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華
一堂語文閱讀課教師能教給學生什么?能否找到一個切入點,由它來引帶出眾多教學目標,從而達到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又能形成學生對文章全篇把握的效果呢?因此我以《范進中舉》為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選取了范進中舉后的瘋言“噫!好了!我中了!”為切入點設計問題,學生由此點深入體驗、發(fā)現、感悟文章的眾多知識點,而且興趣盎然,猶如踏上了一次愉快的旅程。
一、案例背景
一堂語文閱讀課教師能教給學生什么,這曾是許多語文教師的困惑,因為語文教學有其工具性、文學性、人文性的特點,這就決定了一堂課需要涵蓋眾多的知識點(即教學目的)。如從工具性角度說,要求教會學生識記字形字音,理解詞義;從文學性角度說,要教會學生理解文章脈絡結構,掌握文章主題,理解作者采用的寫作手法;從人文性角度說,通過文章的學習,使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情感的熏陶。
二、提出問題
《范進中舉》是經典的名家名篇,吳敬梓先生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辛辣的諷刺手法,對比的妙用,文章的主題,耐人尋味的語言等都是值得學生品析掌握的知識點。于是想尋找一個切入點,把這些知識點融匯于其中。在反復思考實踐中,發(fā)現以范進中舉發(fā)瘋時反復說的“噫!好了!我中了!”這句話來設計問題切入,可達到以上的效果。接下來,筆者以《范進中舉》的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為例,詳細地剖析“以點帶面,激活全篇”的設想。
三、案例描述
教學目標:
1.品味詞句,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文章寫作手法,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難點:范進發(fā)瘋的原因及文章主題的理解。
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
2.品析范進喜極而瘋的瘋態(tài)。
讓學生齊讀范進喜極而瘋的文段之后,引導學生抓住動詞分析瘋的過程,瘋的丑態(tài)。這是正面描寫,還可引導學生分析其側面描寫瘋態(tài)的句子,接著可讓學生思考是什么導致他瘋了,是中舉,從瘋言中可看出?!班?!好了!我中了!”重點揣摩“好”“中了”的含義。這里進行朗讀指導,讀出兩句瘋言的變化。
(這里的“好”“中了”的含義就是“以點帶面”的“點”,它為主題的理解作鋪墊。)
3.分析胡屠戶等人的言行,從而深層次了解范進喜極而瘋的原因。
由問題“‘中了是不是真的‘好了呢?從哪里可看出?”導出胡屠戶等人言行的分析。
重點分析胡屠戶這個人物。通過找他對范進的稱謂、行為、禮物前后變化的詞句來深刻感知此形象。在這我借鑒了對聯形式來總結胡屠戶的變化,比如他前后送的禮物可概括為“一副大腸一壺酒,數斤豬肉數千錢”。采用對聯形式,不但讓學生形象生動地記住了文章內容,同時也鍛煉了他們概括運用語言的能力。而張鄉(xiāng)紳、眾鄉(xiāng)鄰的變化讓學生從書中感知。
接下來提問“從這些變化中,我們可看出什么?”(范進中舉后生活地位真的變好了。人們的自私勢利。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是什么導致這樣的變化呢?范進中舉,也可說是封建科舉制度。由此引出對文章主題的了解。
在分析人物前后態(tài)度變化時就是讓學生去品析耐人尋味的語言,抓住對比點,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同時又體會到辛辣的諷刺。這些組成了學生對文本“面”的認識,它是由前面的“點”自然帶出的。
4.理解文章的主題。
由范進中舉發(fā)瘋及中舉后周圍人對他態(tài)度的變化可看出封建科舉制度不僅毒害了下層讀書人,而且毒害了整個社會,它扭曲了人性。
5.總結并布置作業(yè)。
四、教后反思
在這里要補充一點,這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之前需給學生一堂課的時間掃清文字障礙來閱讀文章。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否則我們倡導的“讓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就是自欺欺人的說法。
在設計這一課時,筆者直接進入小說的高潮部分“中舉而瘋”的分析,接著抓住“噫!好了!我中了!”中的“好”“中了”的含義這個點向全篇輻射開來,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眾人前后變化的語句。找的過程是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對比、諷刺的手法,耐人尋味的詞句及一群趨炎附勢的人物形象,這就是讓學生獨立、自主的探求文本的過程,最后由范進“中了”變“好了”水到渠成地引出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到此文章被激活了。因為這堂課已變成學生的一次鮮活生動的文本閱讀之旅。當然,在選擇切入點時,筆者也是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了充分的考慮。問題情境的設計遵循了不宜太難也不宜太易,而是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的原則,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實際教學時,當拋出切入點問題之后,學生便很快進入了文本情境,在教師的引領下展開了一次生動有趣的閱讀之旅。他們時而與范進同“瘋”,時而瀏覽著眾人百相圖,時而飽嘗世態(tài)炎涼,時而痛斥著封建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扭曲……直到下課鈴聲響起,學生們依然意猶未盡。我想,我的目的達到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板橋中學(2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