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學遠
當從大學來的老師許立新發(fā)動學校食堂包銷貧困戶養(yǎng)的土雞、引來外地老板開辦扶貧車間時,我們看到的已不是傳統(tǒng)先進典型精神至上的偉岸形象,而是操心日常生計、為經濟效益奔忙乃至焦慮的平凡人物。江西省贛州市委組織部攝制的系列電視專題片《贛南扶貧“第一書記”》,于2018年9月由中組部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這一套音像教材就是由12個這樣的新典型的事跡構成。他們從中央部委、省市縣機關派駐贛南貧困山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整日牽掛的就是村民的衣食住行,是開發(fā)產業(yè),是銷售變現。在訴求目標上,這些新典型報道對以思想、品德、精神為向度的傳統(tǒng)典型報道,形成了某種顛覆。但細究節(jié)目文本,這卻是典型報道價值領域的全新拓展,同時伴隨了話語方式的新探索,值得認真總結。
價值領域的新拓展
當前,大眾文化勃興和商品經濟大潮沖擊著傳統(tǒng)英雄主義,也使得一向以宣傳崇高精神、美好品德為宗旨的先進典型報道出現了“式微”,典型報道邊緣化成了某種“新聞界內外的共識”。有研究指出,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典型報道與大眾文化的世俗化取向之間存在的極大反差,后者關注現下自我,直面現存生活境遇,從而導致對典型人物身上蘊含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的道德認同與審美認同下降。
顯然,這是一個社會轉型、價值觀重塑的新時代。典型報道要重整旗鼓,同樣需要轉型和重塑,開拓出適應時代發(fā)展和民眾關切的新的價值領域?!囤M南扶貧“第一書記”》就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節(jié)目全部關注現下民眾的生活境遇,關注物質利益,倡導致富觀念,并提供著致富的具體路徑。這是以往典型報道中不多見的。整個系列報道因而如同一部脫貧致富寶典,也開拓出一個全新價值領域——脫貧致富的可操作樣本。
無論發(fā)展什么產業(yè),都必定要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但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擔心土地流轉出去搞產業(yè),自己沒有飯吃,或者祖墳風水被破壞;而發(fā)展產業(yè)意味著面向市場參與商品交易和商業(yè)競爭,同樣有風險。12集節(jié)目,幾乎每集都反映了這個兩難的問題,12個“第一書記”典型無一不是夾在中間咬牙摸索。對于農民的擔心,《“歡迎”來到大勝村》里的“第一書記”劉歡迎和《光輝照我心》里的贛州市政法委干部劉光輝是上門勸說、以情動人;《筑夢窩坑》里的劉江鋒除了勸說,還領著村里的黨員和村民代表去外地參觀學習,用外地的成功經驗說服村民;《大湖情深》里的曾建華則在田間地頭與農民拉家常算經濟賬,給他們提精氣神,甚至許諾如果種竹蓀菇收入不達標他就自掏腰包補上;《淬煉》里的劉永盛干脆利用荒蕪的水浸田發(fā)展白蓮產業(yè),既避免了流轉土地的阻力,又可以做出樣板來給村民看。對于產品銷售問題,“第一書記”們更是各顯神通,體現了協(xié)調管理的能力和扶貧致富的不易?!丁跋矔洝眮砹讼彩露唷防锏脑S立新聯系自己的工作單位江西理工大學的食堂包銷貧困戶的土雞;《敢問路在何方》里的夏文翔作為江西省保監(jiān)局的干部協(xié)調保險公司包銷貧困戶養(yǎng)的山羊,并對所有山羊提供保險;《我的甜蜜事業(yè)》里的自然資源部干部李兆宜爭取到一家龍頭企業(yè)按保護價收購貧困戶種植的甜葉菊;《筑夢窩坑》里的贛州市委組織部干部劉江峰則動員在外地當老板的能人回村創(chuàng)業(yè),開辦電商、微商、E郵等銷售平臺……這些案例有方案有步驟有成效,是真正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不僅如此,它們還通過典型人物的摸爬滾打,凝聚了許多獨特的思考和探索,充滿了智慧與謀略。
這些攻堅克難的獨到經驗,通過節(jié)目做了很好的耙梳,形成了一部部可操作的致富經。其追逐經濟利益的價值取向看似形而下,不太貼合傳統(tǒng)主流報道的精神與道德標準,實際上卻不但與新時代大眾心理拉近,而且直接符合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與財富論。注重物質生活和生產,把調整這種生產方式以適應生產力發(fā)展、促進社會財富增長作為核心主題,切合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這個層面看,《贛南扶貧“第一書記”》恰是踐行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鮮活樣本。
與此同時,這個系列片還拓展了另一片價值領域,即典型人物的自我成長,這在以往的同類報道中同樣不多見。在這里,典型人物不僅改變山村的貧困面貌,而且改變著自己?!段业奶鹈凼聵I(yè)》里,八零后“第一書記”李兆宜歷經為村民挖井取水、發(fā)展扶貧產業(yè)等挫折和困難,坦言“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為人民服務”,獲得了“讓我受益終生的寶貴財富”;《“歡迎”來到大勝村》里的劉歡迎面對三年扶貧的各種經驗教訓、酸甜苦辣,認為“這也是我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淬煉》里的劉永盛更是在開篇就提到自己開展扶貧工作,“更多的是在接受教育”“群眾是我們的老師,很多事情要向群眾學習”。兩年扶貧,他“身上的書生氣少了,泥土味多了,思想更成熟了”。這樣的價值拓展,同樣是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鮮活詮釋。
《贛南扶貧“第一書記”》里的“第一書記”們正是通過扶貧實踐,通過“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自己,這使得報道閃爍著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光芒,從而開拓出一個富于個性色彩的價值空間。而這種關注個體成長的角度,同時也呼應了當代大眾關注現下自我、突出個體訴求的審美需要。
話語方式的新探索
與新價值相適應的是新的話語方式,或者說依托于富有新意的話語表達。這里所說的話語,包括情感色彩、故事懸念、篇章結構、畫面場景等手法或符號。
首先,在展現典型人物個人情感世界上,這部系列片沒有像傳統(tǒng)典型報道那樣,一味強調公而忘私舍小家顧大家之類,而是平實地記錄典型人物與外地家人的溝通交流,賦予典型人物血肉情感。《情暖大西壩》里,來自中國日報社的干部馮宗偉白天忙扶貧,晚上通過視頻給遠在北京的女兒輔導英語,公私兩不誤,體現了典型人物的責任擔當;《我的甜蜜事業(yè)》里的李兆宜和妻子、孩子視頻通話,年幼的孩子笑容甜美可愛,場面溫馨感人;《你是我的愛》濃墨重彩地表現章貢區(qū)政府辦女干部賴俐中和已過世婆婆的深厚感情,塑造出一個扶貧女書記重情重義、細心體貼的形象,使得她把貧困戶當家人呵護的行為具有了性格必然性,節(jié)目因此情味綿長。
其次,這個系列專題以事帶人,注重故事性。這種手法在典型報道中并不少見,但相比之下,這個專題中的多個節(jié)目卻更強調故事的完整連貫,呈現出線狀起伏,而不是點狀案例?!段业奶鹈凼聵I(yè)》的大半篇幅實際上就是李兆宜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技術人員在贛縣區(qū)夏潭村勘探水源、鉆井求水的故事,其間李兆宜飽經興奮、焦慮、喜悅等心理變化,村民也經歷了從質疑到感激的過程;《“歡迎”來到大勝村》用了相當篇幅講述劉歡迎勸說村里低保戶鐘蔚溪夫婦搬進新房的故事,先是在土坯房勸,后在搬遷車上勸,而后在新房門前貼對聯,呼應開篇請人寫對聯的情節(jié)——原來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這個最后的貧困戶喬遷新居。《光輝照我心》以小學生作文的口吻,將扶貧典型的故事娓娓道來,其中劉光輝三番五次來找守寡母親被擋在門外的情節(jié)營造出較強的懸念和沖突,劍走偏鋒的表述流露出一種不尋常的意味,等謎底揭開卻又生動合理。
再次,這個報道注意吸取文藝作品的手法,前后呼應,氣韻連貫,篇章結構富于新意。《“喜書記”來了喜事多》首尾以興國當地的山歌調子相呼應,歌詞經過改編,唱出村民對“喜書記”徐立新扶貧工作的肯定和對當年蘇區(qū)干部好作風的向往,升華主題的同時營造出“喜”的氛圍;《淬煉》的首尾都強調了劉永盛的自我成長,篇首偏于目的和訴求,篇尾感言注重結果和收獲,既相互呼應又層層遞進,全片完整貫通、渾然一體;《光輝照我心》以貧困家庭男孩賴俊全的童稚眼光看世界,不斷產生懸念和沖突,情節(jié)起伏富于張力,篇首賴俊全在課堂上念自己寫的“陌生叔叔”的作文埋下伏筆,片尾又回到課堂念這篇作文,點出這個“叔叔”劉光輝“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前后呼應顯示出布局上的精心謀劃。
最后,這個報道畫面講究,既有鮮活動態(tài)的現場感,又有畫龍點睛的航拍,增強了表現力。這一點,也體現了創(chuàng)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話語上的新追求。一般典型人物報道多是靜態(tài)和回顧式的,難得抓取到動態(tài)現場,尤其是事件現場。但《贛南扶貧“第一書記”》卻可以看出是和人物事件同步拍攝的節(jié)目,貼身跟拍隨時抓取的鮮活鏡頭不少?!陡覇柭吩诤畏健返拈_篇就是一個叫阿林古的村民汽車爆胎,被困在定南縣豐背村的山路上,扶貧書記夏文翔正巧遇到,現場幫助對方充胎壓,由此引出該村交通不便亟待修路的重要議題;《我的甜蜜事業(yè)》展示了李兆宜爭取地質調查隊來夏潭村勘探水源、艱苦打井的過程,還有打出井水、試喝自來水的歡樂場面,彰顯了電視畫面的鮮活性和感染力;《大湖情深》開場是寧都縣大湖村竹蓀扶貧產業(yè)分紅發(fā)放儀式,三十八戶貧困戶領取“第一桶金”,笑逐顏開,場面喜慶,這些是無論如何也擺拍不出來的。
幾乎每集都出現的航拍畫面則進一步增強了節(jié)目的內在張力,提升了節(jié)目品質。這些畫面大都山水相映、壯美崎嶇,既充滿詩情畫意,又直觀呈現了貧困村深居大山交通不便的貧困原因,畫面之美和意味之深構成了戲劇沖突。《淬煉》中,崇義縣果木村波光瀲滟的遼闊山湖令人神往,可是由于那里是章江水源地,禁止砍樹和捕魚,村民們“守著綠水青山過苦日子”,畫面與解說產生緊張的矛盾,凸顯扶貧任務的艱苦和典型人物肩頭擔子的沉重;而當出現白蓮基地的航拍鏡頭時,我們看到的是“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美麗景象,粉紅蓮花點綴其間,人在荷花中指點暢想,富于縱深感和藝術性的畫面昭示了產業(yè)興盛的美好前景?!洞蠛樯睢菲?,航拍的山村秋景層林盡染、絢爛多彩,村舍整潔錯落地分布在山水農田之間,山林中云霧快速變幻,畫面秀美而壯闊,與富含寓意的解說“巍巍群山正在一天天的日出日落中見證這座偏遠山村的滄桑巨變”和諧呼應,對全片主題起到了點睛作用。
《贛南扶貧“第一書記”》是新時代典型報道求新求變的一次很有價值的探索。應該說,從近幾年贛州市1192位下派扶貧“第一書記”中挑選出來的這12個典型,無不具有十分優(yōu)秀的品格和過人的智慧膽識,按照傳統(tǒng)典型報道的路數拍攝也無不可。但是,挖掘其脫貧致富的謀略與步驟,展現典型人物的自我成長,使這個節(jié)目具備了新的傳播和學習價值,真正發(fā)揮出了新時期典型報道五大社會功能中“榜樣示范”“推進具體工作進程”這兩項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樣的典型報道恰恰回歸了樹立典型的本意,是新時代求真務實的具體表現。而話語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則改進了報道手段,賦予典型人物豐滿的血肉、鮮活的個性和平實的形象,讓整個節(jié)目既具有可看性,又散發(fā)出貼近時代和受眾的煙火氣息,這無疑也是求真務實的探索。通過這個系列節(jié)目,我們可以看出,典型報道應當與時俱進,努力開拓新的價值領域和話語方式,增強感染力。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個社會轉型、觀念更新的時代,守住輿論高地,為弘揚時代精神、提升社會成員對主流價值的認同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江西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