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娟
摘要:課堂高效性如何實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怎樣發(fā)揮,如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等一系列問題,其實都可以集中在一個問題上:課堂的主問題設計。一堂課有了一個主問題,就有了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有了快速親近文本的捷徑,有了課堂的主到方向,本文將以自己教學中的實例來具體闡釋課堂主問題存在的必要性及具體的操作和作用,以求達到課堂高效的目標。
關鍵詞:高效課堂;主問題;課堂實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31-0029-02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教學改革沿著素質教育的方向扎實地推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被認為是課程改革成敗存亡的命脈,高效課堂理應成為我們一線教師應該追尋的目標。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要“戰(zhàn)場”,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陣地,如何讓短短的四十分鐘高效優(yōu)質,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主問題”的巧妙設置。
問題是開啟思維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fā)和激起求知欲;沒有問題,學生就不會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而本文所說的“主問題”是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的一種需要老師結合生成而預設的解開文本重要鑰匙或是啟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興趣從而帶動課堂,引導理解的主要問題。下面將主要從問題的必要,問題的示例,問題的產(chǎn)生三方面來略作探討。
1.“主問題”的必要性
所有的教學設計活動必須先以考查學情為主,學情即是學生學習的情況,“可以總結為‘對學習效果有影響的學生信息,這是學情研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1]?,F(xiàn)在的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往往缺少與實際要求相當?shù)拈喿x量和閱讀能力。人教版高一教材就涉及到《紅樓夢》《家》《巴黎圣母院》《老人與?!愤@樣的名家大作,而閱讀過的學生少之又少。缺乏閱讀的基礎與體驗,這樣的現(xiàn)狀無疑給語文閱讀教學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在短短的四十分鐘之內要讓學生走進《林黛玉進賈府》《老人與?!坊蚴恰蹲8!范硷@得倉促而淺薄。
學生面對這樣動輒七八頁的文本,很容易產(chǎn)生厭倦畏難情緒,只能“望洋興嘆”。而一旦學生沒有閱讀的興趣,課堂的開展就會吃力或是無效。最常見的教法或許就是教師按照自己的設定,一板一眼地實現(xiàn)或是完成教學目標。而這樣的教,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也不能真正體會文學作品深刻的意蘊之美;而教師也會覺得教得痛苦,課堂開展的蒼白無味。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曾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薄皬恼n堂教學的角度看,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基本途徑,是將語文學習文本——課文所隱含的語文核心價值凸顯出來,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達成的教學目標?!盵2]因此,要凸顯課堂的高效,激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主動加入課堂,貼近文本,參與教學活動,觸動他們思考的“主問題”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設計出了一個“主問題”,就能夠迅速地整理出一篇文章的主要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闭缛~圣陶先生所強調的那樣:“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莫清楚,就是最好的老師。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盵3]設計出了一個“主問題”,就能快速厘清行文思路,此類又特別以篇幅較長的小說、散文為典型;直擊文本的主旨或形象,幫助學生迅速把握文本;激發(fā)學生思維,引領學生圍繞文本進行自我的思考。
2.主問題設計實例
譬如先以高一必修三中的《林黛玉進賈府》為例。
課文節(jié)選的部分為原著的第三回,它在整個《紅樓夢》中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這是介紹小說的典型環(huán)境,也是后來書主男女主角共同生活的場所——賈府的第一次描寫,也是對賈府所有重要人員第一次集體出場的描繪,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寶黛初相會”時候。它是如此的豐富,如此的復雜,如此的重要,并且作者以高超的筆觸描寫的如此精彩絕倫,可是對于初次接觸《紅樓夢》的高一學生來說,不少人覺得讀之無味,人物眾多,關系復雜,千頭萬緒,不知何意,更不用說讓他們自己去體味鑒賞了。
怎樣快速切入文本,怎樣刪繁就簡,怎樣四兩撥千斤,怎樣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面對這樣的長篇古白話文本,我也陷入了苦苦的思考。最終,經(jīng)過反復的思索與探討,我把重點集中在一個字上:“看。”這個“看”的核心一出,問題隨之出現(xiàn):“誰在看?看見什么?又在看誰?看見怎樣的人?”此文最重要的線索及安排就是圍繞它展開的。學生能夠立即明白“黛玉看,看黛玉?!比缓笤僭谶@兩個主問題之下學生能夠透過繁多的文字拉出線索,明晰重點。然后再在學生的共同探討下得出以下結論。
“黛玉看”即是一看環(huán)境外在,以細節(jié)描寫突出其非凡氣派;二看賈府眾人,其中實寫也是略寫看賈母三春及舅母嫂子,虛寫看兩位舅舅,詳寫看王熙鳳和看寶玉;三看賈府行事,仆人丫頭皆“用度不凡”,果然非比尋常人家。
“看黛玉”又根據(jù)行文分為一是眾人看黛玉,突出林黛玉的舉止不俗,體弱不堪;二是熙鳳看黛玉,重在贊其標致美貌;三是寶玉看,此也為重點,重在寫黛玉的神韻氣質。
通過“誰在看?又在看誰?”這一個主問題,能夠較為清晰明了地梳理出行文的結構,同時明了作者“密不透風,疏可走馬”,有詳有略有虛有實,多角度多層次的展現(xiàn)人物的高超寫作技巧,同時讓學生明了其間復雜的人物關系譜系。一個“看”,四兩撥千斤,巧妙地避開了繁復,清晰明了地解決了本文最主要的線索和展現(xiàn)的內容。
再比如上柳永的《望海潮》?!锻3薄纷鳛橐皇装葜]詩,不可避免地有夸贊和歌功頌德之嫌,然而柳永以自身高超的才氣褪去了一般拜謁詩的浮夸??墒菍W生對這類詩歌興趣不高,正要激起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并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把握本詩的主旨呢?筆者在反復思考之后,確定了一個快速開啟理解文本的主問題:羅大經(jīng)在《鶴林玉露》中記載“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于本詞中某一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同學們,請你們在閱讀本詞的基礎之上,找找你覺得哪一句詩能夠讓金主完顏亮下定決心,渡江南下?
此問題一拋出,恰如投石平湖,一語激起千層浪,學生瞬間興致盎然,紛紛開始分析,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有人說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币驗檫@句以江南特有的意象垂柳,煙雨,小橋,簾幕刻畫了極具意蘊的江南美景;且橋為畫橋,簾幕為翠幕,不僅極美,而且富足;何況人口眾多,在古時人即使最重要的資源,所以這樣的江南一定能打動金主完顏亮。
有人說一定是“市列珠璣,互盈羅綺,競豪奢”,一個“列”字,一個“盈”字,一個“競”字,極鮮明地表現(xiàn)了杭州家家戶戶的富裕之態(tài);這樣隨處可見的珠寶羅綺,對完顏亮的誘惑最大,一旦得到了杭州,就得到了無數(shù)的財富,可以極大地增強國力。
有人說一定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連娃”,這樣一幅悠閑自得的畫面,特別是那些自在釣魚的老翁完全不用擔心養(yǎng)老的問題,足見杭州的富裕;而且“娃”是美女的意思,江南自古出美人,這里的富足與無數(shù)的美人對金主完顏亮的吸引最大,他為了財富和美人而打馬下江南。
有人說一定是“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這樣一幅官民同樂其樂融融的景象對任何一個身處權力之中的人來說都是一種誘惑,完顏亮也一定是想要擁有這樣的民眾,所以投鞭南下。
當然也有人說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因為這一句穿越了時空,選取了江南最典型的荷花和桂花,營造了一幅無論春夏都四處飄香的美景,這樣有水有花的江南美景對于身處塞外大漠的人而言是最致命的誘惑。但是當時這個答案并沒有能得到更多人的同意,筆者在等學生們爭論的差不多了,都不能說服別人的時候,拋出了正確答案,就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時間又是議論紛紛,筆者此時繼續(xù)拋出延展的問題,你們覺得為什么是這句能打動完顏亮,它到底美在哪里?
這樣一來,第一個問題幾乎讓學生自主賞析了全詞,第二個問題又集中分析了本詞意境最美的一句,從而引導學生領會了以意造境的最高境界。
3.問題的產(chǎn)生
“主問題”既然能夠如此迅速的幫我們切入文本,提綱挈領;又能迅速激起學生興趣,讓課堂變的活躍而高效,那么主問題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我覺得首先需要教師自己對文本有深刻的體味,必須有自己獨到的理解與思考,而不能簡單地依靠教參教輔資料?,F(xiàn)在有很多專家都提倡“白讀”,即拋棄所有解讀自己悟讀。只有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才能夠提出,想出有價值,有統(tǒng)領作用的問題。
其次,教師在預設問題之時,必須明確這個問題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即是說,要明確這個問題是起什么作用,是為了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呢,還是為了探討主題呢?是為了梳理脈絡呢,還是為了分析形象呢?只有在預設之時,明確自己提問的目的,才能夠指向鮮明,重點突出,也才能夠真正聯(lián)系文本,引導學生思考。
最后,教師在預設問題的時候,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相應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生感興趣的部分,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或是不能思考到的程度。一句話,教師的預設必須依照學情,如此,才能夠真正提出適合學生情況,也讓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問題。
潘新和教授說:“每一篇文字都應該彌漫著蒸騰的血氣和體溫,都是個性生命基因的復制和重組,都打著人生經(jīng)驗、情感和感悟的印記?!盵4]有了“主問題”的設定,方能讓學生真正貼近文本,感悟情感;方能“撥得云開見月明”,課堂的有效性會自然體現(xiàn),而由有效的課堂邁向優(yōu)質的課堂,優(yōu)質的“主問題”也一定是其中的關鍵,那也是所有語文人為之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謝晨,胡惠閔.學情分析中“學情”的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15(3).
[2]鄭桂華.聽鄭桂華老師講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500.
[4]潘新和.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