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是學生學習知識最關鍵的一個時期,對于他們?nèi)蘸蟮陌l(fā)展和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語文也是一門人文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學科,教師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去“撬動”語文教學。基于此,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通過興趣去開展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以期為教師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興趣;教學策略
新課程、新理念、新方法,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的全新教育理念,要求教育應以人為本;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教學新方法。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fā)無疑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倘若教師仍舊停留于過于刻板、單一的教學方法,學生一旦失去語文學習熱情,那么最終的教學效果非常不理想,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無法得到明顯的提升。實踐證明,將興趣教學的理念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幫助學生素質(zhì)全面提升的目的。因此,教師將“興趣”融入其中,然后按照當下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提高他們對于語文這門學科的興趣,積極參與到相應的教學活動中,這樣才能得到一個比較優(yōu)化的結果。
一、 構建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問題是學習的動力,也是開發(fā)學生探索事物的主要手段,從以往的教學情況而言,部分教師最常應用到的方法是單一的提問,而且問題的內(nèi)容缺乏內(nèi)涵,手段也落后,使得學生對此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tǒng)化的教學方法,始終將學生放于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從而開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大門。為了改變傳統(tǒng)化的提問模式,就應該以教學內(nèi)容為出發(fā)點,設計出一些符合初中生要求的,而且具備趣味性的問題。以《秋天的懷念》為例,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借景抒情這一寫作方法,然后在反復朗讀的時候,充分體會到人物的動作、語言等,結合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學生的感恩之情。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要想理解本文的中心主旨實際上并不是一件困難的時候,但是如何讓他們在心靈上受到震撼,激發(fā)自身的感恩之情,這才是教師應該思考的主要問題。而在具體實施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想象秋天的風景,接著在聽讀范文的時候,教師適當?shù)靥岢鲆恍﹩栴}:“我”的脾氣如何;從文章中的哪些詞句、句子,能夠感受到“我”的脾氣暴躁。文章中也多次提及菊花,其目的是什么。通過這些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于是他們開始在這種心理趨勢下展開相應的探究活動,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二、 結合學習特點,實施趣味教學
趣味教學法的有效應用,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毅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給中學生帶來強烈的情感體驗,然后主動深入到語文課堂中。課堂上實行趣味教學法,借用各種教學媒體,構建一個充滿智慧的情境,通過暗示等原理幫助學生進行具體化的感知,激發(fā)他們探索的欲望。常見的方法一般是視頻、圖片和錄像等,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去展開相應的探討,達到激趣的效果。例如在《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時的教學中,如若只是講述書本上的知識,學生無法提高對此的興趣,而事前收集一些冬天的美景圖片,制作成為多媒體課件。然后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觀看,搭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感,接著將注意力都轉(zhuǎn)移到課文中,使得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思維都進入到一個最佳的狀態(tài)。因此,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實現(xiàn)了視覺、聽覺的相互結合,將學生的多種感官都結合在一起,構建了一個更為立體化、真實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語言激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借助語言去傳遞情感,在表述規(guī)范的基礎上,達到準確、嚴密的教學目的,直觀、幽默的語言具備極強的感染能力,學生也愿意聽到,從而對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如,在教學《孔乙己》時,可以從課文中挑選出幾個精彩片段讓學生演繹,通過惟妙惟肖的神態(tài)、表情、動作、語言,可以促使學生深入體會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明白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之深,同時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興趣。總而言之,教師如何以生動有趣、新穎別致而富有啟發(fā)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吸引學生,使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這是進一步激發(fā)學習熱情的有效手段。如何讓學生感到語文學習有趣、有味、有奇、有感,這需要每一位師者不倦探索。
三、 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興趣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jù)教材特點、學生學習特點,順應學生發(fā)展需要,通過組織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講故事、古詩誦讀、查字典比賽、作文評比、“我與好書交朋友”演講比賽、出板報、辦手抄報、講民間故事、成語接龍等系列活動?;顒舆^程中,讓學生充分展現(xiàn)個性風采以及特長優(yōu)勢。為了提高初中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這些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最大可能地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同時,也可以將課堂內(nèi)的教學適當性的延伸到課堂以外,將閱讀思維同現(xiàn)實生活銜接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這個階段的中學生,對于自然事物的興趣非常大,教師就以此為出發(fā)點,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例如在朱自清《春》的教學中,由于文本的內(nèi)容比較淺顯,學生在反復朗讀的時候,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從而加深對作品的整體認知,和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而在課外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到大自然中,結合課文中具體內(nèi)容,讓學生感受到春天的整個變化,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宗旨。接著教師布置一些寫作任務,讓學生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主動去發(fā)現(xiàn)一些事物的美好之處,在深刻的體會以后,嘗試著寫出一段美好的人物或者是景物,真實的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的看法和觀點。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作文競賽等方法,讓學生在讀寫相互結合的過程中,加強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增強初中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初中語文教學中,借助興趣去開始相應的教學工作,對于優(yōu)化整體的教學流程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具體實踐的時候,以課前預習為主要的出發(fā)點,然后對一些基礎性知識進行總結、細化和歸納,強化學生對于生活的整體感知。此外,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也應該注重理論、實踐的有機整合,以興趣為出發(fā)點,將學生放置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一個全面的提升,促進他們的長遠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林林.初中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yǎng)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1.
[2]譚紅.激發(fā)初中生學習語文興趣的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8.
[3]李華英.農(nóng)村初中生語文課外閱讀興趣的激發(fā)[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2(10):56-58.
作者簡介:
王麗燕,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龍文區(qū)龍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