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慧式 胡江東
[摘 ? ? ? ? ? 要] ?學習是一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淺議高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理障礙的表現(xiàn)及影響因素,從教育學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如提高學生自身學習的主動性及自信心、優(yōu)化學生學習環(huán)境等,以期消除或減少學生學習心理障礙,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質量。
[關 ? ?鍵 ? 詞] ?心理障礙;對策;高職學生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228-02
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陣地,《高等教育法》中已明確規(guī)定其培養(yǎng)目標,即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又具有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茖W、民主、規(guī)范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正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有效保證,通過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的研究,可以促使我們正視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高校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心理障礙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恒久課題,且在高職、??茖W校尤為突出。研究表明,學習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包括一些智力因素,如感知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方式等,同時還涉及各種非智力因素,如人的動機、情緒、態(tài)度、個人意志、學習方法等。因此,培養(yǎng)健康的學習心理不僅對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高職學生學習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
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及其傾向我們稱之為學習心理障礙。按其影響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輕度心理失衡,主要表現(xiàn)為學習上的不自信、焦慮等,但尚能跟上正常的學習進度;二是較重的心理失衡,主要表現(xiàn)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厭學。這類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只能勉強甚至強迫自己去學習;三是嚴重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恨學、逃學,這類學生已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活動[1]。
高職院校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學習心理障礙存在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現(xiàn)有:(1)目標模糊,學習沒有計劃。學生對每學期、每學年要達到什么要求沒想法,既沒有長期目標,也沒有近期目標,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會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2)注意力不集中。即在外界無干擾的情況下,主觀上想集中注意力,但客觀上做不到,具體表現(xiàn)為上課、看書或考試時經常走神;容易受到外界干擾,東張西望,無法靜下心學習。(3)沒有上進心和緊迫感,求知欲不強,認為大學是享受生活的地方,既不羨慕那些各方面表現(xiàn)好的同學,也不為自己空虛度日而愧疚。另外,對學校制定的各種獎勵、懲罰措施無動于衷,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積極性差。(4)厭倦學習、逃避學習。上課無精打采,不做筆記;作業(yè)能拖則拖,不思考;把大量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上網(wǎng)、玩游戲等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上,不愿上課,經常找理由逃課,有的甚至直接不去上課[2]。
二、高職學生學習心理問題成因
(一)個人因素
1.先天因素
感知障礙,感知指的是人腦通過自身的感受器所接到的刺激的物理信息。它包括感覺和知覺兩部分。由于個體感官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人之間感知能力存在一定差異。
記憶障礙,記憶是發(fā)生過的印象在人頭腦中的再次反映。記憶包括識記、保存、回憶幾個基本要素。記憶是學習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在記憶方面,有的學生明顯落后于其他學生。
思維障礙,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間接反映,它包括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部分高職學生思維未達到同齡人應有的水平,落后于其他同學并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
注意障礙,注意是有選擇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視其他刺激的傾向。人在同一時間內不能感知多個對象,而要獲得對事物清晰、完整、深刻的印象,需要人自主、有選擇地指向有關對象,即集中注意力,因此,注意是學生搞好學習的基本心理條件,在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3]。
2.非智力因素
(1)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好。大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包括自覺進行獨力思考的能力和自覺進行研究學習的能力。大學生課程多樣,學業(yè)繁忙,若采取的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果必然欠佳,進而產生心理壓力,影響學生學習效果。大學生不當?shù)膶W習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疲勞戰(zhàn)術,二是突擊戰(zhàn)術[4]。這兩種學習方法均不利于學生長期發(fā)展,且知識系統(tǒng)未能建立,為后續(xù)學習埋下隱患。
(2)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缺乏自主學習意識。一方面,學困生大多平時上課不認真,有問題也不想辦法解決,不會主動與教師溝通、交流,對自己的學業(yè)漠不關心,缺乏求知欲和上進心。部分高職學生對未來沒有明確的規(guī)劃,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肯到實訓基地實踐鍛煉。??茖W校很多學生學習基礎不好,破罐子破摔,不愿再嘗試努力,部分學生來學校讀書,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缺少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此外,消極逆反心理,即對學習有關的一切主觀地產生否定和對立的態(tài)度,例如,課堂上有些學生,教師請他回答問題,他認為是有意讓自己難堪,這一心理嚴重阻礙了學習。另一方面,??茖W校中許多成績不好的同學,往往家庭條件較好,畢業(yè)后父母或利用自己良好的人脈給學生安排好工作,或直接將自己的事業(yè)交由學生打理,在這種毫無壓力的環(huán)境下,學生很難有緊迫感,來學校讀書僅僅是因為聽從父母安排,順利混到畢業(yè)拿張文憑,不會自發(fā)主動去學習。
(3)意志力不堅定,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大學生的心理年齡未完全成熟,思想較為單純,對事情充滿幻想,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自我評價不當,一旦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且走極端。另外,學困生往往懷疑自己具有達到學習目標所必需的能力,缺乏對自己行為所能達到目標的期待,難以堅持。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從初中就聽不懂了,到了大學更加聽不懂,在學習面前產生一種習得性學習無能的心理。此外,部分學生只看到別人的長處,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從而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甚至一度萎靡不振。
自卑心理在高職院校學生中較為普遍,不少學生認為高職教育比不上本科教育,認為自己處于“高考末端”人群,自認為低人一等,更有甚者因此產生自卑心理,對學習專業(yè)知識提不起勁,無法順利畢業(yè)。加上在就業(yè)過程中,許多招聘崗位都要求至少本科以上學歷,使得高職學生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二)外因
1.學校因素
教師教學方法及行為不當,個別教師教書育人教學更像是完成任務,敷衍了事,不注重上課效果,不及時進行知識更新,也不注重因材施教,站在三尺講臺上表現(xiàn)出散漫和隨意性;教師對學困生表現(xiàn)出的不尊重態(tài)度易引起師生關系緊張;或嬉笑怒罵,缺乏人文關懷;或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渴望被尊重和吸收知識的學生非但不能吸取新鮮知識,反覺得教師面目可憎,更談不上“親其師,信其道”,故而產生厭學心理[5]。
2.家庭教育因素
有些家長本身的認識存在局限性,對孩子不僅不能正確引導,甚至起著反面作用,影響學校教師的教學效果。從許多問題學生身上,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學生背后家庭教育的缺陷。有的家長對孩子缺乏必要的關心和疼愛,輕視甚至打罵孩子,讓學生產生孤僻、自卑心理;有的家庭對孩子過分溺愛、護短,使得孩子目中無人、無法無天;有的父母對子女期望過高,使子女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3.社會因素
大學生身心尚未成熟,容易受外界事物影響,思想敏銳,社會的刺激對他們的影響是首要的。加之當今社會享樂主義思想盛行,使得部分高職學生終日沉迷于上網(wǎng)、打游戲、談戀愛,不能正確處理休閑和學習之間的關系。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些腐敗現(xiàn)象、不正之風、色情與暴力的宣傳等現(xiàn)象和言論大肆盛行,讓部分學生覺得讀書是在浪費時間,沒前途。在他們看來,找工作的關鍵不是取決于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或技能,而在于是否有足夠的社會背景和關系。
部分學生處于高考的末端,學習習慣相對較差,很多時間都用在打游戲上面,在學校、社會這個“大染缸”中,學生很難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做到“獨善其身”;再加上社會上有很多人對高職教育缺乏客觀合理的評價,不少人存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腐朽觀念,認為從事技術工作的操作型人才不算人才。這些社會輿論和思想對高職生影響巨大,探究學生中很多自卑、厭學、消極叛逆的心理,很多都能從其中找到根源。
三、對策
(一)激發(fā)學習動機和興趣
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引導其確立清晰的人生目標;進行專業(yè)教育,使學生對所學專業(yè)產生認同感、自豪感,進而讓學生熱愛學習,主動學習。教師作為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加強校風、學風教育,并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fā)學習動機的具體辦法:(1)目標與反饋。制訂明確的學習目標,激勵行為。做到及時反饋,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并進行合理調整。(2)表揚與批評。表揚能引起自豪感,批評能引起緊迫感。(3)競賽與合作。競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吸收[6]。
(二)端正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自信
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課前預習、課堂上做好筆記、課后復習總結。記筆記要突出重點、有所選擇,而不能影響聽課效率。平時學習做到循序漸進,不拖欠,考前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復習。要正確評價自己,在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同時對自己不要期望過高,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努力目標。
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學會自我心理調適,走出心理誤區(qū)。在鍛煉身體,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同時,有意識地磨煉自己的意志,培養(yǎng)自我控制能力。正確認識自我,辯證地對待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敢于面對,積極思考對策,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培養(yǎng)廣泛的愛好和興趣,學會自我調節(jié);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等。
對學生進行疏導教育,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并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認識。尊重每一位學習困難的學生,給予適當?shù)年P懷和幫助,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指導學生組織策劃班級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幫助他們及時調整對學習的期望值,培養(yǎng)學習自信。
(三)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
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多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yǎng)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手段。學校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專業(yè)發(fā)展趨勢,設計一系列文化藝術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去,以滿足學生情感、興趣、能力發(fā)展的需要;針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組建形式多樣、內容健康的學生社團組織,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磨煉意志,通過在群體合作中的相互影響,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做到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真誠關愛每一個學困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班集體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和同學的溫暖。對學生厭學的原因作細致的調查,然后對癥下藥,幫助他們及時調整好學習中的不良情緒。適當協(xié)調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加強與家長、社區(qū)的聯(lián)系,如舉辦家長會,相互交流經驗,或針對性地開設教育孩子方法的講座等,共同關注問題學生。家長也要多關心子女在校的表現(xiàn),隨時支持和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
總之,全面了解學生切實的心理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及時引導學生調整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障礙,使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合理地評價自己的能力,培養(yǎng)自信,利用一切積極因素,改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盛峰,朱祖林.開放教育學生學習心理障礙與學習困難研究[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3):46-50.
[2]劉君濤.高職學生學習心理障礙與調適[J].教育與職業(yè),2004(9):41-42.
[3]徐淑杰.關于學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分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25(4):33-35.
[4]呂秋芳,齊力.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調適[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136.
[5]吳占東.中等專業(yè)學生學習心理障礙對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5,18(8):89-91.
[6]范黑龍.高職學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分析與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6(4):286.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