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鑫
當代社會,跨界已不算是一個新詞了。歌唱得好可以去拍電影,電影演得好可以去開餐廳,大學畢業(yè)后,無論是考研還是找工作都可以跳出自己專業(yè)的圈子……
大家都在嘗試著新的生活,也在探尋什么樣的工作最適合自己??缃绲娜藗兯坪踉诓煌5刈?,但在變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是不變的?我們從古代的幾個例子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王勃:I have a dream——當“神醫(yī)”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以詩文名滿天下??上觳患倌?,二十九歲時他行船遇到風浪,不幸溺水而亡?!短撇抛觽鳌防镞@樣記載王勃的童年: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諸孫也。六歲善辭章。麟德初,劉祥道表其材,對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
王勃出生名門,他的祖父是隋代大儒,學識淵博。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耳濡目染,會說話時就會背詩,會寫字時就能作文。
讀到這兒,你會覺得,王勃兒時的夢想一定是當大詩人!
王勃讀書涉獵很廣,很小就對中醫(yī)頗有研究。中醫(yī)里有一本書名為《黃帝八十一難經(jīng)》,這本書的序就是王勃所作。王勃在序言中先介紹這本書的由來:“昔者岐伯以授黃帝,黃帝歷九師以授伊尹……華佗歷六師以授黃公,黃公以授曹夫子?!贬侵嗅t(yī)的始祖,曹夫子原名曹元,王勃就是從他那里讀到了這本書。
接下來王勃介紹自己學醫(yī)的目的和學醫(yī)的心得:
勃養(yǎng)于慈父之手,每承過庭之訓曰:“人子不知醫(yī),古人以為不孝?!币蚋`求良師,陰訪其道,以大唐龍朔元年歲次庚申冬至后甲子,予遇夫子于長安?!?,蒼生可以救耶?斯文可以存耶?昔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言言,非以徇(xùn,謀求)名也,將以濟人也。謹錄師訓,編附圣經(jīng),庶將來君子,有以得其用心也。
王勃學醫(yī)是因為他的孝心。父親經(jīng)常教育他“人子不知醫(yī),古人以為不孝”。父親的這句話有很深的含義。學醫(yī)的一個層次是治病救人,而更高的層次則是醫(yī)治世道人心。因而王勃學醫(yī)也是從訪醫(yī)師、學醫(yī)術(shù)、讀醫(yī)書開始。他在長安遇到了夫子(曹元),跟著老師學醫(yī)。曹老師教他《周易章句》和《黃帝素問難經(jīng)》。王勃聰慧,十五個月就完成了學業(yè)。
在即將畢業(yè)的時候,老師對王勃說:“陰陽之道,不可妄宣也;針石之道,不可妄傳也。無猖狂以自彰,當陰沈(chén)以自深也。”老師看似在講學醫(yī)之法,其實在講修身處事之道,王勃回家潛心研究了五年,才有了那篇序問世。
后來因為種種原因,王勃沒有成為“神醫(yī)”。我們記住了詩人王勃,記住了他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記住了他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雖然沒有成為“神醫(yī)”,但正因為有這樣一種濟世救民的情懷,他的詩文才能開一代風氣,才能成就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李白的“游俠夢”
李白小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大詩人嗎?其實李白的心中住著一位俠客。
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里這樣描述游俠: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那個時候,雖然沒有武俠小說,可是也流傳著俠客的故事。李白很小就對歷史上這些行俠仗義之人心生崇拜,幻想著長大以后也能成為一名仗劍走天涯的俠客。
李白后來就寫了一首詩,名叫《俠客行》:
趙客縵(màn)胡纓(yīng),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tà)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liǎo)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jīng)。
作為一名俠客,儀表穿戴很重要,一定得拿著一把如霜雪般鋒利明亮的寶刀,騎著一匹如流星般飛快的寶馬。李白的腦海里肯定會浮現(xiàn)出自己颯爽英姿的模樣——我是一個俠客,武功高強,除暴安良,做俠義之事,卻不為名利。即使為了正義獻出自己的生命,也是死得其所。
這首詩既是李白的理想追求,也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白,字太白,山東人。母夢長庚星而誕,因以命之。十歲通五經(jīng),自夢筆頭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喜縱橫,擊劍為任俠,輕財好施?!撋椒?,明皇在蜀,永王璘節(jié)度東南。白時臥廬山,辟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還彭澤。璘敗,累系潯陽獄。初,白游并州,見郭子儀,奇之,曾救其死罪。
這段文字選自《唐才子傳·李白傳》。史書說他“喜縱橫,擊劍為任俠,輕財好施”。據(jù)說他隨身佩戴一把寶劍,也是希望自己可以像那些俠客一樣,解人危難,功成身退吧。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
在詩中,李白希望自己成為姜尚、伊尹、魯仲連、謝安……為國為民,不計個人得失。這其實就是“游俠精神”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李白是個詩人,他的詩中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也有“一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也有“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可見,他心系天下,關(guān)心民瘼。雖然他沒有跨界成為一名“俠士”,但他的身上有俠義精神。
歷史上還有很多這樣跨界的例子,一方面說明他們能力出眾,而更重要的是他們身上有一種道德的力量。
孔子說:“君子不器”。一個君子應該具有跨界的能力,但孔子更強調(diào)一個人的德行修為。“至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做到了這一點,便不會偏離方向。
你認為喜歡“跨界”的王勃和李白所堅守的本心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