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梅
摘 要:縱觀當下的語文教學,很多教師還習慣從文本的特質(zhì)以及自身的解讀出發(fā),而忽略了從學情視角展開教,忽視了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對象更是主體的角色定位。本文嘗試從學情起點的考量、學習狀態(tài)的激活以及學習成果的關注等維度展開教學,不斷提升學生內(nèi)在的語言實踐能力。
關鍵詞:教學起點;學習狀態(tài)? ;學習成果 ;學情視角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9B-0102-02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對象,更是主體,教學需要從學生本位出發(fā),從具體學情的角度來教學考量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基本常識。
但縱觀當下的語文教學,很多教師還習慣從文本的特質(zhì)以及自身的解讀出發(fā),根本無視學生的學情基礎。究竟什么是學情?如何才能獲取真正的學情?學情視角下的閱讀教學是該何去何從?筆者以《老王》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考量教學起點,為精妙教學設計提供認知支撐
我們不妨先從一位教師執(zhí)教《老王》一文的設計入手,以設計來反推這一教學是否落在了學生的學習起點上。
首先,播放歌曲《愛的奉獻》渲染情感,導入新課,教師相機提示:要結(jié)合自己在生活中的體驗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其次,組織學生朗讀課文,并在四人小組中研討自己心中看到的老王是個怎樣的人;教師根據(jù)學生所羅列的“善良淳樸、厚道老實、孤苦伶仃、窮苦卑微”等詞語進行概括:老王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不幸者。教師提問:作者對老王保持著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從課文的字里行間中感受作者蘊藏其間的尊重、關心和同情。
從課堂呈現(xiàn)出來的情形看,這樣的教學著力解決課文寫了什么問題,其核心要點是評價老王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理解老王這個人物,進而理解課文的主題。學生在自主性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能夠很快地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這節(jié)課的教學可以圓滿地“鳴金收兵”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課文結(jié)尾處“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的感慨,如果在教學中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實,學生就無法真正洞察作者的本意,更無法感知普通人對命運和人生的反省。有人認為,體察老王個性中的善良和窮苦從而學會關愛弱者,也應該是本文表達的主題?!@仍舊是一種認知層面的淺層平移,并沒有能夠觸及課文的靈魂內(nèi)涵。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過于膚淺,始終局限在人物形象的提煉和概括上;第二,學生基本學情的缺失,初中學生對于概括人物形象并沒有太大的難度,完全可以自行解決。
鑒于此,如何基于學情視角確定“學習起點”?筆者以為需要把握文本內(nèi)容與學生原始經(jīng)驗的契合點。以《老王》這篇課文為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學生會怎樣從文本材料中理解老王;2.又是如何看待文中的“我”;3.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究竟有著怎樣的用意?因此,在學生初步閱讀并對人物形成了基本的認知體驗之后,就可以將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知與理解作為起點,對人物個性形成的原因以及文本所要表達的主題進行深入理解,然后聚焦作者的寫作方法,將學生的思維從感知人物向洞察作者寫法轉(zhuǎn)移,達成從顯性到隱性的感知與理解,真正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激活學習狀態(tài),為高效推進課堂提供保駕平臺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睆幕緦W情的視角來考量,就是要改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狀態(tài)和情感體驗。這篇課文看似零散瑣碎,但讀起來卻沒有凌亂之感,這就體現(xiàn)了作者利用素材、架構(gòu)素材的高超技巧。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概括課文描寫了哪些事情?并在概括的基礎上,對作者的構(gòu)思和布局進行思考:為什么要先對老王的基本情況進行介紹,然后再描寫“我”與老王的交往?其中哪一個語段描寫得最詳實,作者是出于怎樣的用意?從而引領學生潛入文本的字里行間感受作者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方法,為感知人物、探究人物蓄足氣勢。
既然作者對“送香油雞蛋”的情節(jié)著力最多,教師可以將其作為精讀語段展開教學,通過朗讀感知、討論辨析和實踐改寫的方式展開教學。其中有兩個問題是萬不可忽略的,首先,作者在描寫老王外貌時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感知作者依據(jù)真實感受進行表達的寫作方法,感受老王對我們一家發(fā)自肺腑的感念之情;其次,要能夠緊扣文本表達的細節(jié)來揣摩老王的心理活動。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嘗試將老王作為第一人稱,對課文中“送香油雞蛋”語段進行改寫。這種角色置換的方式,就成為了老王緊貼地面行走的重要形式。
從學生改寫的內(nèi)容來看,基本能夠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和心理活動,但很多學生還存在一個認知上的共性缺陷。一個即將離開人世的孤苦之人用自己眼中的“厚禮”來感謝幫助過他的人,但得到的卻是“以錢易物”,這對其不幸的一生是否更是一種打擊呢?但很多學生未能真正把握人物內(nèi)心的這份無奈與遺憾。
三、關注學習成果,為精準評價教學質(zhì)量提供多元標準
一般來說,基于學情視角下的實踐平臺在言語形式上都會呈現(xiàn)出三種不同的方式,分別通過口頭、書面和行為的方式來呈現(xiàn)。語文學習作為核心的方式,我們就從書面呈現(xiàn)形式來進行闡述。
從作者的設計角度來看,首先要能夠從學生內(nèi)在感受的需要出發(fā),其次是要從達成教學目標的需要出發(fā)。還是從《老王》這篇課文的具體情況出發(fā),我們緊扣言語學習這個角度進行作業(yè)內(nèi)容和類型的設計,就可以起到改進學習、引領學習、促進學習的效果。例如,筆者就從“探尋會話含義”的角度設置了帶有品味和咀嚼性質(zhì)的作業(yè):
1.課文中有一句話“后來我做老王的車和他閑聊的時候,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說,住那里好多年了?!薄诜磸屠首x的過程中,從這句話“我”和老王一問一答之間有著怎樣的發(fā)現(xiàn)?其他人遇到類似的問題是怎么回答的?老王又為什么會這樣來回答呢?
2.我一定要給錢,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們還有錢嗎?”——老王作為一個車夫,這句話中的“啞著嗓子”除了表現(xiàn)人物的善良之外,你還能從中讀出些什么呢?
3.我強笑著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了?”他只說:“我不吃?!?/p>
4.他見我轉(zhuǎn)身進屋去,連忙止住我說:“我不是要錢?!薄谌?、四兩句言語不多,如果換做是其他人或者你,你會怎樣回答?
縱觀這四句話,我們不難對小說人物對話的內(nèi)涵進行這樣的解讀:第一句和第三句其實就是答非所問,一句“住那里多年了”“我不吃”,其實老王在極力地掩飾自己一人獨處、舉家無親的生活困境,也是對自己已經(jīng)病入膏肓的絕望與無奈;而第二句其實單方面地轉(zhuǎn)移話題,一句“你們還有錢嗎”看似詢問,其實是老王向“我”發(fā)出信號,我很了解你們目前的經(jīng)濟狀況,你們這一類高級知識分子在“文革”期間其實也處于艱難的處境之中,由此不難看出老王雖然是一個行將就木的粗人,但也有著其精細和警覺之處;而第四句話就是一種晦澀難以言明的狀態(tài),老王在自己大限將近之際,表明了自己的內(nèi)心活動:送東西是表明自己的感謝之情——并不是要錢的。但縱觀整個場景,老王的言語吞吞吐吐,究竟是想要什么呢?恐怕只有自己才能說得清、道得明。
四、結(jié)束語
探尋會話的內(nèi)在含義,顯然是具有一定思維含量和探究難度的。從當下語用學的理論來看,課文里雙方在會話的過程中首先要遵循“合作性原則”。而事實上,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人物是常常超越與背離這種原則的,這就需要讀者能夠從文本的語境中,不斷超越文本對話的表面含義,想方設法去領悟人物內(nèi)在的語言內(nèi)涵,不僅要懂得人物在說些什么,更需要從人物的心境出發(fā)明晰這些話究竟意味著什么。這種基于文本表達方式所開展的成果展現(xiàn)方式,就成為了學情視角下進行教學評價的關鍵性標準。
參考文獻:
[1]朵文娟.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學周刊,2018,(11).
[2]袁碧蓉.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文本延伸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9,(2).
[3]周建平.讓學生激情飛揚——淺論初中散文閱讀教學的情感激發(fā)[J].學周刊,2016,(32).
[4]王琴.九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學周刊,2019,(28).
[5]馬錚.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策略研究[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