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科技、文學與“生產者”
1961年7、8月間,沈從文在《抽象的抒情》一文中這樣寫道:“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的工藝過程,有它的一般性,能用社會強大力量控制,甚至于到另一時能用電子計算機產生(音樂可能最先出現)?!雹傥覀凅@詫于作家對未來寫作的洞見,因為“用電子計算機產生(創(chuàng)造)文學藝術”的預言在50多年后的今天不僅成為現實,而且人機之間的互滲、互動、互補逐漸成為一種常態(tài),人工智能寫詩、小說,由機器人實施的譜曲、作畫,乃至讓機器人翻譯、唱歌、主持節(jié)目、寫書法、演奏鋼琴、播報新聞等,都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
2014年5月,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發(fā)布了一款人工智能伴侶虛擬機器人——“微軟小冰”。這位“軟萌妹子”最鮮明的特征是憑借在大數據、自然語義分析、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方面的技術積累,可以代際升級,并逐步形成向情商(EQ)方向發(fā)展的完整人工智能體系。基于此種“情感計算框架”,小冰“師”從1920年以來519位中國現代詩人,用每6分鐘的時間記憶一遍所有詩人的作品,每6分鐘做一次迭代,經過100個小時對幾千首詩10000次的迭代“學習”之后,就基本獲得了現代詩寫作的能力,尤其是意象的捕捉。此后的3年間,小冰用27個化名在天涯、豆瓣、貼吧、簡書等多個網絡社區(qū)詩歌討論板塊中發(fā)布詩作,竟然未被識別出這個突然出現的少女詩人其實并非人類。2017年5月,小冰的首部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橫空出世,其中收錄的139首詩歌是從其創(chuàng)作的70928首中淘選出來的,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的詩集。僅僅兩個月后,小冰的識圖寫詩功能正式上線運行,使用者只需要上傳任意一張圖片,小冰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自行撰寫一首簡短的現代詩歌,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簡單快捷,不到12個小時,便可寫出20多萬首詩歌。一時間,會“寫”詩的小冰風頭無兩,2018年2月12日,小冰借勢又發(fā)布了首次嘗試寫作的40行長詩《致十年后》,為了創(chuàng)作這首長詩,小冰將“拜師對象”擴展到上千人,并進行了百萬次的自我學習和訓練,而且整首詩的寫作耗時不到4秒,這一舉動再度引發(fā)熱議。不久,在2018年6月4日舉行的微軟人工智能大會上,小冰展現了最新的“創(chuàng)作”本領——定制化生成故事文本,可以自動分配聲音角色和背景音樂,20秒內就能創(chuàng)作出1集約10分鐘的有聲童話故事。
如果說微軟小冰著力創(chuàng)造的是現代詩,那么可以隨機作詩、或根據指定詞語生成藏頭詩的“編詩姬”,以及通過“圖靈測試”的“薇薇”則都因創(chuàng)作古典詩歌而出名。除卻詩歌,人工智能“作家們”也已涉足小說寫作,日本兩支科研團隊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用人工智能撰寫小說,2016年3月,研究的初步成果——用人工智能撰寫的《電腦寫小說的那一天》《你是AI?TYPE-S》等4篇小說參加了第三屆日經新聞社的“星新一獎”比賽,雖然這些作品都沒有通過最終審核,但幾篇作品也能通過初審。在文學閱讀和編輯領域,“谷臻小簡”,一個能以閃電般速度讀完幾百萬字并理解情緒的人工智能文學編輯,根據國內20本文學雜志所提供的2018年刊發(fā)的全部771部短篇小說,智慧篩選排序評選出國內第一個AI文學榜單,一至六十名的排行榜在《思南文學選刊》2019年1月號揭曉。
不斷上演的技術媒介“入侵”藝術,以及人工智能寫作替代殫精竭慮、字斟句酌的作家勞動的“好戲”,引發(fā)了人工智能與未來寫作的大討論,興奮、支持、質疑與擔憂共生,正如阿多諾所言:“今日沒有什么與藝術相關的東西是不言而喻的,更非不思而曉的。所有關涉藝術的東西,諸如藝術的內在生命,藝術與社會的關系,甚至藝術的存在權利等等,均已成了問題?!雹谶@些問題似乎清晰地告訴我們,以具有生命智能的人類本有的創(chuàng)作主導權,不得不完全敞開給人工智能而進行共享。作為技術孕化的產物,人工智能令人類真正遭遇了一個足以挑戰(zhàn)其在文化智能生產中的“主體”地位的他者,“它迫使‘人類從先在的、具有元話語性的位置,變成了可以討論、追問的事物”③,甚至有作家這樣調侃,當“算法進一步發(fā)展,數據庫和樣本量進一步擴大”,“機器人文藝事業(yè)大發(fā)展和大繁榮想必指日可待”,而且機器人“成立個作家協會,頒布章程選舉主席的熱鬧恐怕也在所難免”④。
機器的自動寫作是否構成了對人類智慧尊嚴的挑戰(zhàn)?人工智能是否已經發(fā)展到能夠替代人類而展開具有豐富想象力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這些發(fā)問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精神和文化的焦慮的反映。如果更加理性一些,對于“人工智能寫作”的研究,在筆者看來,實際上是關于文學與歷史、藝術與現實、人類精神生活與技術對象、文學創(chuàng)造與技術生產等一系列關系的討論,更是涉及“人”的主體性存在的問題。進一步而言,首先,最根本的問題是究竟什么才是文學或藝術的本質?文學的范疇、概念,會不會因人工智能的沖擊而進一步刷新?比如作者這個身份會不會消失?文學的價值會不會改變?其次,作為藝術生產力的“技術”,改變了藝術的生產方式,進而改變了藝術的存在方式,無論贊成技術或者反對技術都是毫無意義的,因而,關注的焦點應該是,技術在文學發(fā)展的歷史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它僅僅是一個工具,還是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最后,對于文學的“生產者”而言,一方面是文學創(chuàng)造對“人”的主體性的秉持,另一方面則是技術生產對“人”的主體性的消解,由之形成的悖論也是亟待需要回應的問題。在以上“文學、科技和生產者”三個層面思考的基礎上,筆者的研究不是對人工智能寫作做簡單的承認或肯定的價值判斷,而是致力于以下幾個方面的探討:一是技術生產,重點探究它的生產過程、原理和技術“成果”,以及由此對藝術產生了哪些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又是以何種方式進行的。二是審美創(chuàng)造,主要追問人類的情感和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力到底是什么?這些能力是否可以被“技術”形式化和程序化?三是未來寫作,著重討論人工智能寫作帶來的新變會把文學創(chuàng)作引向何方,在未來寫作、閱讀和批評過程中,作為文學“生產者”的我們又能做些什么?
二、技術生產:“重組變形”和
“類型產品”的批量產出
既然將文學視為情感的藝術,那么主體的審美情趣、思維觀念、美學化生存意義的表達始終是文學須臾不可或缺的基本維度,因而,拋棄了情感與思想的抒發(fā),文學寫作反觀社會、洞悉人性、溫潤心靈的魅力必定會大打折扣。當然,人工智能時代以及在智能化生活的未來,人工智能可以深度掌握文學的技巧、方法、知識,對文學作品進行設計和組合,不過,生存美感、文學情趣和情感意志的獲得并非程序化數據所能設定的。為了更清晰地呈現這一問題的實質,可以通過幾首詩歌的同題寫作來加以說明。
在《陽光失了玻璃窗》中,海洋、沙灘、海風是小冰較多關注的對象,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在小冰“學習”的數據庫中,“大海”往往是現代詩人們借以表達胸襟、理想和情感的常用意象。在舒婷寫于1973—1975年間的《致大海》中,引起詩人的贊嘆和懷想的并非只是“大海的日出和夕陽”,真正令其心動的是劇烈變動的時代給個體帶來的坎坷遭遇。此段時期,身為知青已經回城的舒婷以臨時工的身份艱難地謀生于城市里,當她再次面對久違了的大海時,禁不住心潮澎湃:“多少行在沙灘上留下的足跡,/多少次向天邊揚起的風帆,/都被海濤秘密、/秘密地埋葬。/有過咒罵,有過悲傷,/有過贊美,有過榮光。/大?!兓玫纳?,/生活——洶涌的海洋?!蓖高^這些詩句,我們分明感受到詩人借景抒情,既賦予了大海鮮明的時代色彩——“這個世界/有沉淪的痛苦/也有蘇醒的歡欣”,同時又含蓄地表達了個體在現實中的苦悶與寂寞,以及對理想追求的艱難與執(zhí)著——“呵,生活/固然你已斷送/無數純潔的夢/也還有些勇敢的人/如暴風雨中/疾飛的海燕”。而詩人韓東在《你見過大?!分校瑓s以一種深度削平的意象處理方式呈現出與《致大?!方厝徊煌乃枷胫既ず兔缹W風格。在他看來,大海就是大海,是一種自然現象,已不再是傳統(tǒng)或歷史所賦予的所指,雖然“你”總是事先接受大海形象的魅力感召,在心中形成了浪漫想象,然后才去“見”大海,可是“見到它”后,其實“就是這樣”、“頂多是這樣”“人人都這樣”。單就此詩中的“大?!倍?,韓東有意剔除詩歌中強加的偽飾成分,用貌似游戲的態(tài)度調侃與解構當時詩壇上流行的蒼白的英雄主義和空泛的理想主義。詩人們在“大?!彼干系木薮蠓床睿且驗閯?chuàng)作者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其寫作中所包蘊的潛意識、挫敗感、非理性想象力、直覺,抑或激昂、反諷、調侃、語言的能指與所指等,都是創(chuàng)作主體長期在人生歷練、生活感悟和體察世界中凝練而成的。
作為個體情感體驗,文學寫作要展現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和精神信仰,要讓讀者感受到文學語言的“溫度”。由此來反觀“冷冰冰的毫無人類感情可言”的微軟小冰,作為物化的智能機器,它無法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以及對生命意蘊的感悟,其寫作中對情感的“模擬”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完成:一種是經驗歸納式方法,如感情計算等;另一種是演繹式方法,即模擬情感的發(fā)生條件。小冰采用的就是這種更多是基于信息系統(tǒng)的“情感計算框架”,一方面,它學習并分析了500多位詩人的詩歌,總結并分析了這些詩歌與情感表現的關系;另一方面,它還從1億多用戶那里收集到了各種情感數據⑩。如果僅僅從外部輸出的效果來看,小冰的詩歌里有著一些看似蘊含“感情”的語言表達,諸如“雨過海風一陣陣/撒向天空的小鳥”(《雨過海風一陣陣》),這樣的詩句似乎能觸發(fā)讀者的情感,但是,從內部運行來看,此種情感并非來自具體細致的生活形式和生命活動中真實的情趣和意義,看起來更像詞語的隨機組合,僅僅證明了大數據庫中所具備的情感計算的精確程度。當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說憑借大數據就寫不出作品,而是說創(chuàng)作主體如果缺失了藝術沖動、情感投入和生命感悟,就很難對寫作素材有深度把握和靈活運用,自然很難創(chuàng)造出新的審美對象和價值。
概而言之,文學作為人的主體觀念以及現實生活的能動反映,本身也是一種審美創(chuàng)造的活動,是創(chuàng)作主體對客體(包括物質和精神)的深刻洞見以及審美經驗的高度提煉,它基于創(chuàng)作主體在文學活動中的主導性存在,更離不開文學構思過程中的生命體驗與情感在場。在由生命體驗轉化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主體將情感、想象、理解,加上美的判斷、自身的主觀感知,利用語言符號的表層意義、隱含所指與審美意蘊傳遞給受眾,使之獲得美好的藝術體驗與深度的現實思考。而對于目前的人工智能寫作,難以逾越的限閡正是主體情感的缺乏,在人工智能這里,“擬主體”的情感是被轉化為一種算法與程序模擬,而非真切的生命體驗,這就導致其在文學寫作過程中并不知道“自己”(主體)在做什么,也難以去理解新的情感表現手法,更無法體會營造審美情境的快感,以及感知受眾的閱讀體驗,因此,人工智能寫作始終無法成為積極能動的審美創(chuàng)造。
四、AI和未來寫作:“我有美的意義”
2000年7月,在北京“文學理論的未來:中國與世界”學術研討會上,美國學者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學終結論”,這篇演講以《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xù)存在嗎?》為題發(fā)表在《文學評論》2001年第1期。在文中,米勒沿著德里達的“文學終結”觀點,認為新的電子媒介時代,正在通過改變文學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文學引向了“終結”。隨著討論的深入,由這一觀點引發(fā)的激烈論爭很快從“文學是否死亡”轉向如何面對傳統(tǒng)文學在電子時代所遭遇的系列挑戰(zhàn),而其深層次的問題則牽涉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實際也導向了更為廣闊的文學藝術的邊界之爭和文學藝術知識建構的討論。極為相似的是,當人工智能對文學場域的不斷滲透,從而造成文學生產與傳播的傳統(tǒng)模式日趨消解的狀況,使得我們面臨同樣的問題與思考。人工智能寫作對科技本身來講確是一種全新、大膽的挑戰(zhàn),而對于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警醒,抑或一種略帶調侃意味的競爭。在筆者看來,不必將所謂的“被冒犯的感覺”上升到恐懼與抵觸情緒交織的狀態(tài),更不必急于給出“人工智能寫作永遠不可能超越人類創(chuàng)作”的結論,置若罔聞抑或杞人憂天均非明智之舉。鑒于技術發(fā)展的難以預測和文學本體的多重性,作為技術媒介的人工智能在未來世界能多大程度地介入文學寫作尚不可知,但一定包含著無限的可能性,與其爭論這個尚未到來的問題,不如科學地理性反思AI寫作本身的意義為何?在AI時代,作為人類的作家、批評家們,如何調整自己的寫作?
首先,人工智能寫作可以為我們提供一面前所未有的,關乎科學邏輯、語言本質、文本規(guī)律的鏡子,來反照當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顯現存有的問題。既然是一種高效的仿造,而且受制于所設定的算法和數據庫,因此,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現,人工智能寫作的批量化生產最明顯的特征便是“模式化”,正如《陽光失了玻璃窗》中大量詩句、詞匯的重疊、拼貼和復現。也恰恰是這一特征,使得人工智能對當下文學寫作最大的沖擊在于似乎可以勝任大部分網絡通俗類型小說、類型片劇本的生產,目前社會上已經出現的網絡小說或詩歌“生成器”等各種文學寫作程序,正是依據“類型文學”中所特有的標準化的情節(jié)模式與詞語搭配,在極短的時間內“運算”和“比對”出一首詩歌或者一篇小說。這就應該值得我們認真反思的是,不是機器寫得像人,而是人寫得太像機器。智能寫作的自動和便利某種程度上正在消磨人于寫作中獨有的性靈和新創(chuàng),低劣的寫作者們往往只會按照一種固定的模式或套路進行作品的生產,而這種越來越依賴于技術或者說類似于技術的寫作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掌握。這其實也在倒逼作家嚴肅地思考,必須通過對既有文學形式的不斷揚棄來更新寫作自身,乃至創(chuàng)生新的樣式。某種意義而言,夯實文學內在的優(yōu)勢性征,自我調節(jié)文學的審美向度,諸如重新認知“自我”、避免情感的單一化、主動升級和更新情感結構等方是應對挑戰(zhàn)的有效策略。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寫作還提示我們,文學藝術在邊界擴容中也進行著自我重構和范式轉換,這或許可以看作是文學創(chuàng)作在新的語境中的一次突圍或進步。首先,就文學所賴以存在的外部條件而言,數據、程序、圖像和文字一道重組了文學的諸種審美要素,參與了寫作過程中的聯想、生成和建構。因此,文學的形式和內容變化了,閱讀的理由和依據自然也要發(fā)生變化。其次,在文學領域,人工智能將更多地參與到“交互式”寫作的模式中,這就提醒人們傳統(tǒng)的“人學”范式已不再完全適于闡釋這種新文化現象,因此要避免把人作為唯一的尺度,或再把高科技單純看成一種工具,在未來的寫作中,需建立一種新型的“人—機互動、并生、共存”的社會結構關系。比如,文學如何對科學技術造就的未來世界圖景展開描繪與探討?對其力圖表現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關系又有怎樣的呈現?這些內容無疑會豐富文學的類型。最后,從文學批評的角度而言,未來我們在文學與經典、審美與歷史、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文本中心與作品有機整體原則等評價方式的基礎上,或許可以輔助搜索、整理、描述數據等統(tǒng)計學的手段,即一種更加數據化的、更加接近于智能程序的方式去分析、評判文學的價值和意義。
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認識到,在新技術革命改變的社會生態(tài)面前,人工智能還處于“嬰幼兒”期,其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能力具有無限潛能,將來在人類提供的幫助下會更深入地參與文學寫作和敘事中,而未來的文學版圖也許會變得更加復雜而有趣,有很多我們所意識不到的新的可能性正在被打開,因此,不應偏激、激烈地否定或反對AI及其寫作,而是理性平和地吸收涵納,同時,那些真誠的、言之有物的文學創(chuàng)作反而也會再度獲得更為重要的價值和更為突出的意義。這也如同微軟小冰在詩集中的獨白:“偉大的藝術為自有的一切/看不見古代的塵埃/曾經在這世界/我有美的意義?!保ā秹m?!罚?/p>
【注釋】
①沈從文:《抽象的抒情》,中信出版集團,2017,第10頁。
②[德]阿多諾:《美學理論》,王柯平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1頁。
③趙柔柔:《司芬克斯的覺醒:何謂“后人類主義”》,《讀書》2015年第10期。
④韓少功:《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讀書》2017年第6期。
⑤謝雪梅:《文學的新危機——機器人文學的挑戰(zhàn)與后人類時代文學新紀元》,《學術論壇》2018年第2期。
⑥沈向洋:《推薦序: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的時代,從今天開始》,見《陽光失了玻璃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⑦AI:《致十年后》,《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第7期。
⑧楊慶祥:《與AI的角力——一份詩學和思想實驗的提綱》,《南方文壇》2019年第3期。
⑨高建平:《文學藝術就是要傳情達意》,《光明日報》2019年5月15日。
⑩陶鋒:《創(chuàng)造性與情感:人工智能美學初探》,《中國圖書評論》2018年第7期。
(白亮,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本文受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批準號:2019JJ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