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最后一天,一部導演電影的文藝片創(chuàng)造了商業(yè)營銷新紀錄,同時爭議不斷。它就是《地球最后的夜晚》——畢贛導演的第二部長篇電影作品,一部在夢里尋找記憶的故事片。
引起大家爭議的點有很多:制作精良的《路邊野餐》的復制;不被廣大觀眾認可懵懂的劇情;過度的商業(yè)化宣傳炒作跟大眾觀影預期的極大反差;經(jīng)典電影作品的抄襲還是借鑒等等把這位年僅30出頭的鬼才導演畢贛推倒了風口浪尖上。是在“地球最后的夜晚”睡去還是醒來?本文想結合自己的觀點跟大家談談畢贛的兩部電影作品:“路邊野餐”與“地球最后的夜晚”。
1.“路邊野餐”的Plus版本
畢贛導演的兩部電影取材都源于他的家鄉(xiāng)——凱里,這兩部電影可以說都是關于尋找記憶的故事。第二部電影的緣起在拍攝“路邊野餐”的時候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從結構形式上看兩部電影幾乎是一樣的,中段出片名,后段一鏡到底。劇情上都是節(jié)奏偏慢的文藝片類型。
很多影評人把“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便簽畢贛導演的作品風格。其實不然,早在希區(qū)柯克的《奪魂索》/安迪·沃霍爾的《帝國大廈》/亞歷山大·索科洛夫《俄羅斯方舟》……包括我們國內(nèi)導演的紀錄片《人民公園》-史杰鵬 Libbie D.Cohn/《那日下午》-蔡明亮/《15小時》-王兵……都已經(jīng)在嘗試應用一個完整的不間斷的鏡頭語言創(chuàng)作了。
制作精良的“地球最后的夜晚”當然會讓你的眼睛舒服許多,觀影體驗更加理想,甚至后一部還加入了3D的技術手段,不得不說是前一部的升級版。在獲得充足預算和頂級制作團隊的介入之后讓畢贛的第二部長篇在解決這些技術問題上變得非常容易。實現(xiàn)了自己在第一部里很難實現(xiàn)的鏡頭連貫。
我們回到電影的內(nèi)核,一部電影成功的關鍵其實還是劇本,是講故事的能力,在漫長的觀影體驗中,人們逐漸忘記了電影和戲劇的區(qū)別,電影和文學的區(qū)別,我們強調好萊塢電影敘事體系里的人物圓滿,強調故事里的戲劇沖突,卻忘記了電影本體就是一個強大的媒介。
我們在“路邊野餐”里看到了一部充滿詩意,純粹感人的故事,它似乎離我們更近?!暗厍颉眲t是一部關于夢的電影,我個人的觀影體驗是沉浸在濕漉漉的氛圍下,在黑暗中尋找的感覺,這種影像感受的表達我認為畢贛是做得非常好的,這其中似乎隱藏著一種情感,就是你在拼命的尋找這個夢,而現(xiàn)實卻又找不到的一種痛苦。畢贛想試圖把自己的記憶與現(xiàn)實的思考融入到這兩部電影中。我認為在劇情以及情感傳遞的原創(chuàng)度上“地球”并沒有做到向“路邊的野餐”橫空出世一樣驚艷,相反被商業(yè)化綁架下的畢贛的電影似乎盡在電影技術與視聽體驗上做到了Plus。
2.陳永忠與湯唯
“路邊野餐”的成功不僅成就了畢贛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導演,還成就了畢贛的小姑父陳永忠,陳永忠在該片的演出堪稱本色,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情感的陳升;“地球最后的夜晚”是湯唯產(chǎn)后回歸大銀幕的首部作品,本想互相成就的電影與演員確沒能挽回大眾對該片的失望,或許你是眾多觀眾的其中之一,你帶著對湯唯本色出演的印象來認識萬綺雯/凱珍。
電影商業(yè)策劃需要話題性,每一部徹頭徹尾的商業(yè)電影離不開好的商業(yè)策劃運營與傳播團隊,對于一位靠文藝片素人演員陣容完成獲獎無數(shù)的首部長篇電影作品的畢贛來說,第二部作品被商業(yè)化的植入是給了他莫大的支撐還是將他推向了更深的陷阱?值得我們思考。如果僅從話題性的角度談“地球”超兩億的票房,已經(jīng)是能夠書寫中國文藝電影票房的歷史;要知道在中國文藝片教父級的導演賈樟柯同樣入圍同年戛納電影節(jié)的劇情片作品“江湖兒女”也僅僅拿到了六千萬的票房。
演員的選擇與電影故事本身角色的要求是否完美一致,往往能考驗導演的水準。我個人認為在“地球”這部電影中所啟用的演員除了湯唯,黃覺之外,包括張艾嘉李弘基不一定是最佳人選。相反該片的開場女的扮演者齊溪個人認為到是比湯唯更加接近萬綺雯/凱珍的感覺,不知道有多少人贊同我的觀點。但是齊溪又有多少人曉得,至少不如湯唯這么容易找到話題性來進行炒作。
或許在一億元預算資金投入的前提下,演員的選擇就要達到投資方的標準,導演的權利也難以撼動過度商業(yè)化的包裝,總之按照拍攝一部純粹文藝片的電影導演來講湯唯與黃覺絕非是最佳人選。但是如果同樣按照“路邊野餐”演員的構成與選擇方式,完成該片再推上熒幕,我想也很難到達票房過兩億的結果,更不要說讓投資方盈利了,能收回成本都很難。這其實值得我們思考。
3.抄襲還是致敬
“路邊野餐”詩意話的電影語言,讓我們記住了畢贛,這種原創(chuàng)的感受似乎讓你看到了某些電影大師的影子又很難說出他是借鑒了誰的作品,該片在國際上獲獎無數(shù)吸引了大量的投資人。第一遍看“地球”確實發(fā)現(xiàn)很多畫面似曾相識,塔可夫斯基電影中的某些鏡頭似乎是在向這位大師的致敬。
觀影后搜索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包括片名/海報設計/鏡頭運用都存在抄襲的嫌疑,確實讓人大跌眼鏡。這還是那個用詩做旁白,“小茉莉”回響在耳邊的畢贛導演的作品么?觀眾可以看不懂“地球”的文藝,但導演不能以這樣“致敬”的方式來愚弄觀眾。應該致力于原創(chuàng),潛心挖掘生活,再接再厲,創(chuàng)造出能真正打動觀眾的電影作品來。
4.“告別”與“薊花姑娘的搖籃曲”
·女:我醉了我的愛人,在這燈火輝煌的夜里,多想啊就這樣沉沉的睡……在這燈火輝煌的夜里
……
·女:各自曲折 各自寂寞
·男:沒有人會流淚
·女:原來歸的原來往后的歸往后
·男:嗚
好像“小茉莉”又在我們的耳邊響起……一種告別,“路邊野餐”的告別,畢贛電影的一種告別還是繼續(xù)?在“地球最后的夜晚”睡去還是醒來?
一首“薊花姑娘的搖籃曲”又把我們從夢里拉了回來,那瞬間殺停的煙花,凝固了時間,對親人愛人的尋找轉化成淚水流淌在心中,變成了永恒的記憶。我認為兩部影片的片尾曲同樣感人,如果說“地球”相較于“路邊野餐”并不是完全的成功的話,音樂的旋律又把你的情感激發(fā)了起來,這一次確實中島美雪的經(jīng)典歌曲喚起你的心緒:
Lullaby 孤枕難眠的夜晚
Lullaby 不妨來找我
Lullaby 獨自垂淚未免太凄慘
春天有春天開花的油菜花秋天到了也有桔?;ň`放
然而(雖然也是在春天秋天吐蕊)我像一朵總是到夜間才開花的薊草花
……
Lullaby 今晚從何處可以傳來搖籃曲誘我入眠呢?
Lullaby Lullaby Lullaby LaLaLa
作者簡介:張超(1985.11.16)男,漢族,天津人,湖北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