注。這些批劃貫穿了閱讀的全程,學生處于不同的閱讀階段做著相應的內容批劃,在批劃的同時,思維也隨之不斷向縱深發(fā)展。
四、質疑問題的習慣
學貴存疑。一個學生,如果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提出問題,對知識的獲得沒有產生過疑問,那么,可以肯定地說,他不善于學習,也學不到什么東西。只有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開掘難點,不斷地產生疑難,又不斷地解決疑難,才能獲得知識,發(fā)展思維。
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首先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敢問”。傳統(tǒng)教學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學生思維容易處于被動,受到壓抑,產生一種上課就是答問的定勢。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這就要求教師激發(fā)學生提問的勇氣,為他們創(chuàng)造研究探討的自由天地,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其次,要緊扣教材訓練學生“會問”、“善問”。有些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亂提”、“提不好”,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而限制學生提問。其實,只要緊扣教材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訓練,學生是能達到“會問”、“善問”,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以審題為例,有的教師這樣訓練:1.指導學生抓課題的重點詞語提問。如《飛奪瀘定橋》的“飛”、“奪”,為什么要奪?怎樣奪的?“奪”前為什么還要加上“飛”?學完《草船借箭》后,再來看題,為什么是“借”而不是“騙”?2.抓課題中的標點符號提問。如《“你們相錯了”》,課題為什么要加引號?“你們”在想什么?為什么想錯了?3.抓事物之間的關系提問。如《小蟲和大船》,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這些疑問,或能幫助理清文章思路,或明了寫作特點,或緊扣課文重點,或直撲文章中心,這些提問既調動學生積極性,也鍛煉思維能力,經過這樣長期訓練和引導,“不會提”、“提不好”的顧慮沒有了,“亂提”也就漸漸納入預定的教學軌道。課堂教學不是更有質量和效率嗎?
五、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
完成作業(yè)是知識應用的一種形式。它對于學生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它能提高和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水平和鞏固程度,它能促使所獲得的知識通過形成技能而轉化為能力,即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知識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意義。因此,我們強調學生必須養(yǎng)成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真正在作業(yè)過程中體驗知識應用的巨大作用和樂趣。
六、及時復習的習慣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里,而新知識識記過后,遺忘很快就會發(fā)生,為此,及時復習是鞏固知識的必然要求。
培養(yǎng)學生及時復習的習慣就要指導他們根據(jù)遺忘的規(guī)律及時復習、多次復習。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時復習能夠阻止通常在識記后立即就會發(fā)生的急速遺忘,而多次復習,才能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否則,恢復已經遺忘了的知識,就要花費很大力氣。如生字的識記,在每一課學完后及時地鞏固,一個單元學完后再次復習,期中期末測試時再進行集中復習,這樣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識記效果。
七、閱讀后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同時,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寫作方法,鍛煉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導學生寫讀后感式的讀書筆記,應該注意:1.要教給寫讀后感的方法。要求根據(jù)原文的內容和寫法,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出感受最深的東西,要有“讀”有“感”,夾敘夾議,以“感”為主,不要過多地抄錄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領會實質,抓一兩個方面寫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練為主。訓練初期評點可適當多一些,具體一些,學生掌握方法、適應上路后,可少評不評。
正如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教師的責任,不但要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教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自學語文的習慣。為學生日后在復雜多變的信息社會中具有獨立思考、辨明方向的能力,也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獲取知識的效率也就水到渠成了,從而大大增強適應環(huán)境和改造環(huán)境的能力。好的習慣的形成,會使學生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