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光庭 呂以春
編者按:
西湖是匯聚了古典詩意美與中華文化脈絡(luò)的地方。白居易的詩作《錢塘湖春行》,描繪了生動美麗、清新自然的西湖(也叫錢塘湖)景色,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讀下面的選文,你會進一步了解《錢塘湖春行》中提到的“白沙堤”(舊稱,即白堤)及周邊景致,還有白居易與“白沙堤”和西湖的淵源。
白堤東起斷橋。西迄孤山南麓的平湖秋月,全長約一公里。它把西湖劃分為里湖和外湖。循堤而行。可以充分領(lǐng)略西湖明媚的風(fēng)光,是一條很好的游湖路線。
白堤平坦寬闊,中間是光潔的柏油馬路。兩旁是花邊圖案式的人行道,每邊各有一行株距整齊的垂楊和碧桃,道旁芳草如茵,造型非常優(yōu)美。每逢春季,裊裊柳絲泛綠。朵朵桃花含笑,歸燕穿梭剪水,彩蝶翩躚舞蹈。正如宋代詩人徐俯在《春游湖》詩中所描繪的:“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景色非常迷人。到了夏天,里西湖荷花又競相開放,“堤繞荷花花繞湖”,白堤又是一番“千層翠蓋萬紅妝”的瑰麗景象。
白堤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以風(fēng)景綺麗而著稱。當(dāng)時稱白沙堤。大詩人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一詩中所寫,可見唐時春天的白沙堤,已是桃紅柳綠,芳草平鋪。白居易在另一首《夜歸》詩中,又有“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之句。白沙堤又可簡稱為沙堤。宋時,因這條堤是通往孤山的唯一通路,所以又名“孤山路”,宋代詩人俞灝也有“不應(yīng)閑卻孤山路。我白扶藜月下行”之句。到明代萬歷年間,因年久失修,堤多圮坍,司禮監(jiān)孫隆于萬歷十七年(1589),在白堤疊石鋪沙,夾道廣種緋桃、垂楊、芙蓉、山茶等,每到春天,草木蔥蘢,繁花似錦,所以又名“十錦塘”。白堤中段的錦帶橋,宋時原名涵碧橋,也在孫隆修十錦塘?xí)r架木為梁才改為今名的。到清康熙、雍正年間,錦帶橋又經(jīng)多次修整,后來,改建為環(huán)洞石橋。據(jù)雍正年間《西湖志》:“白沙堤……自斷橋起。迤邐經(jīng)孤山至西泠橋止,徑三里余?!卑ìF(xiàn)在的孤山路。到了近代,白堤改筑柏油馬路。
白堤東頭的斷橋,即“西湖十景”之一的“斷橋殘雪”之處。斷橋是一座獨孔拱形長橋,兩側(cè)為青石欄桿,從湖濱、柳浪聞鶯等處遙望,水光瀲滟,勢若長虹,背襯亭亭玉立的保倣塔,景色十分優(yōu)美。這里處于里西湖與外西湖的分界處,視野開闊,遠山近水,盡收眼底。特別是冬天,瑞雪初霽,佇立橋頭,縱目四望,只見遠山銀妝素裹,近樹燦若梨花,葛嶺樓臺鋪瓊砌玉,白堤晶瑩朗徹,是賞雪的好地方。
白堤的西端是“西湖十景”之一的“乎湖秋月”?!捌胶镌隆钡靥幑律侥嫌纾袨I湖的樓臺建筑,綺窗臨水,高閣凌波,樓前有一片花欄燈柱圍繞的水泥平臺,三面接水。幾與波平。樓臺四周是曲欄畫檻,兩翼是對稱的九曲石橋,繞湖與白堤相連。地方雖小,但回廊百轉(zhuǎn),興味無窮。在這里瀏覽全湖,東至湖濱,西迄蘇堤,南到柳浪、南屏,都歷歷在目。無論晴雨陰晦,都是欣賞湖景的好地方。特別是皓月當(dāng)空的秋夜,碧澄澄的湖水,倒映著皎潔的月光,微風(fēng)吹動,閃耀著萬頃銀波;環(huán)湖群山,湖中三島,朦朧迷茫;沿湖華燈,燦若繁星,燈月波光。蕩成一片,使人幾疑置身于水晶宮中。南宋祝穆在《方輿勝覽》中把“平湖秋月”列為“西湖十景”之首。他說:“蓋湖際秋而益澄,月至秋而逾潔,合水月以觀,而全湖之精神始出也?!彼?,“平湖秋月”歷來被視為賞月的勝地。
歷代文人為“平湖秋月”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和楹聯(lián)。如孫銳的《平湖秋月》詩:“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白蘋紅蓼西風(fēng)里,一色湖光萬頃秋?!?/p>
另如石治棠的“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彭玉麟的“憑欄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紅蓼花疏。白蘋秋老:把酒對瓊樓玉宇,莫辜負天心月到,水面風(fēng)來”,抒情寫景都很出色。
“平湖秋月”原是唐朝望湖亭的故址。詩人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時,常喜在這里休息,坐到晚涼才從白沙堤踏月歸去。他的《湖亭晚歸》一詩,描寫到這些閑散的時刻。
一提到白堤,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把它和白居易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有的人就認為白堤是白居易所筑。其實,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當(dāng)政以前早已存在了,當(dāng)時叫白沙堤。它什么時候修筑,什么人主持興建,已無從查考??赡苁茄睾r(nóng)民為了農(nóng)田灌溉,疏浚湖泥堆砌而成的。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一詩中發(fā)問道:“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辈⒆宰⒃疲骸肮律剿侣吩诤拗小2菥G時,望如裙腰?!边@證明白堤并不是他修筑的,否則他還用得著問“誰開”嗎?白居易主持杭州政事的三年在唐穆宗長慶年間,比這稍早的元和詩人張祜在《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樓臺聳碧岑,一徑人湖心”之句。這也可以證明白沙堤在白居易來杭以前確已存在。白居易在杭任刺史的三年中,勤政愛民,熱愛西湖,看到西湖壅塞,人民苦旱,曾發(fā)動州民興筑過一條錢塘湖堤,既隔江水,又使沿湖農(nóng)田得到灌溉。人民感激他,稱此堤為“白公堤”,其原址在舊錢塘門外石函橋北至余杭門一帶,但幾經(jīng)滄桑,堤跡早已泯滅。當(dāng)任滿離杭時,白居易是多么依依不舍。嘆息“皇恩只許住三年”“處處回頭盡堪戀”,杭城父老同樣也舍不得他離開,在他臨走的那天,扶老攜幼,攔路灑淚奉酒為他送別。他在《別州民》一詩中,描繪了這動人的情景:“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稅重多貧戶,農(nóng)饑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
對于這樣一位清廉賢明的官員,杭州人民自然感恩。因此,除在孤山南麓建立白公祠外,又把白沙堤改名為白堤來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