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春雷 時小明 金翊思
(大慶市人民醫(yī)院康復科 , 黑龍江 大慶 163000 )
外傷性截癱是在患者的脊柱受到外力因素的影響,致使其脊髓損傷之下的肢體癱瘓。大多數(shù)患者是由于直接性或是間接性暴力引起,受損的部位主要是脊柱的生理活動曲線或是脊柱活動較為頻繁的節(jié)段,其損傷的程度通常與所承受的暴力大小有直接關系。外傷性截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1]。因此,本文分析針刺治療外傷性截癱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對照組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最小患者18歲,最大患者57歲,平均年齡(41.6±2.4)歲;觀察組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最小患者20歲,最大患者58歲,平均年齡(42.1±3.1)歲。40例患者分別為腰椎損傷、胸椎損傷,分別為完全截癱和不完全截癱。
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治療措施:本組20例患者按照外傷性截癱的常規(guī)方法進行治療,刺激患者的受損神經(jīng),幫助患者恢復運動功能,降低截癱對其生活的影響。觀察組患者采取針刺治療措施:20例患者均接受針刺治療,具體措施為:(1)選擇針刺的常用穴位。以患者的背俞穴為針刺的主要穴位,配合其督脈穴。首先,刺激患者有感覺的部位,即脊髓中段處的上下穴位,穴位的具體位置則需要根據(jù)患者的病情來確定,主要目的是增強患者背部的肌力。其次,針刺患者的腿部穴位,提高其肢體屈展功能?;颊叩难巢垦ㄎ恢饕x擇腰俞、腰陽關、脊中、肝俞、膈俞、,命門、胃俞、脾俞、腎俞、三焦俞、上髎、下髎、中髎、次髎以及志室[2]。前下肢選擇的穴位則主要為伏兔、上巨虛、陽陵泉、下巨虛以及三陰交等。后下肢針刺的主要穴位為風市、環(huán)跳、承扶穴、委中穴、承山穴、昆侖穴、懸鐘穴等。以上穴位每次針刺治療時選擇其中的1-3個,具體可以按照患者的外傷性截癱的具體情況,集中解決其1個病癥。(2)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選擇穴位。這就需要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情來進行治療。患者如果是提腿困難,則應對其大腿的前部穴位進行刺激,主要有梁丘穴、伏兔穴、髀關穴等;如果是足腕下垂則針刺的穴位主要為上巨虛、足三里以及下巨虛等;如果患者的腹股溝疼痛,則針刺的主要穴位為照海穴、陽陵泉以及太沖等;如果患者是在受涼之后遺尿,則以針刺激其腹部穴位。(3)采用的針刺手法。外傷性截癱患者針刺治療選擇的針大多數(shù)為26號,重刺久留,并且反復進行提插,捻轉的幅度要大。針刺時首先是直刺下針,而后再進行提插斜刺(一般是指背俞穴斜刺向脊椎方向),得氣之后陽性出針,即患者有脹麻等感覺之后出針,從而使患者能夠長時間保持針刺感[3]。每天患者需要接受1次針刺治療。
3 臨床觀察指標:觀察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即患者的肌力基本康復,肢體運動功能康復效果良好,可以使用拐杖進行獨立行走;有效,即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排便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部分生活可以自理;無效,即患者治療后其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5 結果: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外傷性截癱大多數(shù)是由于脊柱受到外力暴力作用導致,脊柱的受損程度與暴力的大小有直接關系。根據(jù)外傷性截癱患者的病理變化以及脊髓的受傷程度,可以分為脊髓受壓、脊髓休克以及脊髓本身破壞3種。該疾病的診斷一般是通過X線、臨床表現(xiàn)、詢問病史等確定,但是其治療比較復雜。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雖然可以對患者有一定的康復作用,但是其治療效果還不夠理想。而外傷性截癱在中醫(yī)學上屬于痿證的范圍,可以通過中醫(yī)療法進行治療,其中針刺治療的效果較好。主要是通過針刺刺激患者的肢體穴位,激活肢體穴位的反應,促使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以及神經(jīng)功能逐漸康復,即便病情嚴重的患者無法康復,也可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4]。因此,臨床上可以利用針刺治療外傷性截癱。
分析本次臨床治療效果可知: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0%??梢?,針刺治療外傷性截癱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外傷性截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患者的情緒,對患者的家庭也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并且家庭和社會都需要承受一定的壓力,而針刺治療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排便的自控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這在臨床上具有積極意義。因此,臨床上應積極采用針刺療法對外傷性截癱患者實施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