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錯誤是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真實反映,能準確暴露學生知識的缺漏,也能從某種程度上暴露教師教學的“空隙”。教師若能及時加以診斷,反思教學,善于挖掘和發(fā)現(xiàn)錯誤背后隱藏的教育價值,就能讓錯誤成為一種教學資源,牽動問題變“廢”為“寶”,成為一道別致的風景線。
關鍵詞:尋錯;對策;砂礫;珍珠
例如,人教版一下課程,教學“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少)幾”的解決問題這一內容時,在學生的作業(yè)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錯例:
白兔有7只,黑兔有12只,黑兔比白兔多幾只? 12+7=19(只)
白兔比黑兔少幾只? 12-7=5(只)
這是一道很有代表性的錯例,面對這樣的低級錯誤,引起了我對這道題的深入思考。
一、 尋錯因
分析學生的錯誤,讀懂學生的錯誤,能夠從根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
1.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比多少”的問題,是學生認識減法的現(xiàn)實意義的一次擴展,對一年級的孩子確實有點難度。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凡是老師能找準知識的難點和學生理解的薄弱點,將過程性學習落實得比較到位的,正確率就高,反之,錯誤率就高。
2. 學生受定勢思維的影響,看到“多”就想用加法,看到“少”就想用減法,思考問題不夠全面,靠套路解題而不是靈活運用思想方法解決問題,這是學生錯誤率比較高的基本原因。所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真正去動腦筋,積極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生長點。
3. 給的題目是純文字,沒有圖示,比較抽象,學生對題意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不會分析數(shù)量關系。低年級的孩子應重視直觀,在信息解讀過程中,要指導孩子借助畫圖來表達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幫助分析問題。這就可能是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解題策略的引導分析不到位,缺乏用操作或者畫圖的方式來記錄思考的過程,缺乏語言表征、圖形表征和符號表征之間的互相轉化,從而削弱了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4. 學生很單純地認為,兩個不一樣的問題應該是兩種不一樣的解答方法。而且存在懶惰思想,沒有回頭反思自己解題過程的習慣。
二、 找對策
找到學生的出錯原因后,要對癥開方,教師要思考如何改善學生的學習策略,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減少錯誤的發(fā)生。
(一) 開竅有術
有些家長教孩子“看到多則用加,看到少則用減”,孩子受這個定勢的影響不可避免,教師就要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探究,就可以幫助學生真正掌握這一內容。
1. 激活已有的認知經驗
在一上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一對應”的認知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復習,溝通新舊知識的交融點,使新學習的內容與學生原認知結構中的知識和經驗建立起自然、內在的邏輯關系,從而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
2. 注重理解數(shù)量關系
出示題目:白兔有7只,黑兔有12只,黑兔比白兔多幾只?
(1)先讓學生讀懂題目,明確兩個條件,然后拿出學具,把白兔、黑兔的只數(shù)用圓片擺一擺(注意學生是否一一對應了)。
(2)再讓學生將黑兔的圓片分成兩個部分,讓大家可以一眼看出黑兔比白兔多幾只;再把多的部分圈一圈。
(3)再次思考,黑兔分成了哪兩部分,每一部分的含義是什么?(一部分是和白兔同樣多的,另一部分是比白兔多的。)
(4)然后理解題意,標畫條件與問題,列式解答。
12-7=5(只)
(5)最后拓展對減法現(xiàn)實意義的認識,引導學生再次思考:如果沒有白兔的7只,你能確定要將黑兔分為哪兩個部分嗎?這樣,再一次關注本質,在新知的生長點上著力,讓學生理解,正是因為白兔是7只,所以要先分出和白兔一樣多的7只,另外的部分就是多出來的了。
如此,一步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有效避免學生思維流于表面的現(xiàn)象,使學生對事物的本質理解更為深刻,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就能夠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排除定勢思維的影響。
(二) 訓練有序
學生理解了數(shù)量關系后,教師還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訓練,以鞏固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
1. 說一說
生活是數(shù)學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語言來把握數(shù)學與生活的關聯(lián),無疑是一種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
師:姐姐比我大2歲,你能換一種說法嗎?
生:我比姐姐小2歲。
師:你也能像這樣換一種說法來說一說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嗎?
比如:男生比女生多3人。
蘋果比梨多4個。
……
請在四人小組里互相說一說。
師:請你像這樣來說一說白兔和黑兔的關系!
生:黑兔比白兔多5只,白兔就比黑兔少5只。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質是一樣的,解決的方法也是一樣的。
通過說一說,讓學生用換一種說法的方式進行轉化,發(fā)現(xiàn)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體現(xiàn)了轉化思想的價值。
2. 問一問
白兔有7只,黑兔有12只。
師:你能提出用減法解決的問題嗎?還可以怎么問呢?應該怎么解答呢?
通常有三種問法:黑兔比白兔多幾只?白兔比黑兔少幾只?白兔和黑兔相差幾只?
學生通過問一問,并聯(lián)系黑板上的圓片圖,再次理解問題的結構,真正理解了減法的意義。
3. 比一比
讓學生將兩道題進行對比:
(1)白兔有7只,黑兔有12只,黑兔比白兔多幾只? 12-7=5(只)
(2)白兔有7只,黑兔有12只,白兔比黑兔少幾只? 12-7=5(只)
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為什么問題不同,解決的方法卻相同呢?讓學生再次交流、思考,體會“同一個算式,既可以表示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幾,又可以表示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少幾”,增強學生的辨析能力,使學生對減法本質的理解更為深刻。
這樣,通過有序的訓練,在說一說、問一問、比一比中,一次次建構“比多少”減法問題的模型,實現(xiàn)了從現(xiàn)實情境抽象為數(shù)學問題的轉化,鞏固了解決比多少的數(shù)學問題的思維方法。
(三) 檢驗有效
1. 檢驗學生是否領悟到了數(shù)學思想方法
在解決問題的步驟中,回顧與反思這個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我們要檢驗的不僅僅是計算結果是否正確,更要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分析過程,結合題目的文字和黑板上的圖示,體會畫圖是幫助自己理清思路、解決問題的良好策略,從而讓學生再次形成運用直觀手段、運用符號幫助思考的意識和經驗。比如,引導學生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用了什么好辦法?這樣來回顧解答過程中各部分表示的含義,實現(xiàn)符號表征到語言表征的轉化,這樣的檢驗才是有效的。
2. 檢驗答案是否合情合理
白兔有7只,黑兔有12只,黑兔比白兔多幾只? 12+7=19(只)
有的孩子只是檢查12+7是否等于19,這樣其實是無效的檢驗。教師要引導學生懂得檢驗答案的合理性,可以這樣想,黑兔也才12只,怎么能比白兔多了19只呢,這可能嗎?提出質疑后,再重新思考問題,在質疑中進行思維碰撞,最終得出正確結論,這樣的檢驗才是有效的。
綜上所述,面對學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錯例,教師如果能夠勤反思,竭力去挖掘錯例中的點點滴滴,從而對各種因素加以匯集、整理,形成更綜合、完善的新認識,進而促使自己更多地鉆研教材,研究教學策略,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認知情況,這樣對于改進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是大有裨益的。換言之,失敗為成功之母,每一個錯例,都是一個富有價值的問題,善于反思的教師,一定能從中獲得深邃的數(shù)學思考,從而發(fā)揮錯題的“正能量”,使沙礫變?yōu)檎渲椋?/p>
參考文獻:
[1]李天良.小學數(shù)學典型易錯題分析及糾正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6(26):46.
[2]孔志芳.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問題行為的診斷與糾正[J].浙江教育科學,2006(4):43-45.
[3]陳萍萍.小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A].北京中教智創(chuàng)信息技術研究院.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二卷)[C].北京中教智創(chuàng)信息技術研究院:北京中教智創(chuàng)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10.
作者簡介:藍小苗,一級教師,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集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