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勇 葉春亞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教科書,是依據(jù)《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編寫的,經教育部2013年審查通過,集中反映了基礎教育教科書研究與實驗的成果。
2018年6月印發(fā)并投入使用的該教科書第2版,較第1版有了較多的改進。筆者對這兩版教科書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變化之處,思考變化原因,為施教策略的調整提供思考支點,以便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多元一體的理解
引導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fā)展格局,強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國家主權意識教育,是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歷史與社會教科書第2版在這方面更加注重了。
(一)更加滲透愛國主義
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第2版更加注重從歷史發(fā)展演進的角度,通過具體、豐富的史事,補充極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反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內容,使學生認識愛國主義的歷史淵源及現(xiàn)實意義,感悟、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和體現(xiàn)。
例如,在第2版第四單元第三課第四框“元朝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中,新增了陸秀夫、文天祥的抗元事跡。
南宋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人擁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員,繼續(xù)展開抗元斗爭。不久,元軍消滅了南宋殘部,統(tǒng)一全國。
(二)更加強調民族團結
我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處理民族關系的過程中強調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第1版第四單元第一課(第1版標題為《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第三框(第1版標題為“北方的民族融合”)的標題、正文、圖說等處,出現(xiàn)的“民族匯聚”“民族融合”,在第2版均改為“民族交融”。
作這樣的修改是由于“民族匯聚”“民族融合”包含著民族差異的消失的意思,而“民族交融”則包含著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意思。鑒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狀況,很多學者認為我國現(xiàn)階段不宜提“促進民族融合”。
修改后更符合我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在沖突與交往中相互學習、相互依存的歷史實際,更突出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三)更加關注國家主權
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我國的核心利益。第2版通過圖文補充,共同建構起了有關臺灣及釣魚島、南海諸島等作為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體系,強調了國家主權和領土神圣不可侵犯,國家統(tǒng)一是祖國強盛的重要保證。
1.關于臺灣。
在第2版第四單元第三課第四框“元朝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中,新增以下內容。
在東南地區(qū),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以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qū)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2.關于南海。
第2版在以下歷史地圖中新增或補充了南?;蚰虾VT島的信息。
三國鼎立形勢圖,北方人口南遷示意圖,隋朝形勢圖,遼、北宋、西夏形勢圖(1111年),金、南宋、西夏對峙圖(1142年)。(標題為第2版的表述)
3.關于部族界、今國界。
第2版新增了“政權部族界”“今國界”的圖例注記,以增進我國古代各主要朝代及政權與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界的直觀比較,方便學生感受我國領土主權問題的歷史淵源演變。主要涉及以下歷史地圖。
秦朝形勢圖,三國鼎立形勢圖,西晉內遷少數(shù)民族分布圖,隋朝形勢圖,唐朝形勢圖(741年),遼、北宋、西夏形勢圖(1111年),金、南宋、西夏對峙圖(1142年),元朝形勢圖(1330年)等。(標題為第2版的表述)
4.關于元朝基本特征。
第2版為更完整地呈現(xiàn)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基本特征,在第四單元第三課第四框“元朝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中,新增了有關元朝的基本特征的介紹。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tǒng)一王朝。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超越漢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qū),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tǒng)治范圍之內。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
這些均有利于學生更完整地從時空視角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fā)展格局,是歷史發(fā)展的結果,從而更好地認識中國的國情。
二、關于宗教問題的處理
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概述宗教的產生,但對宗教問題的講解不能過于隨意?;谶@樣的認識,第2版在宗教問題方面,堅持唯物史觀,處理更謹慎了,內容更簡約了,學科本身的歷史味更濃厚了。
(一)關于基督教的內容
第2版對第一單元第三課第二框“羅馬帝國的興衰”中,涉及基督教的教理、教義、教規(guī)、習俗等方面的內容作了處理,具體對第6段作了修改,刪除了閱讀卡“圣誕的由來”。第6段修改如下。
1世紀時,在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qū),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有的傳道者宣傳說,耶穌就是“救世主”?!熬仁乐鳌痹谙ED語中稱作“基督”,這種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后來被稱為“基督教”。4世紀時,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
(二)關于佛教的內容
第2版對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三框“古代印度”中,涉及佛教的教理、教義、教規(guī)、領袖人物及圖像、規(guī)誡等方面的內容作了處理,具體對閱讀卡“釋迦牟尼的故事(包括釋迦牟尼佛像)”、佛教傳播示意圖及圖說作了刪除,對最后1段作了修改,新增了“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的佛塔”圖,最后1段修改如下。
早期佛教反對種姓制度,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因而也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教義通俗易懂,信仰的民眾日益增多。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此外,第2版對第三單元第五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中,有關白馬寺傳說的圖文資料作了簡化,刪除了有關佛教教理、規(guī)誡的內容,既對佛教內容作了謹慎處理,又刪除了神秘主義論述,堅持了無神論。
(三)關于伊斯蘭教的內容
第2版對第二單元的導語及插圖作了處理,對第二單元第二課的標題、古蘭經圖及圖說、麥加大清真寺及圖說、涉及伊斯蘭教教義等方面的內容作了處理。修改后的相關內容更符合黨和國家對教育的總體要求。
此外,第二單元“自我測評”,在第2版刪除了第6題、第7題。
同時,第二單元“綜合探究二”,在第1版是“從宗教景觀看文化的多樣性”,在第2版替換成了“從馬鐙看中世紀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這也反映了《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的要求:描述歐亞古代歷史進程中出現(xiàn)的幾個區(qū)域文明,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知道古代不同文明各自發(fā)展、相互碰撞和交融的概況。
(四)日本天照大神
第1版第40頁有關日本天照大神的傳說,涉及有神論的論述,在第2版作了刪除。更何況,我國神話傳說也一直沒有納入歷史與社會教科書。
三、歷史插圖的修改
歷史插圖承載了滲透空間感知、歷史意識、綜合思維等素養(yǎng)培育的教學使命。歷史插圖可以活化歷史過程、突破教學難點、升華探究主題。通過讀圖、釋圖,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第2版使歷史插圖更規(guī)范、更準確了。
(一)內容的修正
1.古代希臘地理范圍圖。
第1、2版相應的正文描述和對應的歷史地圖如下。
第1版 希臘位于地中海東部的巴爾干半島,東臨愛琴海。希臘海岸線崎嶇,天然良港眾多,島嶼星羅棋布。
第2版 古代希臘地理范圍大致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qū)。這一帶海岸線崎嶇,天然良港眾多,島嶼星羅棋布。
綜合以下資料,筆者認為第2版有關古代希臘地理范圍的論述更貼近歷史真實。
《論希波戰(zhàn)爭后希臘城邦衰落的地緣政治因素》指出,古代希臘的地理范圍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部、黑海沿岸等地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越,處于歐亞兩洲交界的重要地帶,周邊國家東部有波斯帝國,西面和迦太基、羅馬相望,北臨馬其頓。
《論古希臘時期數(shù)學教育及其當代價值》指出,古希臘位于歐洲東南部、地中海東北部,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上群島及島嶼、土耳其西南沿海、意大利東部和西西里島東部沿岸地區(qū)。
2.秦統(tǒng)一貨幣圖。
第1、2版對應的歷史文物圖如下。
據(jù)分析,第1版中“趙、魏”的注記位置反了,在第2版中作了調換。第二版新增了“韓”的貨幣圖,并以圓心箭頭匯聚形式排版,更加形象直觀地體現(xiàn)了“廢除東方六國各自的貨幣,在全國統(tǒng)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錢”。
3.五銖錢圖。
第1、2版對應的歷史文物圖如下。
據(jù)分析,教科書配置五銖錢的實物資料圖,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對漢武帝時中央統(tǒng)一鑄造的五銖錢有一個形象直觀的印象。這一意圖的實現(xiàn),第2版明顯比第1版強。
此外,第1版中涉及我國古代地理空間的形勢圖,在第2版均刪除了“今海岸線”的符號,如春秋形勢圖、戰(zhàn)國形勢圖、三國鼎立形勢圖等等。
(二)標題的改進
1.明妃出塞圖。
右圖在第1版中的標題是《昭君出塞圖》,在第2版中的標題是《明妃出塞圖》。
據(jù)調查,關于以昭君出塞圖或明妃出塞圖為標題的詩作和畫作有多種版本,但與該圖對應的是明代畫家仇英的《明妃出塞圖》。故第2版的標題修改,體現(xiàn)了對史料的嚴謹運用。
2.有關紙幣、商標、廣告圖。
第1、2版的相關歷史插圖及標題分別如下。
標題從第1版“北宋紙幣銅版印本”“劉家功夫針商標及銅版”改為第2版“北宋紙幣銅版拓片”“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商標廣告及銅版”。這是因為:印本是指印刷的書本;拓片,是指將碑文石刻、青銅器等文物的形狀及其上面的文字、圖案拓下來的紙片;銅版上有廣告詞“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等。
此外,有關歷史人物畫像的標題后均加“像”,如“孔子”改為“孔子像”,“賈思勰”改為“賈思勰像”,“關漢卿”改為“關漢卿像”,等等。
四、史事表述的完善
“真實是歷史的生命”,還歷史以真實,就是要實事求是地展示歷史,客觀、公正、真實、全面地展示歷史進程中的各個要素。第2版在這方面做得更完善了。
(一)史事更準確了
1.關于夏、商、周的新表述。
第2版修改了第一單元第二課“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導語和第一框第一段,刪去了“產生”“甲骨文字”“積淀為中華文明的基因”“它(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等詞句。
這符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進入文明階段,出現(xiàn)了國家,進入‘古國時代”。國際考古名家、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科林·倫福儒認為,“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帶有明顯的象征意義,表現(xiàn)出一種文化的交流和聯(lián)合,是具有共同觀念的文化聯(lián)合體形成的標志,很大程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復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傊?,第2版更偏向“夏、商、周是中華早期國家的發(fā)展時期”。
2.關于印度種姓制度的描述。
對種姓制度的描述,第2版的編寫者認為第四等級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而第1版的編寫者認為第三等級養(yǎng)活第一、二等級;第2版的編寫者還認為第四等級包括手工業(yè)者,而第1版的編寫者認為第三等級中有手工業(yè)者。顯而易見,第2版的描述更準確。
3.關于其他史事的描述。
第2版指出,“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商標廣告”,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標廣告”,而第1版指出,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一枚商標”。
關于古人認識到磁石指南和制成指南針的時間,第2版認為“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磁石的吸鐵性。北宋時,人們發(fā)現(xiàn)磁針能指南,制成了指南針”。而第1版認為“北宋時,人們發(fā)現(xiàn)磁針能指南,制成了指南針”。
關于公元前8世紀至前6世紀希臘的小國數(shù)量,第2版認為“約1000多個小國”,第1版認為“約兩百多個小國”。
“經過秦始皇的開拓和經營,秦朝人口”,第2版認為“約2000萬”,而第1版認為“估計達到4000萬”。等等。
(二)語句更順暢了
文從字順是行文的基礎。關于一些史事的表述,第2版經過詞句調整,更加順暢了。
1.關于秦朝修陵人墓地。
第1版 秦始皇陵墓西側1.5千米處發(fā)現(xiàn)的修陵人墓地基本是直接將尸體埋入坑中,沒有棺木,有些甚至是若干尸體相互疊壓,一些連刑具也沒有去掉,安置相當草率。
第2版 秦始皇陵墓西側1.5千米處發(fā)現(xiàn)的修陵人墓地中,尸體基本是直接埋入坑中,沒有棺木。若干尸體相互疊壓,一些甚至連刑具也沒有去掉,埋葬得相當草率。
修改后的第2版,語句更通暢了。
2.關于“朝廷、中央、國家”。
第1版 ……在朝廷,皇帝以下設……在地方,廢除了……
第2版 ……在中央,皇帝以下設……在地方,廢除了……
朝廷是君主接受朝見和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以君主為首的中央統(tǒng)治機構或君主的代稱。中央指中心的地方,今指國家政權或政治團體的最高領導機構。中央與地方對應。第1版“朝廷”改為第2版的“中央”,用詞更為貼切。
第1版 西漢初年,國家采用無為而治的統(tǒng)治方針……
第2版 西漢初年,朝廷采用無為而治的統(tǒng)治方針……
朝廷與國家,含義不同,需要區(qū)分。梁啟超認為,從殷族的商、姬族的周,到嬴氏的秦、劉氏的漢、李氏的唐、趙氏的宋、朱氏的明,還有元、清,它們都是一族一姓的朝廷,而不是國家,都是一族一姓的私業(yè),而非全體中國人的公產。
此外,根據(jù)《國家標準出版物數(shù)字用法》要求,第1版中相當多的涉及公元紀年法的年代數(shù)字,在第2版均改為阿拉伯數(shù)字。第2版還對第1版中標點符號的使用進行了修改,主要涉及刪除了歷史名詞的引號。
(三)評價更謹慎了
公正客觀、有理有據(jù)地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培養(yǎng)歷史意識的重要舉措。第2版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更謹慎、更到位了。
1.關于孔子對教育的貢獻的評價。
第2版新增了關于孔子對教育發(fā)展所做貢獻的評價。
孔子不僅是大思想家,而且還是大教育家。他創(chuàng)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先后培養(yǎng)了約三千弟子,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fā)展。他發(fā)現(xiàn)和總結了許多教育規(guī)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
2.關于對岳飛的評價。
第2版在閱讀卡“岳飛和岳家軍”中,補充了對岳飛的評價。
岳飛的抗金事跡,數(shù)百年來一直被民眾傳頌,人們將他視為民族英雄。
3.關于對火藥的評價。
關于對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火藥的傳播和社會影響的描述,第2版較第1版,更為精準到位了。
第1版 ……在蒙古鐵騎與金兵的交戰(zhàn)中,金兵使用的一種名叫“震天雷”的武器,如驚雷炸響,火焰四射,爆炸波及方圓半畝之外,人和牛皮都碎裂無存,就連鐵甲也被穿透。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第2版 ……13世紀,中國的火藥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qū),阿拉伯人在14世紀初將火器傳到了歐洲。中國發(fā)明的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zhàn)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