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輝
他們被人稱作中產階層,過著讓人羨慕的生活,卻時刻在為自己的房貸車貸擔憂;
他們仿佛擁有一切,有車有房,收入不菲,但是大部分人都在說錢不夠用;
中國中產階層表面風光的背后,潛藏著巨大的支出:子女的教育,養(yǎng)老的準備,個人職業(yè)生涯的培訓,以及可能換房換車的大宗開支,等等。
這可能就是中國中產階層的現狀。
而實際上,中國的中產階層也很不穩(wěn)定,中產返貧的情況也很普遍。2015年的股災,據說就消滅了數百萬中產家庭。最夸張的是,前兩年甚至有人說“90%的中產都將陷入返貧危機”,雖然聳人聽聞,但也讓人警醒。
關于“中產”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最早對中產階級做出學術界定并分類是在1951年,但是不同的學者對中產階級的界定有不同的標準,美國大約有25%-66%的人口可以劃分為中產階級。他們的年收入有多高呢?以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劃分:單身家庭年收入2.4萬美元到7.2萬美元;兩口之家年收入3.4萬美元至10.2萬美元;三口之家4.2萬美元至12.4萬美元;四口之家4.8萬美元至14.4萬美元;五口之家5.3萬美元至16.1萬美元。就比例而言,美國大概一半家庭都屬于中產階層。
從收入上說,國內很多中產家庭似乎并不遜色于美國,盡管兩國的人均收入還存在巨大差距。為什么中國的中產如此焦慮?
我們也像美國中產家庭一樣,起碼有一棟房子,一到兩部車,為什么不能像美國中產階級那么悠閑呢?
前年在網絡熱轉的一篇帖子《深圳兩套房,面臨失業(yè),中年財務危機引發(fā)家庭悲劇》道出了當今中產階層所處的困境。帖子的主人公,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二孩,為孩子教育,加大家庭負債杠桿,購置學區(qū)房。結果失去工作后,無力應對每月3萬元的房貸,只能賣房解決家庭經濟危機。
事實上,這并不是個例,是眾多中產階層的縮影。中國的中產家庭缺乏安全感:他們多數從農村來到城市,從一窮二白起家到擁有令人羨慕的生活。他們更加擔心失去現有的生活。也正因為焦慮,導致他們更加渴望財富,在投資上更加激進,因而也可能醞釀出更大的危機。現在大家炒房都賺到錢了,可是還記得1998年香港樓市崩盤后,一大批人瞬間破產、乃至妻離子散的現實嗎?在實體企業(yè)越來越不好做、銀行常規(guī)理財收益率下降的情況下,為什么那么多中產家庭陷入P2P跑路危機?陷入各種理財騙局?缺少防范之心和風險意識的背后,是他們對積累財富過于渴望,過于激進。
不求錦衣玉食,不求大富大貴,追求“小幸?!?,其實也更容易避開“返貧危機”。對于中產家庭來說,重要的不是投資賺多少錢,而是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別想著賺大錢,職場上進一些,買點保險,定投點基金……那么,你離“小幸?!币苍S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