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張恩翠 趙延婷 黃中偉
(1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溧水分院輸血科 江蘇 南京 211200)
(2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溧水分院檢驗科 江蘇 南京 211200)
外科手術患者在其圍術期內非常容易出現(xiàn)大出血情況,而大出血的發(fā)生容易致使患者產生凝血功能紊亂,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而在手術期間需為患者及時的輸注血液制品,并且還需要科學判斷患者的輸血時機和所缺失的相關血液成分。然而目前臨床中對于輸血的標準尚未完全明確,利用凝血功能檢測其實時性相對較差。血栓彈力圖可以有效判定患者凝血全過程,同時可對患者血栓和出血等發(fā)生風險實現(xiàn)科學預測及評估[1]。本文旨在分析通過應用血栓彈力圖對患者輸血進行指導的應用價值。
抽取院內自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行外科手術且需要輸血的78例,以數(shù)字法隨機分組。觀察組:45例,男女性別比為21/24,年齡區(qū)間處于26~72歲,均值(49.6±1.3)歲。對照組:33例,男女性別比為16/17,年齡區(qū)間處于24~75歲,均值(48.9±1.5)歲。兩組線性資料比較,P均>0.05。
兩組患者均根據(jù)其疾病類型對應的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并于術中常規(guī)行麻醉誘導及術中麻醉維持。對照組根據(jù)患者血常規(guī)及凝血四項測定結果對其臨床輸血進行指導;觀察組則應用血栓彈力圖對其臨床輸血進行指導。輸血方案如下:觀察組患者分別于術前術后以檢測儀進行測定,檢測間隔時間為1小時,還需對患者的血氣及凝血指標進行分析和測定,當凝血因子測定結果顯示減少為R值超過10分鐘時,在對患者輸注血漿時需要根據(jù)15ml/kg的劑量進行輸注,當MA值>70mm,則需要立即給予1U血小板制品;當Angie值超過72°時,需要給予纖維蛋白原輸注,劑量為2g;當Hb下降至70g/L,同時Hct下降至25%以下時,需要給予懸浮紅細胞進行輸注,劑量為2U。
觀察組患者結合血氣分析、凝血指標檢測以及血常規(guī)檢測來指導臨床輸血,當Hb下降至70g/L,且Hct下降至25%以下時需給予2U的懸浮紅細胞輸注;當Plt下降至50*109/L時,需要給予1U的血小板輸注;當纖維蛋白原下降至1.2g/L后需要給予2g的纖維蛋白原輸注。
(1)對比兩組血液制品的應用情況;(2)對比兩組圍術期的出血量及預后情況。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懸浮紅細胞、新鮮血漿、纖維蛋白原、Plt的輸注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血液制品應用情況對比[n(%)]
觀察組的術中及術后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圍術期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對比()
表2 兩組圍術期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對比()
分組 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5 416.52±102.38 114.53±21.92 14.26±3.17對照組 33 695.49±171.43 146.95±32.65 17.92±4.63 t 21.392 10.9278 4.0624 P 0.000 0.000 0.001
患者在手術期間容易發(fā)生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丟失情況,再加上手術過程中大量輸注紅細胞懸液容易造成低體溫和PH值下降等,進而誘發(fā)患者凝血功能障礙以及術后滲血[2]。因此需要對圍術期內凝血功能進行準確評估,在輸血中才能確保安全性及有效性。血栓彈力圖是一種全血動態(tài)化的監(jiān)測技術,能夠實時動態(tài)化的反映患者凝血變化,可在各階段對患者凝血功能進行監(jiān)測,有利于及早發(fā)現(xiàn)患者的凝血功能異常并及時糾正。通過將血栓彈力圖應用在圍術期患者的輸血指導中,可實現(xiàn)對患者凝血的全過程動態(tài)監(jiān)測,一方面有利于避免患者產生凝血功能障礙,另一方面還能夠更加科學的指導選擇患者的血液制品,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液制品輸注量[3]。從本次對比結果來看,觀察組術中及術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同時懸浮紅細胞、纖維蛋白等血液制品的輸注量均少于對照組,也進一步證實血栓彈力圖應用在圍術期患者輸血指導中臨床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通過應用血栓彈力圖對圍術期患者進行輸血指導,有利于提高輸血的合理性,可防止患者圍術期內發(fā)生過度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