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李 鵬,楊 洋
(天津市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 300120)
慢性腰肌勞損是臨床常見病癥,是由于長期勞累、運動不良、姿勢單一等因素引起的肌肉纖維損傷,肌肉、筋膜粘連及炎癥形成引起的慢性疼痛[1]。中醫(yī)對于該病有獨特優(yōu)勢,中醫(yī)療法眾多。針灸作為中醫(yī)經典療法,具有“效、驗、便、廉”等特點,對腰痛有確切療效,在臨床應用廣泛[2]。推拿療法是中醫(yī)的瑰寶,對于人體疾病防治有重要作用。足部推拿作為重要足部放射療法,通過作用于經絡,可發(fā)揮促氣血通暢、調節(jié)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3]。足弓矯正療法屬于其中之一,能夠有效地恢復足弓生理曲度,恢復人體支撐平衡,改善內臟功能及相關癥狀。臨床實踐中,對于單純推拿療效不理想者,增加足弓矯正療法,以提高療效。本研究旨在觀察針灸、推拿配合足弓矯正療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腰肌勞損患者60例。納入標準:(1)均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確診為慢性腰肌勞損;(2)年齡18~65歲;(3)能夠配合治療;(4)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損傷者;(2)合并腰椎間盤突出癥、骨折等其他腰痛疾患者;(3)伴腰部外傷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5)同時采用本研究未涉及的其他方法治療者。應用簡單隨機分組方法將入組患者分為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48.74±11.68)歲;病程(33.24±10.54)個月;病情嚴重程度:輕度、中度、重度分別7例、14例、9例;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為(5.74±1.21)分。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7.25±10.78)歲;病程(34.25±9.89)個月;病情嚴重程度:輕度、中度、重度分別6例、17例、7例;VAS(5.62±1.34)分。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針灸、推拿治療。(1)針灸療法:選穴為腎俞、大腸俞、秩邊、委中、環(huán)跳、昆侖、陽陵泉、阿是穴等穴位。操作:患者取俯臥位,常規(guī)局部消毒,采用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規(guī)格0.30 mm×40 mm,蘇州市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垂直刺入得氣,以局部產生酸脹感為度,每間隔約5 min行氣1次,行捻轉手法,以加強得氣感。(2)推拿療法:沿著椎脊兩側夾脊穴以及沿著膽經、膀胱經,穴位主要包括腎俞穴、風市穴、委中穴、環(huán)跳穴、陽陵泉等。操作方法:治療醫(yī)師采用半握空心拳,由大椎穴向肩胛骨方向行推法,力度適中,反復數(shù)次,至局部皮膚潮紅為度,由大椎到腰骶部,再由腰骶部推到大椎穴,沿膽經、膀胱經對臀部、足部進行推揉,以疏通全身經絡。采用雙手大拇指指腹穴位按壓,每穴按壓2~3 min,按壓時配合患者呼吸進行沉力按壓與放松,直至局部穴位有明顯酸脹感。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足弓矯正療法,應用美國BIO Orthotics international公司Alznner足弓矯正器,采用自然拓印腳圖法,在完成腳圖拓印準備工作(上墨、涂抹、拓印紙制備等)后,依次進行右腳拓印、左腳拓印。(1)右腳拓印步驟。①安置拓印板,涂抹,將拓印板與防滑墊置于硬度適宜的地面上;②放拓印紙。將已完成對折的拓印紙開口處朝外,下方與拓印板底端平齊,再蓋上壓力網,將拓印板旋轉180°;③讓患者雙腳踏上拓印板,先左腳再右腳,右腳進入時,腳底保持水平、垂直置入;④身體半蹲,保持身體垂直,平視前方,雙手保持下垂,垂直下蹲,再站立起來,保持不動;⑤退出拓印板。右腳垂直上抬,后移離開拓印板,接著左腳離開拓印板,即完成右腳拓印。(2)左腳拓印步驟。①涂抹壓力網,使其恢復原狀;②調整拓印板。翻轉拓印紙,開口處朝外,下方與拓印板底端平齊,再蓋上壓力網,將拓印板旋轉180°;③讓患者雙腳踏上拓印板,先右腳再左腳,左腳進入時,腳底保持水平、垂直置入;④身體半蹲,保持身體垂直,平視前方,雙手保持下垂,垂直下蹲,再站立起來,保持不動;⑤退出拓印板。左腳垂直上抬,后移離開拓印板,接著右腳離開拓印板,即完成左腳拓?。虎奘胀赜〖垼簩毫W翻開均勻涂抹,使其恢復原狀,即完成腳圖拓印。
兩組針灸推拿療法均3次/周,每次60 min,療程共4周。
1.3 觀察指標 (1)VAS。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2、4周后行VAS,評分范圍為0(無痛)~10分(無法忍受的劇痛),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2)腰痛癥狀量化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后各評價一次,評價方法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版)》[5]制定,包含疼痛、壓痛、腰部功能、日常生活、失眠狀況5個項目,均按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進行量化積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3)炎癥因子。分別于治療前后行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測定,檢測方法均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盒購買自南京建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操作嚴格按說明書進行。
1.4 療效評價 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主要根據腰痛癥狀量化積分變化制訂療效評價標準。治療后腰痛癥狀量化積分相比治療前降低大于或等于95%,腰部活動基本正常,為臨床痊愈;治療后腰痛癥狀量化積分相比治療前降低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95%,腰部活動不受限,為顯效;治療后腰痛癥狀量化積分相比治療前降低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70%,腰部活動有改善,為有效;治療后腰痛癥狀量化積分相比治療前降低小于30%,腰部活動基本未見改善,為無效。以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為總有效。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療效等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2.2 兩組不同時間點VAS比較 兩組VAS在時間點上的變化是不同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治療1、2、4周時的VAS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無數(shù)據
2.3 兩組治療前后腰痛癥狀量表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腰痛癥狀各項量表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3。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VAS變化分)
a: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腰痛癥狀量化評分變化對比分)
a: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b: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2.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后血清IL-6、TNF-α比治療前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變化比較
a: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b: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慢性腰肌勞損產生涉及人體很多部分,尤以腰背部肌肉、筋膜韌帶、脊柱及足弓最為重要,三者關系密切,相輔相成。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脊柱的重要性日益凸顯。80%的疾病與脊柱密切關聯(lián),無論是中醫(yī)還是西醫(yī)均越來越重視脊柱在疾病發(fā)生中的作用。但遺憾的是在脊柱學科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對脊柱起支撐作用的雙足仍未引起足夠重視。雙足弓好比大廈之地基,與人體腰痛、坐骨神經痛、膝關節(jié)疼痛的產生密切關聯(lián),因此在治療這些疾病時應首先調整好地基足弓,方可鞏固療效。人的足弓組成主要包括外側縱弓、內側縱弓和橫弓。扁平足、高足弓、斷足弓等病態(tài)足弓均通過影響人體骨架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诖耍狙芯繉τ诼匝趽p治療從足弓入手。足弓矯正療器主要具有矯正足弓、改善骨架及脊柱、調整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從而促進人體健康。足弓矯正療法對于慢性腰肌勞損主要通過以下作用發(fā)揮治療效應:(1)矯正患者病態(tài)足弓,使之恢復正常,保證足弓經調正后,兩足弓可處于相同水平面,并有效降低行走時腰部上下移動幅度;(2)改善病態(tài)足弓引起的膝關節(jié)內翻、外展狀態(tài),并改善腰椎左右擰轉狀態(tài);(3)改善病態(tài)足弓所致的足部肌肉部失衡,從而緩解行走時盆骨、臀部傾斜狀態(tài);(4)對腰椎三維空間起到固定作用;(5)如同佩戴腰圍,加強腰椎穩(wěn)定性,從而發(fā)揮很好保護作用。
中醫(yī)認為,慢性腰肌勞損屬于“腰痛”范疇,病因以腎精虧損為本,以風寒濕熱、氣滯血瘀為標[6]。針對病機,筆者認為應補瀉兼施,標本兼治故在治療時取腎俞、大腸俞、委中、阿是穴等穴位,腎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和腰痛緊密相關,可疏通局部經氣、調和氣血;大腸俞為亦屬于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是治療腰痛的常用穴位;委中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合穴,主治腰背痛;此外還予以阿是穴等穴針灸,以瀉寒邪,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除致痛物質,加快炎癥介質吸收,從而恢復骨骼肌松弛狀態(tài)。同時,予以上述穴位推拿療法,以鞏固療效。針灸、推拿作為祖國醫(yī)學的重要組成,均是以經絡學為基礎,通過疏經通絡、行氣活血來達到治療目的,具有操作簡單、無副作用、療效確切等優(yōu)點[7]。不同之處在于:推拿可迅速緩解肌肉痙攣,糾正關節(jié)解剖異常,解除組織壓迫;而針刺能夠調節(jié)神經功能,緩解疼痛、改善肢體麻木等神經癥狀。針灸結合推拿能促進氣血運行,恢復機體各項平衡,明顯提高療效[8-9]。足部推拿療法具有通暢氣血、調節(jié)臟腑功能的作用[10]。與足部相關的疾病,必須積極進行足弓矯正,以鞏固人體之地基,不僅可治愈足部疾患,同時也可糾正骨架、脊柱問題,從而鞏固療效,預防復發(fā)。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VAS及腰痛癥狀量化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針灸、推拿配合足弓矯正療法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腰部癥狀。IL-6、TNF-α都屬于典型的促炎癥因子,是參與急性炎性反應的重要介質,在炎癥與外傷等應激狀態(tài)下,均可迅速增高,引起機體病理性損失[11]。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針灸、推拿配合足弓矯正療法能夠有效抑制炎性反應,促進組織損失修復,這可能是其發(fā)揮治療效應的重要原因。針灸、推拿均可有效降低神經根周圍炎性因子水平,減輕炎癥刺激,從而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12]。而足弓矯正療法,鞏固人體之地基,從而增強針灸、推拿之治療效應。
綜上所述,針灸、推拿配合足弓矯正療法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患者腰部功能及生活質量,而抑制炎性反應可能是其中重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