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菊花
廣東省和平縣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廣東和平 517200
高血壓作為心血管內科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臨床特征是心悸、疲勞、頸項板緊、頭暈頭痛等[1]。高血壓已逐漸成為社會公共衛(wèi)生中的一大難題,其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不斷升高趨勢[2]。有資料顯示[3],在年齡超過65 歲的老年群體中,約有40%患有高血壓。高血壓屬于一種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長期口服藥物以控制自身血壓,若患者服藥自主性較差,則會對其疾病的控制和治療產生較大影響[4-5]。伴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其已受到醫(yī)務人員的廣泛關注,其中知代表學習和知識,信代表患者的態(tài)度和信念,行代表患者改變不良健康行為的過程[6]。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重要外界條件,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患者確立信念并改變態(tài)度[7]。伴隨老齡人口數(shù)量和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加上社會、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影響,高血壓患者不斷增多,若未采取有效積極的治療和護理措施,易引發(fā)腦卒中、腎臟損害以及心臟病等多種并發(fā)癥[8]。有研究提出[9],高血壓老年患者的血壓能否得到較好改善與其自身健康行為密切相關。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在對住院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應用健康教育,觀察其護理的具體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 年1 ~12 月收治的102 例高血壓老年患者進行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2 例和對照組50 例,觀察組男31 例,女21例,年齡66~82歲,平均(73.7±4.9)歲,病程1 ~12 年,平均(6.38±2.57)年,對照組男30 例,女20 例,年齡65 ~81 歲,平均(73.9±4.9)歲,病程1 ~10 年,平均(6.27±2.6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心理護理、用藥護理、環(huán)境護理、飲食護理以及指導患者進行活動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健康教育,先由醫(yī)務工作人員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檢查和評估,根據(jù)其一般狀態(tài)和病情給予抗高血壓類藥物,后行健康教育,主要分為知、信、行三個方面,每周進行兩次健康教育,每次時間為60min,具體方法為:(1)疾病有關知識健康教育:于醫(yī)院中開展疾病基礎知識講堂,采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的發(fā)病原因、機制及可能引發(fā)的并發(fā)癥。對患者加強飲食指導,囑其少食多餐、忌煙忌酒、進食低膽固醇、低脂、低鹽類飲食,多進食木耳、芹菜等含有豐富鈣的食物,適當攝入粗纖維食物、魚蛋類以及綠色蔬菜等,以補充人體所需蛋白質,防止出現(xiàn)便秘。(2)堅持態(tài)度和信念:高血壓屬于慢性疾病,易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因此,應給予其心理疏導,并囑患者家屬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緩解患者的抑郁、煩躁、焦慮等消極情緒,減輕其心理壓力,強化其追求健康的責任感,并做好長期與高血壓疾病對抗的心理準備,堅持與疾病相斗爭的信念,促進其改變不良健康行為。(3)健康行為指導:護理人員和醫(yī)師共同協(xié)作,為高血壓老年患者提供個性化護理,同時還應加強與患者間的交流溝通,對其疾病有關知識和健康行為知曉程度進行評估,制定出合理針對性健康教育方案。指導患者和其家屬掌握測量血壓的正確方法,于早中晚各測量一次血壓并進行記錄。護士應耐心告知患者服用藥物的具體方法,并向其講解按時服藥的必要性,囑其按醫(yī)囑服用藥物,禁止自主更改藥物劑量或擅自停用藥物。根據(jù)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和身體狀態(tài)制定出合理的運動計劃,并適當開展有氧運動以改善其血壓情況。
觀察患者護理前后的血壓情況、生活質量評分以及疾病有關知識的知曉程度。采用FACT-G(生活質量評定量表)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評估內容具體包括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以及身體功能四個領域,共27 個條目,總計270 分,分數(shù)與生活質量成正比。采用《中外醫(yī)學研究中》中老年高血壓有關知識問卷評估患者疾病有關知識的知曉程度,評估內容具體包括生活禁忌知識、治療藥物、急救知識、飲食知識以及血壓正常值五個方面,總計100 分,分數(shù)與患者疾病有關知識知曉程度成正比[10]。
兩組護理前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護理后收縮壓、舒張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兩組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1 兩組護理前后收縮壓和舒張壓比較± s,mm Hg)
表1 兩組護理前后收縮壓和舒張壓比較± s,mm Hg)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護理后前疾病有關知識知曉情況比較(± s,分)
表3 兩組護理后前疾病有關知識知曉情況比較(± s,分)
兩組護理前疾病有關知識知曉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護理后疾病有關知識知曉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高血壓發(fā)病不僅與年齡有關,還與患者的精神因素、日常飲食習慣等健康行為有關[11]。高血壓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礎性疾病,且其對疾病有關知識認知度較弱,日積月累形成的不健康習慣難以改變,易對其治療效果產生嚴重影響[12-13]。
有研究提出[14],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能幫助高血壓患者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加強其自我飲食和生活等方面的管理,促進其合理控制自身血壓,以提高護理效果。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在對住院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應用健康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血壓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對該類患者給予健康教育能幫助其合理控制血壓。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對該類患者給予健康教育能提高其生活質量。觀察組護理后疾病知識知曉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對該類患者給予健康教育能提高其疾病有關知識知曉程度。分析原因是知信行健康教育作為一種較先進的健康教育模式,其從疾病相關知識教育、行為指導以及信念培養(yǎng)三個方面對患者進行培訓,能幫助患者樹立對疾病知識的正確認知,并加強對自身生活和飲食等方面的管理,以改善自身血壓狀況,促進護理效果的提高[15]。通過開展講座等向患者講解疾病的基礎知識、防治方法、治療方法、改變不健康健康行為的方法以及并發(fā)癥危害等。鼓勵其做有氧運動,多和患者及其家屬交流,能促進其服藥依從性提高,幫助其改變不健康行為習慣,并預防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促進其積極配合治療工作。同時應鼓勵患者積極咨詢護士有關疾病的知識,使其了解更多有關疾病的知識,堅定其學習信念。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計劃性,能指導患者掌握自我監(jiān)測血壓的方法,并緩解其不良情緒,通過醫(yī)護間交流協(xié)作,針對高血壓老年患者疾病嚴重程度、疾病知識知曉程度以及健康行為持有情況制定出針對性和計劃性健康教育方案,能為患者提供出更加全面的護理服務[16]。
綜上所述,在住院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應用健康教育具有積極性作用,能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改善其不良生活習慣,幫助其合理控制血壓,值得廣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