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潔 王曉云 李燕玲 蔡錦燕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產科,廣東廣州 510080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一種以盆腔支持結構缺陷或退化、損傷及功能障礙為特征的疾病[1-3],該疾病以生殖道損傷、盆腔器管脫垂和壓力性尿失禁為主要臨床癥狀[4],嚴重影響到了婦女生殖健康,已成為了一個嚴重的、備受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為此,我院開展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盆底肌鍛煉的護理干預對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盆底肌康復的影響,為護理干預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提供科學依據(jù)。
本研究經過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選取2017 年1 ~12 月我院收治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100 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觀察組年齡24 ~44 歲,平均(32.8±4.8)歲;新生兒體質量2.614 ~3.926kg,平 均(3.561±0.355)kg;孕36 周 身 體 質 量 指 數(shù)23.73 ~30.36kg/m2,平 均(27.36±1.79)kg/m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11 例,大專及以上21 例;產史:初產婦33 例,經產婦17 例。對照組年齡21 ~43 歲,平均(32.0±4.3)歲;新生兒體質量2.614 ~3.926kg,平均(3.538±0.344)kg;孕36 周身體質量指數(shù)23.42 ~30.36kg/m2,平 均(27.57±1.70)kg/m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 例,高中12 例,大專及以上21 例;產史:初產婦32 例,經產婦1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分布均衡(P >0.05),具有可比性。
參 照 T Strini? 等[5]研 究 者 在《Epidemiology of pelvic floor disorde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female inhabitants》中報道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診斷標準。
1.3.1 納入標準 (1)順產;(2)足月妊娠;(3)單胎妊娠;(4)在前未參與過任何形式的盆底肌鍛煉;(5)具有完整病歷資料;(6)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 排除標準 (1)盆腔手術史;(2)脊柱手術史;(3)泌尿系統(tǒng)感染患者;(4)妊娠期合并癥和(或)并發(fā)癥;(5)3 次及以上分娩者。
1.3.3 其他標準 符合脫落、剔除、終止、中止和退出標準。
1.4.1 常規(guī)健康教育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包括發(fā)放盆底康復訓練資料和宣講妊娠與分娩對盆底肌功能的影響。
1.4.2 盆底肌鍛煉指導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盆底肌鍛煉指導,在產后7d 開始行盆底肌鍛煉指導,每周4 次,每次持續(xù)25 ~30min,持續(xù)6 周。由專門受過培訓的護士對受試者進行一對一的盆底肌鍛煉指導,讓受試者反復練習,直至掌握。盆底肌鍛煉方法:(1)受試者取平臥位,雙腿屈曲稍分開;(2)護士指導受試者盆底肌收縮時意念要集中,呼吸保持深而緩,吸氣時收縮肛門,再收縮尿道,產生盆底肌上提的感覺,應持續(xù)收縮約5s,呼氣時放松;(3)當大腿或臀部參與收縮時予立即糾正,必要時護士戴一次性手套,食指涂以石蠟油,輕插入肛門,囑孕婦做肛門、會陰收縮運動,即會陰、肛門同時收縮,感覺肛門收縮有力似要小便但突然忍住,會陰及肛門有可見性收縮。
基線期與干預后(干預后42d)采用徐曉陽等[6]研究者制定的《女性產后性生活質量調查表》中盆底肌群檢查項目評價研究對象PC 肌強度,采用盆腔器官脫垂定量分度法[7](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 system,POP-Q 分度)評價研究對象盆腔器官脫垂情況,國際尿控協(xié)會問卷(ICIQ-UI Short Form,ICIQ-SF)評價研究對象尿失禁的發(fā)生率和尿失禁對患者的影響程度。
盆底肌群檢查項目:采用陰道指診法檢查盆底肌群,根據(jù)PC 的肌功能狀態(tài)(包括肌張力和肌自主收縮力強度)將PC 肌強度分為3 種狀況:手指在擠壓陰道時感到肌肉松軟如海綿,且在肌肉松弛和收縮時亦是如此納入Ⅰ度;在肌肉收縮時施壓手指受到輕微壓力,在肌肉松弛時受到壓力不明顯納入Ⅱ度;在肌肉收縮或松弛時,均能對施壓手指產生較為明顯的壓力,猶如手指觸及一堅韌和固定的組織塊納入Ⅲ度。Ⅲ度代表盆底肌群的肌功能狀態(tài)最優(yōu)秀、Ⅱ度其次、Ⅰ度最差。
POP-Q 分度:將盆腔器官脫垂情況分為3 種狀況:無任何盆腔器官脫垂情況納入0 度;宮頸距離處女膜緣4cm 過低于坐骨棘水平、未達處女膜或宮頸已達處女膜緣、陰道口可見子宮頸納入Ⅰ度;宮頸已脫出陰道口、宮體仍在陰道內或宮頸及部分宮體脫出陰道口納入Ⅱ度。0 度代表盆腔器官脫垂情況最優(yōu)秀、Ⅰ度其次、Ⅱ度最差。
ICIQ-SF 包括漏尿的頻率、漏尿的量、尿失禁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及引起尿失禁原因的自我判斷4 個項目,總分0 ~21 分。得分越高表示尿失禁越嚴重。
所有數(shù)據(jù)均經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若呈正態(tài)分布,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以(s)的形式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配對資料χ2檢驗,以[n(%)]的形式表示;檢驗水準α=0.05。
觀察組和對照組中均無一例剔除、脫落。因此,100 例納入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xiàn)AS),100 例納入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
基線期,兩組PC 肌強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 0.107,P >0.05);干預后,觀察組PC 肌強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405,P <0.05)。見表1。
基線期,兩組POP-Q 分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51,P >0.05);干預后,觀察組POP-Q分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8.528,P <0.05)。見表2。
基線期,兩組ICIQ-SF 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360,P >0.05);干預后,觀察組ICIQSF 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9.014,P <0.05)。見表3。
表1 基線期與干預后兩組PC肌強度比較[n(%)]
表2 基線期與干預后兩組POP-Q分度比較[n(%)]
表3 基線期與干預后兩組ICIQ-SF得分比較(±s,分)
表3 基線期與干預后兩組ICIQ-SF得分比較(±s,分)
注:與同期觀察組比較,t=1.360,*P >0.05;t=39.014,#P <0.05
有學者報道,妊娠和陰道分娩均是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危險因素[8-10]。在病因學上有學者解析到,女性盆底筋膜、多層肌肉及子宮韌帶的正常解剖結構和生物力學維持著盆底功能完善,陰道分娩和妊娠所致長期腹壓增加導致女性盆底筋膜、多層肌肉及子宮韌帶結構性創(chuàng)傷和退化,進而導致導致盆底功能減退,表現(xiàn)出生殖道損傷、盆腔器管脫垂和壓力性尿失禁等癥狀[11-15]。同時,婦女分娩后盆底功能完善是生殖健康的主要內容,婦女保健對生殖健康有重要意義。健康教育是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常規(guī)護理干預方法,健康教育是針對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對盆底肌鍛煉知識缺乏這一狀況,通過宣教的方式試圖增進患者盆底肌鍛煉知識和技能來促進患者促進盆肌底功能恢復。健康教育干預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存在諸多不足,往往效果不甚理想。筆者針對這一現(xiàn)況,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針對性制定了基于盆底肌鍛煉的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護理干預內容,暫且稱之為盆底肌鍛煉指導,其通過一對一的盆底肌鍛煉指導,提高患者依從性;通過有意識、有節(jié)律地收縮尿道口、陰道、肛門周圍的肌肉,使盆底肌肉被動運動,增加盆底肌群及筋膜的張力;通過鍛煉恥骨尾骨肌,提高該肌的緊張度和收縮力,促進盆底肌張力的恢復;訓練激發(fā)了盆底神經,維持和恢復運動器官的形態(tài)和功能,促進代償機制的形成和發(fā)展,預防或減輕因妊娠、分娩等導致的盆底肌張力減退所致的不適等,促進盆肌底功能的恢復。
在盆底肌群中,PC 肌功能直接影響盆底肌群肌張力和肌自主收縮力強度,與性功能、壓力性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脫垂等癥狀有關。因此,PC 肌強度可以作為評價分娩后盆底肌群的肌功能狀態(tài)的一項客觀指標。而POP-Q 分度評價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或分娩后盆腔器官脫垂情況在有先例。因此,POP-Q 分度可以作為評價分娩后盆腔器官脫垂情況的一項客觀指標。為了更客觀地驗證基于盆底肌鍛煉的護理干預對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盆底肌康復的影響,筆者收集并通過計算資料卡方檢驗比較了兩組患者基線期與干預后PC肌強度、POP-Q 分度等資料。結果顯示,兩組基線期的PC 肌強度、POP-Q 分度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觀察組PC 肌強度、POP-Q 分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有意義。基線期,兩組ICIQ-SF 得分比較,有統(tǒng)計學無意義;干預后,觀察組ICIQ-SF得分比對照組低,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與常規(guī)健康教育相比,在常規(guī)健康教育基礎上給予盆底肌鍛煉指導更能有效恢復正常盆底肌群的肌功能狀態(tài)和預防盆腔器官脫垂和壓力性尿失禁。
綜上所述,本研究探討了基于盆底肌鍛煉的護理干預對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盆底肌康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