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蘭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中常見的骨折類型,因為骨折后大多伴有明顯的移位,并且股骨脛骨所承受的杠桿作用較大,所以手術是目前治療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方案,能夠使患者的骨折畸形得到有效糾正,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1]。但手術屬于創(chuàng)傷性治療,術后恢復期較長,恢復期間極易產生并發(fā)癥,影響患者預后;同時手術治療雖然能夠有效使骨折復位,但是在術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方面的作用并不十分顯著,需要開展合理的康復鍛煉[2]?;诖耍狙芯繉晒穷i骨折術后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在并發(fā)癥與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方面的影響作如下探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12月于我院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94例股骨頸骨折患者,均為單側骨折。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參照組中男22例,女25例;年齡53~68歲,平均年齡(60.5±3.5)歲;Garden分型:Ⅱ型11例、Ⅲ型21例、Ⅳ型15例;骨折原因:摔傷19例、墜傷11例、交通傷17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28例;年齡51~70歲,平均年齡(60.5±3.2)歲;Garden分型:Ⅱ型12例、Ⅲ型19例、Ⅳ型16例;骨折原因:摔傷21例、墜傷10例、交通傷16例。兩組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呔栽竻⑴c研究,并對研究內容了解、知情。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參照組:實施常規(guī)康復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開展早期康復訓練。①手術當天:實施前詳細向患者與家屬介紹早期康復訓練的目的、方法以及相關注意事項。術后評估患側肌力,開展床上功能訓練,輔助Ⅱ級以下患者開展被動訓練,向心性按摩腿部肌肉,踝關節(jié)繞圈運動,15 min/次,5次/d;Ⅱ級以上,進行足趾、踝關節(jié)背伸和彎曲的主動關節(jié)活動。②術后1~2 d:肌力恢復至Ⅱ級以上患者除開展踝關節(jié)主動運動外,增加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對大腿、臀部肌肉進行收縮、放松訓練,10 s/次,10次/組,10組/d,同時指導進行有效咳嗽、深呼吸訓練,自行完成生活自理活動;術后2 d,增加患肢關節(jié)懸吊運動,外展擺動范圍10°~30°,進行髖關節(jié)被動運動。③術后3 d:開展膝關節(jié)與髖關節(jié)的屈曲運動,保證臀部與床面相貼,20 min/次,2次/d。通過抬高床頭45°~60°開展坐起訓練,訓練過程中屈髖不得超過90°。④術后4~7 d:肌力恢復至Ⅲ級,使用支具包扎膝關節(jié),伸展小腿,伸展、放松各10 s,10 min/次,2次/d,視情況指導患者坐于床邊進行小腿主動屈伸練習,20 min/次,2次/d;當肌力恢復至Ⅳ級,可進行無負重站立,拄拐行走,在患者逐步適應后,可負重站立,明確自身重量,從負重自身重量的1/4開始,5次/組,5 min/次,3組/d,逐漸延長時間,增加負重重量。
1.3 觀察指標 兩組均接受為期4周的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接受術后干預期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1 d、3 d、7 d的疼痛程度以及手術前后髖關節(jié)功能與生活能力。
疼痛程度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評分范圍0~10分,評分越高則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3]。髖關節(jié)功能使用Harris評分法評價,主要內容包含疼痛、畸形、關節(jié)活動以及功能,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功能恢復情況越好[4]。生活能力使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進行評價,從進食、洗澡、穿衣、用廁、大小便控制、平地行走、上下樓梯、床椅轉移、坐輪椅等方面評價,滿分為100分,評分越低則生活能力越差[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內統(tǒng)計學分析均采用SPSS 22.0軟件,其中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結果比較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結果比較使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表1) 參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02%,遠高于觀察組的2.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比較(表2) 觀察組術后1 d、3 d、7 d的VAS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髖關節(jié)功能與生活能力比較(表3) 觀察組術后的Harris評分與Barthel指數(shù)評分均遠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術后3 d 術后7 d 3.48±0.54 3.26±0.49 2.39±0.76 2.18±0.34 8.015 12.415<0.05 <0.05術后1 d 4.57±0.78 3.16±0.59 9.884<0.05組別參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47 47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髖關節(jié)功能與生活能力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髖關節(jié)功能與生活能力比較(±s) 單位:分
Barthel指數(shù)評分手術后 手術前 手術后67.34±4.51 47.86±5.35 62.18±7.49 75.38±5.23 47.62±5.64 73.45±5.62 7.981 0.212 8.251<0.05 >0.05 <0.05 Harris評分手術前58.79±7.32 59.14±7.24 0.233>0.05組別參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47 47
股骨脛骨是機體承受剪切力最大的位置,全身骨折中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老年人是此類型骨折的好發(fā)人群,主要是因為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并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在暴力因素作用下極易發(fā)生骨折[6]。接受手術治療后,由于骨折位置的特殊性、術后身體虛弱等因素的影響,骨折愈合速度較慢,體位制動導致血流速度減慢,極易誘發(fā)下肢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多種并發(fā)癥的產生,進一步對術后恢復造成不良影響。同時術后為了促進患肢功能恢復,還需要開展合理的康復訓練,而有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股骨頸骨折術后康復鍛煉是減少并發(fā)癥、促進患肢功能恢復的有效手段,因此采取合理的術后康復訓練尤為重要[7]。
3.1 有利于緩解術后疼痛程度,減少并發(fā)癥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的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少于參照組。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有效緩解術后疼痛主要是因為實施早期康復訓練過程中,手術完成后通過對患肢實施向心性按摩,有效促進患肢血液循環(huán),緩解術后腫脹、疼痛程度,隨著患者接受小范圍被動訓練,患肢血液循環(huán)速度加快,血液循環(huán)恢復,進而有利于對體內產生的炎癥因子發(fā)揮稀釋作用,發(fā)揮緩解疼痛的作用[8]。早期康復訓練從手術后當天就依據(jù)患者患側肌力評估結果開展針對性訓練,能夠有效實現(xiàn)開展患肢活動,緩解術后疼痛度,更利于提高患者對于早期康復訓練的依從性,進而有利于避免長時間體位制動造成壓瘡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產生,并通過康復訓練,能夠合理有效的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避免患肢關節(jié)組織出現(xiàn)粘連;同時指導患者有效咳嗽以及深呼吸訓練,能夠有效增加胸廓、膈肌活動度,增加肺活量和呼吸容量,促進氣管分泌物的有效排出,預防肺部感染。
3.2 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提高生活能力 觀察組患者術后接受早期康復訓練后的Harris評分與Barthel指數(shù)評分均遠高于參照組。主要是因為在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前,通過介紹早期的康復訓練目的、注意事項等內容,可有效增強患者對康復訓練的認識,并通過給予按摩、早期康復訓練有效緩解術后疼痛程度,在實際開展訓練過程中更愿意積極主動的配合;同時訓練前通過對肌力實施評估,依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開展康復訓練,既保證了患者在早期康復訓練過程中的安全性,也不會因為訓練強度不到位降低訓練效果,使訓練計劃更具針對性,有利于使康復訓練效果最大化,使患肢關節(jié)得到充分鍛煉,有利于幫助患肢關節(jié)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術后第二天開始患肢懸吊訓練,通過在合理的外展范圍內進行被動擺動訓練,可預防關節(jié)僵硬,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9]?;颊咴诮邮芗∪?、關節(jié)的主被動屈伸運動鍛煉,同時輔以患肢按摩,不僅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速度加快,促進炎癥物質的吸收,而且能夠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有利于恢復髖關節(jié)穩(wěn)定性,促使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質量得到有效提升。觀察組術后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參照組,分析原因是早期康復訓練不僅重視對患者功能的鍛煉,同時還重視培養(yǎng)患者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在恢復期間鍛煉患者自行完成穿衣、進食以及刷牙洗臉等日常生活自理活動,使患者的生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有利于提升患者自信心,提高康復訓練配合度,加快康復進程[10]。雖然早期康復訓練具有顯著優(yōu)勢,但是在患者恢復過程中不要過早的負重活動,同時還需要做到患肢不內收、髖關節(jié)不過度屈伸,避免影響骨折部位的恢復。
綜上所述,術后予以股骨頸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訓練,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緩解術后疼痛程度,提高髖關節(jié)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能力,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