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鳳 劉?!±铌伞±钴纭堦坑怼√睁螛s
[摘? ?要] 當前,數字教育資源企業(yè)通過搭建教育云平臺匯聚教學資源,成為教育資源供給側改革中的重要力量。為此,一個科學、合理的平臺資源建設規(guī)劃流程是確保企業(yè)教育資源建設質量的關鍵所在。文章針對企業(yè)教育云平臺資源規(guī)劃流程開展研究,從教學設計理論與信息生命周期理論出發(fā),通過梳理相關文獻,提出基于資源生命周期的五環(huán)節(jié)資源規(guī)劃流程:(1)需求分析:用戶需求分析、業(yè)務需求分析、市場分析、需求確定;(2)資源內容組織:內容需求分類、資源內容分析、供應計劃制定;(3)資源獲取:資源收集采購或開發(fā)、入庫、發(fā)布;(4)資源監(jiān)控:確定資源監(jiān)控框架、數據收集、數據分析與評價;(5)資源優(yōu)化與再生:標準比對、資源分流、信息反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各環(huán)節(jié)操作步驟、流程輸出與人員構成,提供相關階段的輔助規(guī)劃工具,幫助企業(yè)基于用戶真實需求開展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順應生命周期動態(tài)改進的、不斷螺旋上升的教育資源規(guī)劃完整循環(huán)。
[關鍵詞] 數字教育資源; 規(guī)劃; 流程; 教育云平臺; 企業(yè); 生命周期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劉美鳳(1967—),女,河北唐山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教育技術基本理論、教學設計、人類績效技術、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mfliu@bnu.edu.cn。劉希為通訊作者,E-mail:teresa722@126.com。
一、引? ?言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縮小教育數字鴻溝,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建設覆蓋全國的數字教育資源云服務體系是國家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 ? 目前在數字教育資源云服務體系建設以及教育資源的供給與配置中,市場發(fā)揮著愈發(fā)重要的作用。2016年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第二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就曾表示,在十三五期間將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企業(yè)根據市場需求建設平臺,培育社會化的資源服務市場,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有資質的企業(yè)、機構開發(fā)優(yōu)質資源,提供優(yōu)質服務。最新頒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也對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供給提出新要求,明確提出要引入“平臺+教育”服務模式,整合建設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支持系統(tǒng),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眾籌眾創(chuàng),實現數字資源、優(yōu)秀師資、教育數據、信息紅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務供給模式升級。因而,近些年一些有資質的企業(yè)紛紛進行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與開發(fā),面向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資源服務,成為教育資源供給側改革中重要的教育資源供給方。
經過早期探索,國內涌現出不少由企業(yè)開發(fā)的開放式教育云平臺,比較典型的平臺有:中國移動“和教育”云平臺、騰訊課堂、網易云課堂、新東方在線、學而思網校、三好網等。這些平臺一定程度上利用其電信運營商、互聯(lián)網企業(yè)或傳統(tǒng)教育培訓機構的背景,匯聚了大量的教育教學資源與應用,如網絡課程、電子教材、教案、學案、同步練習、試題庫、拓展資源、資訊、社區(qū)和應用服務等,成為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供給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這些平臺也存在著不少數字教育資源建設中的一些共性問題,如資源質量不高且同質化現象突出[1-2]、注重數量忽視質量[3]、對用戶需求缺乏把握導致資源供求不平衡[4]、對資源應用效果和過程的關注不夠[5]、資源制作不規(guī)范[6]等。
為了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數字教育資源企業(yè)都亟待提高教育平臺上的資源質量。為此,一個科學、合理的平臺資源建設的規(guī)劃流程是十分關鍵的,它描繪了平臺中資源匯聚、整合、重組、創(chuàng)新和有效利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具體步驟、流程輸出以及人員安排,是確保能為各類用戶提供足夠的、適合的學習資源服務的前提。但目前,企業(yè)在實際開展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規(guī)劃過程中往往帶有一定盲目性,存在跟風現象,側重對市場和競爭對手的分析,而在如何結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方面缺乏思考;各模塊工作零散分布在各個業(yè)務部門,缺乏一套系統(tǒng)、科學的整體規(guī)劃設計;資源建成后的質量評價無法反映用戶主觀體驗和真實需求[7]。同時,已有的一些研究更多從宏觀層面關注信息化資源建設,如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階段[1,6]、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模型[8-9]、教育資源持續(xù)進化的主要環(huán)節(jié)[10]、數字教育資源服務特征與供給模式[4,11]等,或提出教育資源要開展整體規(guī)劃的建議[12],但這些研究更多屬于理念層面的探索,較少有從教育云平臺中資源如何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微觀角度進行思考,難以直接應用于規(guī)劃設計實踐。因此,本研究重點針對教育資源供給側改革中的數字教育資源企業(yè)這個特殊的資源供給方,構建一套既符合市場需求又滿足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平臺資源規(guī)劃流程,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步驟與工具,幫助企業(yè)對平臺中的教育資源開展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提升資源建設的整體質量,提高產品競爭力,最終提升我國數字資源建設和服務的水平。
二、理論基礎
(一)教學設計理論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計劃的過程,是綜合教學系統(tǒng)各個要素,運用系統(tǒng)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法,實施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13-14]。企業(yè)搭建教育平臺匯聚教學資源與應用服務,相當于構建一個綜合復雜的系統(tǒng)層次的教學系統(tǒng),也應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且需結合教學設計理論以終為始的設計思路,思考“將帶領用戶去哪里?”“如何去那里?”以及“如何確信是否到達那里?”等基本問題。要運用系統(tǒng)方法,系統(tǒng)分析:在起始階段從分析學習需要入手,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明確問題的性質,形成規(guī)劃設計的總目標;在教學策略設計階段重點對資源內容組織與傳輸策略進行分析,確定用戶所需內容的范圍、深度與類型,并確定內容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最后,在平臺上提供了相應的資源后,還需對形成的產品運行過程與產生績效開展形成性和總結性評價,衡量提供的資源與服務是否有效回應了用戶需求等。
(二)信息生命周期理論
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研究者提出,信息作為事物內部結構與外部聯(lián)系的運動狀態(tài)和方式是有生命的,信息資源是一種具有生命周期的資源[15],具有有機生命體的典型特征,其生命周期過程經歷生產、發(fā)布、加工、利用和處置等不同管理階段[15-16]。教育平臺中搭建的教學資源的本質也是由承載教與學的各類信息構成,同樣具有生命周期,涵蓋著資源從需求確定、生成到其價值完全失去的整個運動變化過程,由若干階段構成,這些階段互相聯(lián)系、彼此影響。從教育平臺中資源的利用、管理以及交互角度出發(fā),我們認為數字化平臺教學資源需要圍繞需求進行深入分析,著重對資源內容形態(tài)與構成進行組織,在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所需資源并投入使用后,對使用狀態(tài)和資源質量進行監(jiān)控,在下一階段將質量較差且沒有進一步開發(fā)價值的資源下架,將具備潛在價值且可改進的資源作優(yōu)化、完善。因此,本研究提出教育云平臺中數字教育資源的生命周期是由分析、組織、獲取、監(jiān)控、優(yōu)化與再生五個階段構成。
三、基于資源生命周期的資源規(guī)劃流程
對教育云平臺資源建設質量而言,滿足用戶需求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標[17],這關系到用戶的規(guī)模、滿意度和忠誠度等,對企業(yè)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為厘清平臺建設的定位與目標,要在整體規(guī)劃之初結合用戶需求和相關特征對教育資源內容進行細致分析,這個過程是教育資源規(guī)劃的前端分析。隨后要基于資源建設目標進行科學的內容分析,制定資源供應計劃。在根據資源供應計劃通過多途徑獲取資源且上架運行使用后,還要對資源使用過程的狀態(tài)和效果進行監(jiān)控,以動態(tài)改進優(yōu)化平臺資源,淘汰不合格資源。基于教學設計理論以及上文對數字教育資源五階段生命周期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資源生命周期的資源規(guī)劃流程,如圖 1所示。
以下我們對流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介紹:
(一)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環(huán)節(jié)通過分析組織外部和內部資源建設的需求,確定教育云平臺資源規(guī)劃的定位與目標。
組織外部的需求主要指用戶需求,組織內部需求主要為企業(yè)內部業(yè)務需求,是企業(yè)因戰(zhàn)略發(fā)展需要和實現商業(yè)目的而提出的具體需求。通過用戶需求分析和業(yè)務需求分析可初步收集到較為全面的資源平臺建設需求,但現實中企業(yè)可能會因技術、資金限制難以同時滿足所有需求,或因差異化戰(zhàn)略定位等因素有側重地滿足特定需求。因此,企業(yè)需要開展市場分析,從打造競爭優(yōu)勢角度出發(fā),對教育資源云平臺整體行業(yè)現狀、發(fā)展水平與發(fā)展趨勢進行研判。需求分析階段通過用戶需求分析、業(yè)務需求分析和市場分析,最終確定教育云平臺資源建設的目標。該階段的輸出包括:教育云平臺資源規(guī)劃的定位與目標、各類平臺用戶對資源內容和產品功能服務的需求。需求分析操作步驟如圖 2所示。
1. 用戶需求分析
針對教育資源所服務的目標用戶,一次認真、規(guī)范、耗時的需求分析調查研究并輔以日常持續(xù)不斷的需求觀察是教育資源建設所必需的。用戶需求分析是需求分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由以下階段構成:(1)明確調研目標、確定目標用戶。對不同類別的用戶進行需求分析前,需要結合自身平臺資源建設的目標和建設階段,確定需求調研的總目標,從而確定目標用戶。若是在平臺建設初期第一次分析用戶需求,需要全面調查所有潛在用戶,并進行用戶畫像;后續(xù)再開展的用戶需求分析則可從某個角度細化或完善補充調查某類用戶,不必再作用戶畫像。(2)用戶畫像。對用戶的特征進行調查與分析,幫助設計者更好地理解用戶,使資源的組織、內容的選擇、交互方式的設計能符合用戶的需要。(3)期望分析。選擇適合的期望分析內容十分重要,可依據內部、外部和內外部相結合的三類期望來源分別形成期望值參考系。例如當平臺用戶為學生時,可從教育規(guī)律、國家社會標準化期望、學校校本期望、教師家長基于經驗的期望、學生對自身的期望等角度分析學生維度的期望值,并通過訪談、問卷調查、專家咨詢等方法收集相關數據。(4)現狀分析。依據前一步確立的期望分析內容,進一步收集目標用戶現狀。如通過觀察、作品分析、測驗分析學生自身的知識與技能、能力、態(tài)度現狀,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收集教師、家長對學生現狀的反饋意見。(5)確定差距。期望與現狀的比較得到差距。(6)原因分析和需求獲得。分析產生差距的原因,若與教育資源或平臺功能服務相關且云平臺能夠解決,則確定其為云平臺的需求。以K12教育資源建設為例,當主要的用戶群體為學生、教師和家長時,用戶需求分析的操作步驟如圖 3所示。
2. 業(yè)務需求分析
業(yè)務需求描述了企業(yè)基于戰(zhàn)略定位和業(yè)務發(fā)展邏輯產生的資源內容需求,既包括業(yè)務部門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因各項業(yè)務往來衍生出的解決方案需求,也包括企業(yè)基于戰(zhàn)略和核心用戶訴求確定的需求。開展業(yè)務需求分析時,最重要的并非直接獲取業(yè)務部門的需求,關鍵是對需求背景和深層原因進行分析。應了解業(yè)務人員“為什么提出該需求?”“需求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以及“期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可通過訪談目標決策者、查閱目標方案等方式了解公司發(fā)展規(guī)劃、組織結構、不同業(yè)務內容和布局等,厘清需求提出的原因,進而與平臺資源建設結合起來。業(yè)務需求分析工具見表 1。
3. 市場分析
市場分析是在用戶需求分析和業(yè)務需求分析確立起資源建設內容以及功能服務的基礎上,對照市場上已有平臺的建設發(fā)展情況,進一步明確產品基本情況和所處市場的宏觀背景,從而針對所需資源采取正確的經營戰(zhàn)略。市場分析主要從行業(yè)背景、市場現狀、個體分析、商業(yè)模式四個維度展開。行業(yè)背景和市場現狀屬于宏觀層面分析,幫助平臺了解當下市場的規(guī)模和競爭程度,獲得對目標資源所處領域整體的認識和把握;個體分析和商業(yè)模型分析從微觀上幫助平臺針對目標資源進行自身定位的分析和調整,掌握市場中已有商業(yè)模式的優(yōu)劣及創(chuàng)新點,進行需求優(yōu)先級排序。通過宏觀與微觀分析,最終獲得目標資源市場分析結果,指導平臺制定出合理的目標資源經營戰(zhàn)略來滿足市場需要。市場分析結構圖如圖 4所示。
(二)資源內容組織
在需求分析階段確定資源內容或產品功能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對平臺上資源內容開展科學的分析并制定合理的供應計劃,關系到平臺資源的質量和口碑,是資源平臺規(guī)劃的關鍵性步驟。本研究將資源內容分析及供應計劃確定過程統(tǒng)稱為資源內容組織。該環(huán)節(jié)首先將平臺的資源內容需求按一定分類方式劃分成不同模塊,每個模塊由專人負責并與內容專家合作開展內容分析,確定平臺需要上架的資源。隨后根據內容的屬性特征形成供應計劃,以確定資源獲取的方式,把握資源供應的時機。
該階段的目標和任務是明確平臺需上架的資源,并計劃好資源的供應方案。該階段的主要輸出包括:(1)與用戶每一項具體需求相匹配的資源內容。(2)各項資源內容所適用的資源供應計劃,包括獲取途徑、排期、資金預算等。資源內容組織的過程如圖 5所示。
1. 內容需求分類
對內容需求進行分類操作,是形成資源獲取或開發(fā)具體內容的重要轉化環(huán)節(jié)。不僅有助于與不同領域專家合作進行內容分析,同時,也有利于向用戶提供清晰、準確的資源內容導航框架,最終形成資源內容模塊并構建出整個資源體系結構。根據數字教育資源的特點[18],結合用戶思維方式和使用過程,內容需求分類可按以下三種方式進行:(1)平臺適用對象。例如學生、教師、家長。(2)專業(yè)屬性。同樣以K12教育資源建設為例,學生用戶可按具體學科分類,教師用戶可按照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和日常工作涉及的專業(yè)知識與資源等方式分類,家長用戶可按家庭教育和輔助拓展學習相關的內容分類。(3)素材類型??煞譃槲谋?、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教育軟件六種媒體類型。
2. 資源內容分析
為保證資源內容的科學性以及能夠符合教育規(guī)律,平臺上架的資源類別和具體內容應當由內容專家生成。因此,在資源建設的分類需求和體系結構確定后,相關內容專家啟動各部分資源內容的具體分析工作,確定各分類模塊下資源內容、類型、數量等關鍵屬性,并通過對市場已有資源情況的評估,決定獲取途徑并完成資源內容采集。
3. 資源供應計劃制定
經過資源內容分析確定需要在平臺上呈現的具體資源內容和類型后,接下來需要解決這些資源如何獲得、何時上架,以及供應與否、急迫性如何等具體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形成解決策略,生成資源內容供應的計劃。資源供應的計劃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明確資源獲取途徑。主要包括通過作者或互聯(lián)網收集、外部購買和自主開發(fā)三種方式,無論何種資源獲取方式均需要對資源質量進行評估,因此,需要制定并遵循資源準入的相關標準,保證平臺資源的高質量。(2)資金規(guī)劃預算。主要為控制資源所需的數量和獲取時間,防止關鍵時間節(jié)點資源供應不及時的現象發(fā)生,且配合企業(yè)的預算計劃進行資金統(tǒng)籌安排。預算規(guī)劃時要考慮資源需求的優(yōu)先級,即可綜合考慮資源排期緊急程度、同類資源缺乏程度、臨時性重要需求和先到先規(guī)劃等原則進行排序。(3)資源上架排期。上架和維護周期應遵循時效性、靈活性,在這一步驟需要輸出資源供應計劃書,詳細地說明各項各類資源的獲取途徑、數量、預算和準備、審核、上架等關鍵時間節(jié)點,從而指導接下來的資源收集、質量評價與優(yōu)化迭代等資源規(guī)劃和建設流程。
(三)資源獲取
在明確教育平臺資源的定位和用戶的具體需求,并針對需求完成資源內容組織工作后,平臺需要按照供應計劃的安排選擇適合的資源獲取途徑,采用規(guī)范的資源獲取流程,保證高效獲取滿足用戶需求的優(yōu)質資源,并能夠準確、快速地入庫并發(fā)布。該階段的目標和任務是根據資源供應計劃,通過收集、采購或開發(fā)的方法,獲取符合需求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該階段的主要輸出包括:(1)符合需求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2)記錄了資源獲取信息(包括資源類型、資源簡介、審核結果、入庫時間等)的資源準入清單。資源獲取的操作步驟如圖 6所示。
1. 資源的收集、采購與開發(fā)
資源的收集、采購與開發(fā)是教育云平臺獲得教育資源的三種有效途徑,分別指的是在互聯(lián)網中或從作者直接獲取免費的資源、尋找內容供應商采購資源以及自主研發(fā)資源。資源究竟使用哪種獲取途徑,要通過市場調研,根據市場已有資源情況和獲取成本進行綜合考慮。如果能在現有市場中免費獲得滿足需求的優(yōu)質資源,則可以使用從作者處或互聯(lián)網中收集的方法獲得資源的版權;如果沒有免費獲得資源版權的途徑,則需要從市場中現有供應商處購買資源版權;如果現有市場中沒有滿足需求的資源或資源質量較低,則需要平臺產品經理和教研人員與專家合作進行資源開發(fā)。
2. 資源入庫
獲得符合要求的資源后,需要將資源存入教育云平臺的數據庫,即資源入庫。可利用數據存儲技術,單個或批量地將通過審核的資源存入數據庫,入庫時要對資源的所有屬性進行預校驗,確保資源庫中數據的精確性。
3. 資源發(fā)布
資源入庫之后要根據前期制定的資源上架排期,進行資源的集成測試及發(fā)布。集成測試指的是對資源發(fā)布流程進行聯(lián)合測試,需要考慮服務器能力、網頁生成方式等可控因素,以及用戶瀏覽器、網絡速度等不可控因素。確保網頁和資源的可用性,對調試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改。資源發(fā)布將可用、易用、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根據供應計劃發(fā)布到平臺上,供用戶使用。
(四)資源監(jiān)控
教育云平臺要想得到長遠的發(fā)展,在資源上架后實時診斷資源運行狀況并持續(xù)改進資源質量是十分重要的,是資源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監(jiān)控獲取的資源數據將成為資源優(yōu)化或淘汰的依據,能夠對后續(xù)資源的循環(huán)迭代提供支持,具體包括明確資源監(jiān)控框架、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與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該階段的目標和任務是收集并分析在架資源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對資源的運行、教學效果和用戶反饋信息進行評價。該階段主要輸出包括資源使用情況和用戶反饋信息的分析評價結果。資源監(jiān)控操作步驟如圖 7所示。
1. 確定資源監(jiān)控框架
開展資源監(jiān)控,首先要確定資源監(jiān)控總體框架,即資源監(jiān)控的對象與內容。教育云平臺中的資源監(jiān)控應當發(fā)揮診斷與改進的作用,既要監(jiān)控資源上架后的運行情況、使用效果以及用戶的反饋,以便實時把握資源的運行狀態(tài),還需要進一步針對后續(xù)的資源優(yōu)化與再生環(huán)節(jié)中需要重點評估的內容,對資源是否達到初期規(guī)劃時的目標進行評估。因此,資源監(jiān)控的對象主要為以下三方面:(1)資源的運行情況??疾煸撡Y源在上架后的基本技術性運行情況和實際使用情況。(2)用戶反饋信息。關注資源是否切實地幫助用戶開展學習、教學或教學管理,還應該關注用戶的使用感受,了解用戶反饋的問題或使用偏好。③資源建設目標達標情況。分析資源整體上是否達到需求分析階段的建設目標。資源監(jiān)控的對象與內容見表 2。
2. 數據收集
數據收集環(huán)節(jié)根據資源監(jiān)控框架進一步明確需要收集的數據類型及相應的收集方法。資源運行情況維度,基本運行情況可通過資源自身運行過程產生的數據進行收集,實際使用情況可通過用戶行為數據收集。用戶的反饋信息維度,既可通過用戶在平臺中各類資源評價或反饋信息中獲取,也可以通過專門的訪談或調查得到用戶反饋數據。資源建設目標達成情況中的平臺資源與目標匹配度則需要由專業(yè)人員評定方式進行。開展資源監(jiān)控可收集的數據類型見表 3。
3. 數據分析與評價
數據收集階段得到的各類數據需要進一步開展診斷分析與評價。資源自身運行數據是運行情況的直接體現,可由平臺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整理、分析和呈現。平臺中用戶行為數據和部分用戶反饋數據的量化數據,雖然能夠間接反映出用戶在使用資源過程中的行為、態(tài)度、使用效果反饋等信息,但并不直接對應資源質量,因此需要建立衡量采集的數據對應資源質量的評價標準。后續(xù)可采用日志文件分析法、鏈接分析法、域名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等方法進行量化數據質量分析與評價。收集的相關質性數據可由專家或產品經理進行分析。數據分析與評價環(huán)節(jié)生成的資源使用情況報告和用戶評價報告,可反饋給資源建設者和平臺開發(fā)者,其中用戶評價報告還可面向教育平臺其他用戶開放,為他們選擇優(yōu)質資源提供決策依據。
(五)資源優(yōu)化與再生
基于資源監(jiān)控中的數據分析結果對平臺資源進行優(yōu)化與再生,關系到平臺資源能否持續(xù)迭代完善,是形成資源完整生命周期閉環(huán)所必需的。資源優(yōu)化與再生包括標準比對、資源分流和信息反饋三個環(huán)節(jié)。首先將資源監(jiān)控階段收集數據與資源理想狀態(tài)質量標準進行比對,評定出資源質量等級,據此確定資源流向,從而保證平臺上資源的質量,最后將資源分流結果反饋到資源規(guī)劃的前端,為開展下一輪的規(guī)劃提供支持。因此,該階段的主要目標與任務是對資源質量進行二次評價和分流,將評判結果和分流依據反饋到資源建設的相關部門。主要輸出包括反饋給資源提供方的《資源評價報告》和反饋給平臺的《平臺建設報告》。該環(huán)節(jié)需要教研人員、內容專家、產品經理、測試工程師等相關人員的共同參與,保證評定結果的科學性。
資源優(yōu)化與再生操作步驟如圖 8所示。
1. 標準比對
標準比對是判斷資源監(jiān)控階段收集的資源運行情況、用戶反饋情況等數據是否達到初期規(guī)劃階段時理想的資源質量標準,這個理想的資源質量就是優(yōu)化再生評價標準。該標準通常是基于前期需求分析階段獲得的用戶群體需求、企業(yè)業(yè)務發(fā)展需要或教育資源市場的痛點等方面產生的主觀標準。通過標準比對形成資源分流結果。
2. 資源分流
資源分流環(huán)節(jié)根據資源分流結果由技術人員對資源進行分類操作:優(yōu)質資源保持在架,需要更新或改進的資源進行優(yōu)化,不合格資源給予淘汰處理。
3. 信息反饋
資源分流后還需要進一步總結后續(xù)在平臺建設、資源規(guī)劃中的改進做法,生成《資源評價報告》和《平臺建設報告》,通過信息反饋環(huán)節(jié)形成資源規(guī)劃生命流程的完整質量閉環(huán)。產品經理和技術人員將《資源評價報告》和《平臺建設報告》分別反饋給資源提供方和平臺建設人員,讓其根據報告優(yōu)化各自工作,促進平臺資源建設的良性發(fā)展。
四、結? ?語
本研究運用教學設計理論和信息生命周期理論,從以用戶為中心、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與內容的互聯(lián)網教育思維出發(fā),研究數字教育資源企業(yè)基于教育云平臺開展科學合理的資源規(guī)劃的流程、操作步驟與相關分析工具。后續(xù)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基于教育云平臺的數字教育資源為個性化教學、分層走班教學的實施提供適切的資源與服務,以提升優(yōu)質資源的建設質量與應用效率,促進教育資源的服務模式與供給手段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 鐘柏昌. 論中小學教育資源庫的建設[J].中國遠程教育, 2002(11):59-63,80.
[2] 楊曉宏, 周效章. 我國在線教育現狀考察與發(fā)展趨向研究——基于網易公開課等16個在線教育平臺的分析[J]. 電化教育研究,2017,38(8):63-69,77.
[3] 何克抗. 我國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現狀及其對策[J]. 電化教育研究,2009(10):5-9.
[4] 柯清超, 王朋利, 張潔琪.數字教育資源的供給模式、分類框架及發(fā)展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3):68-74,81.
[5] 蔡慧英, 陳明選. 智能時代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發(fā)展研究[J]. 現代遠距離教育, 2019(3):74-81.
[6] 張一春. Web2.0時代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路徑與發(fā)展理念[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2(1):41-46.
[7] 楊現民, 趙鑫碩, 陳世超. “互聯(lián)網+”時代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與發(fā)展[J]. 中國電化教育, 2017(10):51-59.
[8] 王民, 顧小清, 趙春. 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生態(tài)化視角及技術架構[J]. 開放教育研究, 2013,19(2):102-107.
[9] 王曉晨, 陳曦, 盧婷婷, 等. 數字教育資源共創(chuàng)共享建設模式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 2016(4):58-63.
[10] 楊文正, 徐杰, 李慧慧. 生態(tài)學視角下數字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模型構建[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8(2):94-102.
[11] 余亮, 陳時見, 趙彤.大數據背景下數字教育資源服務的內涵、特征和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 2017,38(4):66-71.
[12] 張懷南, 楊成. 基于云計算的區(qū)域性高校數字教學資源建設研究[J]. 現代教育技術, 2012, 22(6):45-50.
[13] 烏美娜. 教學設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4] 皮連生. 教學設計[M].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5] 索傳軍. 試論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及研究內容[J]. 圖書情報工作, 2010, 54(13):5-9.
[16] HORTON F W.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1985.
[17] 高鐵剛, 張冬蕊, 耿克飛. 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研究——基于1996—2018年教育信息化政策變遷的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 2019(8):53-59,69.
[18] XIE K, DI TOSTO G, CHEN S B,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design and technology components of educational digital resource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8(127):90-106.
Research on Resource Planning Process of Education Cloud Platform:
Taking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 Enterprises as An Example
LIU Meifeng 1,? LIU Xi 1,? LI Sheng2,? LI Xi3,? ZHANG Xinyu4,? TAO Xinrong1
(1.Research Centre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echnology,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Education Industry Solutions Center,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32; 3.Yucai NO. 3 Middle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518072;
4.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ining Center, Shenzhen Guangdong, 518129)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hina, the marke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resource allocation. Many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 enterprises have made efforts to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rough building education cloud platforms and accumulating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Therefore,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lanning process of platform resource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resources construction. However, the attentions paid to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cess in education cloud platform is relatively deficient. Based on theori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life cycle, a resource planning process is proposed, consisting of five parts, namely "demand analysis, resource content organization, resource acquisition, resource monitoring, resource regeneration and optimization". This paper also sorts out the specific operation steps of each part, together with analysis tools and personnel arrangement, helps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a complete cycl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planning tha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f education, conforms to the dynamic improvement of the life cycle of resources and constantly spirals up based on the needs of real users in order to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service in China.
[Keywords]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 Planning; Process; Education Cloud Platform; Enterprise; Resource Life 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