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芹岄
完全免費,連續(xù)做十個月的體驗課;盡力請到國內(nèi)外名師為大家做分享和教授;深入對古今中外拼布技法的研究,試圖摸索出一條中國的拼布發(fā)展之路……在我看來,詹坤老師的心中是有大愛的。
就在提筆之前還在同她商量:文章的講述主體是詹坤老師這個人,還是慢生活拼布教室——她完全沒有猶豫地選擇了后者。
“一開始沒有起名叫‘詹坤拼布工作室’,就是因為我希望慢生活拼布教室可以成為一個自成體系的機構,即便沒有我,它也可以自主運行,并且長足發(fā)展?!?/p>
自2012年成立起,至今已有8年。在這8年中,慢生活拼布教室一直在致力于一件事——讓更多人知道拼布、愛上拼布。很多人熱衷于踏上“從1到無窮”之路,而詹坤老師卻樂此不疲地往返在“從0到1”的途中……
如果想要學習拼布,不管是打定主意以此為生,還是僅僅興趣體驗,都可以在慢生活拼布教室中得償所愿,那里不僅有日本手縫拼布系統(tǒng)課、美國機縫拼布系統(tǒng)課,更有不勝枚舉的興趣課:幾次課就可以帶走小幅裝飾畫、發(fā)圈、布偶、包包……
很多課程,都是詹坤老師特別為零基礎的“圈外人”設計的。對此,她說:
“除了教學、研究新方法、探索老手藝之外的大部分時間,我都用在了設計短程興趣課程上,力圖將課程設計的簡便、有趣、吸引人。我的目標是讓更多人看到拼布、了解拼布,從而喜歡上拼布。
就個人的理解而言,我并不覺得非得系統(tǒng)學習、做大幅作品、花高額學費才叫‘做拼布’,如同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做點好看的東西,美化家居、美化生活——我想這應該是很多人‘入門’的契機。
我和先生做拼布教室這幾年,深深地感覺到拼布在中國的基礎不夠廣,大眾還不太知道拼布到底是什么。近一兩年更從拼布展和同行那里窺見一些頹勢,其實基礎不夠廣泛又怎么可能真正的發(fā)展呢?可能那些真正有潛力、可能成為(拼布)高手的人根本還不知道有拼布這回事。”
剛剛開設拼布教室之初,詹坤老師和先生首先做了長達十個月的免費體驗課:做一只拼布小花,可以系在皮筋上做頭繩、可以掛在包上、手機上做墜飾,從未拿過針線的人一個小時也可以完成,然后直接帶走。
回憶起來,此項招攬下體驗來客絡繹不絕,畢竟是免費的嘛!雖然轉化率不高于 2%——3%,但影響的確在慢慢擴大,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有一個慢生活拼布教室,對“拼布”的也形成了一定的認知。
后來,隨著來上課的人漸漸多起來,免費體驗課也就被迫暫停了。因為它的時間成本太高,實在應接不暇。此后為了繼續(xù)吸引零接觸的“圈外人”來體驗,詹坤老師開始設計興趣課。
“當一件事還沒有一定普及度的時候,專業(yè)課很難開展。有一次我設計了一個口金包的課程,一個學生自信滿滿地來學,認為半個小時肯定可以完成,結果一下做了四個小時。完成后她自己也很感慨,然后繼續(xù)報了其他的課程。
很多人來學習其實都是‘定制式’的,比如我想做個掛畫、想做個床單、甚至想做衣服。她們并不是一開始就有這些念頭,很多是在做了個有趣的布偶、或者一只包包之后才產(chǎn)生了深入的想法。所以興趣課雖然為‘短平快’而生,但往往最終并不止于此,而成為了一種興趣的導引。很大一部分報了專業(yè)課的學生也都是從覺得‘好玩’開始的。
在大家沒有對拼布產(chǎn)生任何感覺的時候,技法的易學性、有趣的形式很重要,大幅的獲獎作品當然值得驚嘆,但它太完美、高大,會讓人望而生畏,這樣大家就不敢靠近了,我不希望這樣。其實手工是身體的記憶與大腦的思考、靈感的內(nèi)在共鳴協(xié)同作業(yè)的過程,當有過了一定的積累以后,興趣也會油然而生?!?/p>
打下基礎,將有興趣者“領進門”,正是詹坤老師的目的,至于后續(xù)的方向,因人而異。無論是生活拼布還是藝術拼布,都可以運用所學到的技法自行發(fā)揮。
有的人偏愛于制作日常生活中能夠用到的溫暖小物,將自己的奇巧心思放在當中,為生活增添美感與趣味;有的人則希望可以借由拼布豐富的技法和呈現(xiàn)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創(chuàng)作出具有觀賞性的作品——無論哪一種,只要她們對拼布感興趣、做得開心,詹坤老師都由衷地高興。
“請留下來,看看拼布的風景”,想必這就是這些興趣課背后真正的心聲吧!更背后的,是對行業(yè)的責任感、以及對拼布的熱愛。
能有這樣的領悟,或許多多少少也來源于詹坤老師自己與拼布結緣的偶然性。當年,她也是到寶庫購買手工方面的原版書籍時正好看到日本拼布名家岡本洋子的課程的。
當時玩具設計專業(yè)出身的她也僅僅只是想學一門手工,并沒有確定就是拼布。在學習時,聽到岡本洋子老師說:“你們學完可以教別人、也可以自己開教室”,由此,才逐漸確定了自己的未來之路。
有的時候,“無所用心”是最好的通道,正因為沒有摻雜太多的目的,所以更容易領略到純粹的美好。
生活拼布一向是詹坤老師感興趣的方向,在她看來,生活拼布中并非沒有藝術的部分,只是它的目的更內(nèi)向化、更平樸、更傾向于享受和品味生活,那種將喜好、狀態(tài)、思考不自覺放入作品的狀態(tài)是非常耐尋味的。
有一些非常微妙的地方:
“跟我時間較長的學生,總能感受到她們風格的變化。這種變化是自然的,不是突發(fā)的。很多姑娘隨著結婚、生子……經(jīng)歷了更多的人生階段,她的用色、手法、興趣點都會發(fā)生變化。很多以往不敢碰觸和嘗試的,也能從容應用,你能很明顯地見到她的成長和喜悅?!?/p>
仔細觀察,詹坤老師的課程總是貼著生活的。生活給了她一部分的靈感,而另一部分來源于學生的愿望。
“我的舊物改造課程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學生的靈感。我的一位學生希望裁剪不穿的T恤做一件壁掛。那些T恤來源于她所走過的各個城市和國家。旅游商品雖然有點樣子貨,但卻含有不同風土人情的元素,更珍貴的是個人的獨家記憶,與它們相連的,是生活的歷程和感悟。她希望將這些不會穿在身上的衣服剪開,摘出值得珍藏的片段做一個壁掛,裝點自己的生活——這個提議很啟發(fā)我?!?/p>
大作品、小作品、長期學習、短期體驗……與拼布相關的一切,藝術也好、實用也罷,歸根結底應該給予人有意義的、美好的體驗與富有情感的回憶,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談及對于拼布的心得時,詹坤老師如是說:
“做拼布可以改變生活的環(huán)境,從而改變?nèi)说男那椤T谶@個過程中,人也是放松、平靜的;拼布也是一種女性的社交。女性們聚在一起,除了喝咖啡、聊天、逛街之外,還可以做手工,并互相交流。
她們運用我教給她們的技法,做一個紙巾盒、一個抱枕,自己很有成就感、可以隨時陪伴和使用、老公和孩子看到也感到歡喜,從而加強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連接和幸福度,這不也是一種美好嗎?”
舒緩、調(diào)整、充實自我;美化生活、建立與家人更和諧美好的關系……余生,愿你生活在所有熱愛中!
這些年,雖然詹坤老師并沒有將時間用在大型作品的創(chuàng)作上,但她與先生也在不斷的思考、學習和嘗試、從另一個“非小我”的維度入深——思考關于中國拼布的未來和發(fā)展道路。
首先,盡量地去見識、學習世界各地的拼布技藝,并更進一步的:努力將國外的老師請回來,給廣大的拼布愛好者們更多學習的機會和可能。
2013年,慢生活拼布曾協(xié)助美國駐華使館舉辦“化零為整:21世紀美國的25位拼布制作者展覽”,并邀請美國拼布藝術家Martha Ginn和Edna J. Patterson-Petty舉辦講座;2014年,邀請日本拼布大師柴田明美舉辦拼布專業(yè)課程講座;2015年,邀請日本拼布名師木山春代、竹村竹美、森山百合子舉辦講座;2018年邀請美國拼布名師姚昕舉辦機縫拼布講座;2019年邀請美國拼布名師辛迪、姚昕兩位老師舉辦最新拼布技法講座……
日本的嚴謹極致、美國的自由奔放,都是拼布的“某種可能”,也都有可能是愛好者們的某一興趣方向,不停的交流、學習、引進,無疑是一種良性的、全方位的促進。
其次,更多的思考“拼布的中國化”的可能。
2014年,詹坤老師開始嘗試在教室中引入傳統(tǒng)手工藝的課程。如邀請北京補花第三代傳承人郎瑩老師舉辦傳統(tǒng)京繡、補花課程講座,并與公益組織“樂創(chuàng)意”合作實施“鄉(xiāng)土民藝傳承”項目。
此后,慢生活拼布教室與北京絨花非遺傳承人蔡志偉老師合作研發(fā)出了初中級絨花課程教材,力圖將傳統(tǒng)手工的一些技法提煉出來,加入現(xiàn)代的審美和潮流,吸引更多人來了解和學習。同時,繼續(xù)尋找與拼布結合的可能性。
詹坤老師明白:如果要試圖探索中國的拼布系統(tǒng)課之路,對本國文化元素的提煉以及研究出相對應的表現(xiàn)技法是必不可少的,這是一個巨大的、長期的議題。
第三,深入探索基礎技法的流變——很多看似國外引進的技法,其實都存在于我們的文化中,這也是一種尋根溯源;同時,一種手法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呈現(xiàn),使其變得更加具有變化性和藝術性。
如Mola(即反向貼縫)拼布技法,國際上公認這種技法起源于南美洲巴拿馬古納族服飾上刺繡手藝。講到此處,詹坤老師為我指示墻上上下掛著的兩件小型壁飾:
下邊的一幅以紅、綠、黃、紫、黑色組成在神秘符號中間的鳥的圖形,整體風格很具民族感;而下邊的一幅則出自木山春代老師之手,以咖與米色組成,花形優(yōu)美,以蕾絲呈現(xiàn)出繁復典雅的氣質(zhì),整體風格非常具有藝術氣息。
雖然這兩幅壁飾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氣質(zhì),實際上它們所用到的技藝卻都是 Mola。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啟示:盡管技法是固定的,但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也完全可以達到迥異的效果。這是拼布中魅力無窮的地方——沒有一定之規(guī),只有變幻無窮。
更重大的發(fā)現(xiàn),是這種技法其實在我國傳統(tǒng)的拼布技法中也能看到。接著,詹坤老師向我展示了收自云南的一塊蓋布,其制作方法也是這種反向貼縫的技法。
“上面的圖形是有含義的:中間是火,周圍的人圍著火跳舞,四個角是天神,中間是樹林與河流。這應該是當?shù)匾环N古老的祈福祭祀活動。所有的圖形都是沒有預稿、直接徒手剪下的,針距很均勻,正反兩面看一樣非常工整?!?/p>
對于技法的溯源和應用,也是一種向深的方向。有朝一日,若能總結出中國傳統(tǒng)拼布的技法,也一定蔚為大觀!
無論樂此不疲地做簡便易學的興趣課,還是把眼光放在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上,都是熱愛賦予詹坤老師的責任。熱愛會令人“五感全開”,生發(fā)出無限可能;也只有熱愛,才能催動長久的熱情、實干的執(zhí)著。
這樣的熱愛,既出于一個人人格深處的真善美,也源于拼布這門手藝強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