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兒園里,教師常常因孩子間有過度的侵犯行為而苦惱,特別是中班的幼兒,他們自控能力弱,且語言和動作已有了一定的發(fā)展,易被周圍環(huán)境所影響。本文結合實踐,分析了中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關鍵詞:幼兒;攻擊性行為;成因;對策
一、 中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現狀
在有攻擊性行為幼兒的家長身上也發(fā)現有攻擊性行為的傾向,這些在我們生活中也不難見到。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家孩子膽小,會在幼兒園里吃虧,便會過分地維護自己的孩子,并且還有教育自己的孩子“去打回來”等之類的話,這使孩子產生了一種隨時可以攻擊別人的想法,長此以往,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便會加重。
二、 引發(fā)中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要原因
(一) 幼兒需求得不到滿足
當幼兒覺得自己在物質或精神上的需求滿足不了他時,攻擊性行為就可能產生了。幼兒園里由于爭搶玩具而發(fā)生的攻擊性行為比較普遍,這種攻擊性行為由幼兒的需求性引發(fā)。
案例:班里的男孩子特別喜歡看迷宮書,一天小豪帶來了一本新的迷宮書,他坐在位置上和幾個小伙伴一起在書上尋找最佳的路。小星看見了,他也很想看,可是他個子矮,書被大家遮住了,他怎么也看不到。于是他就拼命拉扯小豪的衣服,小豪覺得不舒服干脆把書合攏了起來,這下,小星就更看不到書了,他一急,伸出手把書撕壞了。
(二) 幼兒遇到挫折易產生攻擊情緒
我曾在孩子小班時做過一個實驗:實驗開始時,我拿來許多誘人的新玩具讓孩子玩。但不到10分鐘,我將玩具收起來,放在鋼琴的上面(這些玩具看得見卻不能去拿)。這時有些孩子的反應非常強烈,他們開始變得焦躁不安,沖小伙伴喊叫,用手敲打桌子,用力的跺腳……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攻擊行為有時是對挫折的一種反應。在孩子生活中,可能使孩子產生受挫感的原因,除了一些偶然發(fā)生的不愉快事情外,主要是父母或他人給予的拒絕所造成的。
(三) 玩伴對幼兒產生的影響
玩伴對于幼兒很重要,但玩伴也會影響幼兒的發(fā)展,幼兒間相處時,易出現互相模仿,打鬧、搶奪等情況,當幼兒在相處時,發(fā)現某些玩伴用搶奪、打人等方式達到他想要的目的時,其他孩子也會模仿,以相同的方式取得自己想要的。
(四) 模仿家長不良的家庭教育方法
有研究發(fā)現,父母以及其他人的不良行為也會導致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起最大因素的是家長對幼兒的教養(yǎng)方式和態(tài)度。
案例:小毅的父母工作很忙,平時沒有時間和孩子相處,孩子起床時正逢父母工作結束要休息。孩子晚上休息時,他的父母又離開他去上夜班。人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特別是小毅的父親,平時不是應酬就是工作根本沒有時間管教孩子。孩子在家做錯了事或者不聽話了,家長沒有耐心跟他講道理,劈頭蓋臉的就給孩子一頓批評、有時還會挨打。使得孩子內心產生緊張和壓抑感,而這種情緒在幼兒園中就會有意無意地爆發(fā)出來。小毅和小洲觀察一只臭蟲,小洲的看法和他不同,產生了分歧。小毅脾氣急躁沒有耐心跟小洲講道理,也不和他商量就把小洲猛的推倒在地,小洲的嘴唇部位正巧磕在了一塊瓷磚上,嘴唇磕破了……
(五) 大眾媒介的影響
由于眾多電子產品的普及,大部分孩子每天會花較多的時間在電子產品上,與此同時許多的暴力鏡頭出現在這些電子產品中,兒童的卡通片甚至也充斥著暴力情緒,然而孩子判斷是非能力差,常會模仿在電視、手機中看到的暴力行為,這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
(六) 不足的游戲材料以及狹小的活動空間易引發(fā)幼兒的攻擊行為
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許多活動常需要協商、輪流、謙讓等,但中班的幼兒自我中心意識還比較強烈、自控能力較差,往往會因為搶奪游戲材料或場地而出現攻擊性行為。
(七) 被攻擊者的消極反應也會強化攻擊性行為
學者們在研究中發(fā)現,當一個孩子去搶另一個孩子的玩具時,如果被攻擊者的反應是沉默或者退縮、哭,那這個孩子還會用一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孩子,也就是說,消極反應強化了攻擊性行為。
三、 中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解決策略
(一) 滿足幼兒心理的需要和愿望
由于中班的幼兒心理上正處于成長和發(fā)展階段,心理較脆弱,但可塑性較大,如果老師能及時采取疏導和教育措施,針對幼兒心理狀況,就能有較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早晨,小星來到幼兒園,一見到我便問:“老師,今天能不能請我當值日生?”我想了想答應了他的請求,但前提是他今天要有進步,游戲或自由活動時不能打人。游戲時,小星為了搶黃色的新呼拉圈差點又想揮拳頭打人,我便提醒他:“當值日生的孩子是有進步的孩子。”小星聽到后便努力克制住了自己,把新呼拉圈主動給同伴玩。我還請小朋友們一起觀察他,如果發(fā)現他確實有進步了,就同意他當值日生。在內心愿望的驅使和集體的約束、監(jiān)督下,小星的表現比以往有了很大進步。我也遵守諾言,滿足了他的要求,讓他與另一個孩子一起做值日生,學一學如何為他人服務。小星當了值日生后很開心,向我表示還要爭取進步,下次再當值日生。從當值日生開始,小星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滿足,嘗到了為別人服務的樂趣。
(二) 因勢利導,引導幼兒勇敢面對挫折
幼兒成長中會經歷無數的挫折,比如游戲中的失敗、同伴間的爭執(zhí)、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等等,教師應引導幼兒勇敢面對挫折并累積經驗、總結方法,增強面對挫折的承受力。如開設專門的挫折教育課,從認知、情感、行為等多方面對孩子進行培養(yǎng);如在教學和游戲活動中幼兒遇到挫折時及時進行教育;如給予適當的“劣性刺激”,并讓幼兒合理宣泄等。
(三) 樹立好榜樣,學習親社會行為
由于幼兒模仿能力比較強,他們會去模仿攻擊性行為。但如果老師和家長利用身邊或故事里的好人好事并以身作則來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引導孩子辨別道德是非觀并模仿學習,那孩子們也會學會分享、合作、互助、謙讓等行為。
(四) 提高幼兒認知水平,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中班幼兒認知水平還比較低,他們出現的攻擊性行為是因為相互不明白對方的行為動機,并帶著敵意去判斷其他人的行為。另外,幼兒間的相互模仿也會引起攻擊性行為,如不愛打架的幼兒在一個愛打架的集體中,很快也會產生攻擊性行為。因此,我們必須幫助幼兒提高認知水平并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教育他們寬容對待同伴。
(五) 通過評選“好寶寶”的獎勵活動進行矯正
評選“好寶寶”可以約束幼兒出現一些攻擊性行為,同時也是在幼兒表現好時表揚的一種方法。這個活動,主要是在幼兒沒有出現攻擊性行為時,給予表揚,及時地讓幼兒感受到,沒有出現攻擊性行為,是很光榮的事,在他們的眼里,能當上“好寶寶”有如得到一個很高尚的榮譽,在班里每一個小朋友都很喜歡這個活動,大家都很希望自己能當上“好寶寶”,可是,“好寶寶”可不是每一個幼兒都可以當的,它也有一定的評選要求,必須在沒有出現過攻擊性行為時,才可得到,小朋友們都會很努力地讓自己得到這種榮譽,而且,每個月老師都會在家園互動攔里公布“好寶寶”的名單,讓家長也參與進來,在家長的鼓勵和監(jiān)督下,孩子們會更加積極,有的家長甚至比孩子還積極。
(六) 提供宣泄的機會,糾正攻擊性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引領幼兒認識各類情緒,說一說情緒的特征,了解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如創(chuàng)設“宣泄區(qū)”,在其區(qū)內放置拳擊手套、軟沙袋等材料,幼兒可以通過此區(qū)來宣泄情緒上的不滿;也可以帶動幼兒進行運動來調整情緒,如跳舞、打球、扔沙包等。
(七) 提供足夠的材料和適宜的場地,避免攻擊性行為的產生
由于幼兒園里空間較小,孩子較多,極易發(fā)生爭吵、摩擦甚至攻擊性行為等。教師在布置環(huán)境、組織活動和投放材料時,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材料和適宜的場地等?;顒又羞€可讓幼兒分組游戲,避免孩子因等待時間過長而產生爭執(zhí)等情況;在提供活動材料時,應幼兒人手一份;活動中要保證有足夠大的場地等。
(八) 家校合作,教育一致
為了幫助幼兒改掉這些攻擊性行為,我們要家校合作、教育一致。首先家長應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與此同時,當孩子出現攻擊性傾向時,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視,先找出引起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及時給予疏導,切忌以暴制暴。對情緒失控和暴躁發(fā)怒的幼兒可進行安撫或暫時隔離,待情緒穩(wěn)定后再進行教育。
作者簡介:
顧茜茜,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千燈美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