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
自古以來,紅豆一直被人們當作相思寄托之物?!凹t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币皇啄捴巳丝诘摹断嗨肌罚顮钊鐪I、色如血的紅豆,成為了銘刻相思之情的最佳信物。且將紅豆寄相思,思的是熾熱如火的愛戀,思的是相濡以沫的歲月,思的是至死不渝的情懷。那么紅豆為什么被人們稱為相思豆呢?其中有什么說法呢?
此紅豆非彼紅豆
說起紅豆來,第一反應大概是可以熬粥做豆沙的紅小豆。但如果你拿一把紅小豆當作信物送人,恐怕就要鬧笑話了。
紅小豆的學名是赤小豆,又稱赤豆,是豆科菜豆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莖較為細長,最高可達180厘米,豆莢也是又細又長,里面一般有6到10顆種子。紅小豆的種子是長圓形的,顏色暗紅,沒有鮮艷的光澤,而且能看到很明顯的種臍凹陷。
在南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等諸多的傳說故事中,用來定情的紅豆是紅豆樹的種子。紅豆樹是豆科紅豆屬的高大喬木,由于植物學的性態(tài)特征不同,而存在不同分類。
分布于陜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貴州等地的紅豆樹,又名何氏紅豆、江陰紅豆或者鄂西紅豆,豆莢較為扁平,接近圓形,里面有1到2顆種子。這種紅豆樹的種子是圓形或者橢圓形的,顏色鮮紅,富有光澤。
另外一種紅豆樹則是分布于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和海南等地的海紅豆,這種紅豆樹的豆莢偏長,里面也有1到2顆種子。這種紅豆樹的種子呈橢圓形,微扁,色澤鮮紅而且質(zhì)地堅硬?,F(xiàn)在市面上的紅豆首飾,大都是用海紅豆做成的。
除了紅豆樹以外,藤本植物相思子的種子,也經(jīng)常被古人用來當作相思紅豆。只是相思子的顏色不是全紅,而是半紅半黑。因此,以植物學而論,相思子和紅豆樹并不相同,但在“此物最相思”的充滿浪漫情懷的古人心目中,紅豆就是相思子,相思子也是紅豆,都寄托著滿滿的相思之情。
拿食用的紅小豆來當信物完全是張冠李戴,可如果誤把相思紅豆當成食物,也萬萬使不得。常用來作飾物或信物的海紅豆和相思子都具有毒性,尤其是相思子,劇毒無比,只要一顆便可致命??雌饋恚胱鰝€懂行的食客,多情的詩人,認清紅豆確實很有必要!
迢迢何處寄相思
說起紅豆和相思的緣分,則要從“相思樹”說起。東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劉熙曾說過:“相思,大樹也……其實赤如珊瑚,歷年不變?!边@段被唐代《文選集注》轉(zhuǎn)引的文字,是現(xiàn)存最早記載紅豆樹的資料。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述過《古今詩話》里的一則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位戍邊將士的妻子,不知丈夫戰(zhàn)死的噩耗,每天留在南方的家中翹首盼望夫君歸來。日盼夜盼,丈夫卻總也不歸。絕望的妻子日漸憔悴,最終哭死在一棵紅豆樹下。沾染了相思淚的紅豆樹,結(jié)出了鮮紅的紅豆,如同妻子的血淚泣訴。因此,紅豆樹才成為了“相思樹”。
不過,紅豆也不是唯一的“相思樹”。南朝任昉筆下的相思木,和紅豆樹相似又不同:戰(zhàn)國時期秦魏交戰(zhàn),為了抵抗強敵的進攻,一個魏國男子應召出征,一去不歸。他的妻子在家中思念成疾,郁郁而終。下葬之后,她的墳頭長出了一棵樹,枝葉都朝著丈夫戰(zhàn)場的方向生長。這棵象征著妻子執(zhí)著思念的相思木,雖然沒有結(jié)下相思果,卻也包含了相思之意。
晚唐詩人陳陶在《隴兩衍》中寫道:“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河邊無定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連年征戰(zhàn)造成多少恩愛夫妻生離死別。無論是紅豆樹還是相思木,打動人心的都是那一份至死不渝的深情。
有學者考證,到了唐代,相思樹就已經(jīng)專指紅豆樹了。而紅豆之所以能夠成為千百年間人們對愛情的信證,王維那首膾炙人口的《相思》功不可沒。紅豆入詩,始于王維。南北朝以來,戀愛男女的相思早已是詩詞中最常見的題材。王維歌詠紅豆的詩句打動人心,再加上各種凄美的傳說故事的渲染,以紅豆為信物,傾訴相思、印證愛情,便成了盛唐以來人們的普遍默契。
再加上紅豆的鮮紅經(jīng)久不褪,內(nèi)里也是堅強無比,難以毀壞。這也是紅豆被作為信物的真諦:愛情的光澤,永不褪色;愛情的真摯,亙古不移。
綠窗樹下憶前歡
唐代宗年間,擅長樂律的內(nèi)史韋青收留了年輕貌美的歌姬張紅紅。張紅紅過人的音樂天賦令韋青格外欣賞,他教導張紅紅用紅豆來記譜。一粒粒紅豆擺放在桌面上,幻化成抑揚頓挫的音樂節(jié)拍。兩個人之間的感情,也因為紅豆和音樂而日益升溫。誰料好景不長,張紅紅被皇帝召入宮中,封為才人。痛失愛人的韋青不久就郁郁而終了。而張紅紅得知噩耗,手撫著從韋青府中帶出來的粒粒紅豆,想起當年夫唱婦隨的美好時光,淚如雨傾,也在不久之后病逝了。誰都沒有想到,這位才華橫溢的“記曲娘子”對韋青的感情,竟會如紅豆般熱烈而堅貞!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曹雪芹在《紅樓夢》里用一曲《紅豆曲》,寫盡了賈寶玉與林黛玉感人至深的木石前盟。怡紅院里的海棠,瀟湘館里的斑竹,見證了他們?yōu)楸舜肆飨碌亩嗌傧嗨紲I。
正如《紅樓夢》中所說,金陵自古便是”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一段動人的紅豆情緣,就曾在此上演。南朝時定都于金陵的蕭梁政權(quán),皇室成員大都文學造詣頗深。編纂了《文選》的昭明太子蕭統(tǒng),就是一位才華橫溢又纖弱敏感的文學青年。
江蘇江陰顧山上的香山禪寺,是蕭統(tǒng)遠離宮廷斗爭,用以安心編纂《文選》的地方。那年陽春三月,淡煙疏雨,柳絲風長,春意盎然。良履美景總伴隨著浪漫的愛情故事。一日蕭統(tǒng)外出散心,在山路上,邂逅了一位端莊秀麗的女尼——慧如。
初初見面,齊齊心動。蕭統(tǒng)深諳佛理,慧如才思敏捷,兩人交談之下,更覺一見如故。所謂愛情,不過是在合適的時間,遇上了對的人?;廴缗c蕭統(tǒng)在交往中,漸生情愫。他們共聽禪寺晚鐘,互贈相思紅豆,度過了許多難以忘懷的美好時光。
僧俗之間,本就如隔深淵,更何況蕭統(tǒng)還貴為太子,他和慧如的愛情,注定是悲劇。一年后,蕭統(tǒng)回京復命,一對戀人,依依惜別。指天誓地的承諾,敵不過命運的安排。當蕭統(tǒng)重返顧山尋訪慧如時,等待他的是她相思成疾的死訊。
熱戀時手手傳遞的紅豆仍在,但佳人卻已香消玉殞。悲痛欲絕的蕭統(tǒng),含淚在慧如居住過的地方親手種下相思的紅豆,題名紅豆庵。
古老的傳說自有它打動人心的力量。于是,后來的人們在禪寺中的紅豆樹上系上絲帶,許下心愿:采來紅豆贈與愛人,當作信物。也許他們相信,這紅豆樹已經(jīng)是蕭統(tǒng)與慧如的化身,一定會祝福和保佑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