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水資源日益緊缺,水環(huán)境保護逐步得到各國政府和社會的密切關注,污水處理產(chǎn)業(yè)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出水的氮、磷含量要求越來越嚴格。在對城市污水進行處理時,其生物除磷與脫氮工藝在同時進行時不可避免就會出現(xiàn)矛盾與競爭,如不能對其進行有效處理,將會直接影響到受納水體的水質,當水中的氮和磷的含量超過了水體的容量,會導致藻類過量生長,形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現(xiàn)象,造成水體質量惡化和水生環(huán)境結構破壞。在本研究中,筆者就結合自身的工作經(jīng)驗,以惠安縣城污水處理廠為背景對其污水處理工作中脫氮除磷中的矛盾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措施。
關鍵詞:城市污水;生物除磷;脫氮;矛盾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1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10.05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water resourc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carce.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as been closely watched by governments and society. The sewage treatment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especially for nitrogen in effluent. Phosphorus requirements are becoming more stringent. When the urban sewage is treated, its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and denitrification proces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contradictions and competitions. If it cannot be effectively treated, i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receiving water.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exceeds the capacity of the water body, which leads to excessive growth of algae and formation of eutrophication of the water body, resulting in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structural damage of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his own work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Huian County sewage treatment plant as a background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in sewage treatment work,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Urban sewage;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Nitrogen removal; Contradiction
一般情況下,當城市污水在被處理后不再存在較多可降解有機物時,只需采用常規(guī)處理技術就能達到對污水進行充分處理的目的。在實際的處理過程中,其脫氮除磷工作中所使用到的工藝往往都較為復雜,并且處理過程中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要求也不盡相同。這就使得在同一套處理系統(tǒng)中難免就會有矛盾關系的產(chǎn)生,而只有在有效處理這些矛盾關系的前提下,實現(xiàn)各環(huán)節(jié)反應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實現(xiàn)處理目的。這也是當前污水處理技術領域中正努力研究的重點問題。
惠安縣城污水處理廠項目總規(guī)模10萬t/d,分期實施,目前處理規(guī)模是7萬t/d,總占地為106.5畝。為滿足人們對城市污水處理工作日益提升的要求,于2018年1月份開始提標改造。在改造前,廠區(qū)內(nèi)處理工藝主要采用脫氮除磷較好的DE型氧化溝工藝,主要生產(chǎn)建構筑物:粗格柵及進水泵房、細格柵與旋流沉砂池、DE型氧化溝、二沉池、污泥回流泵房。經(jīng)改造后,其提標工藝為高效沉淀+精密過濾+次氯酸鈉消毒,主要構筑物:高效沉淀池、精密過濾車間、污泥濃縮池、污泥調理池、板框壓榨脫水車間、次氯酸鈉消毒池、碳源投加車間、變配電房及水質檢測室等。工程竣工驗收后,經(jīng)第三方委托檢測,其出水水質完全符合《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一級A標準,并同步完成在線檢測室移裝、聯(lián)網(wǎng)工作。本文就對其進行污水處理時的生物脫氮除磷工藝中的矛盾關系進行了研究與討論。
1 泥齡問題
在硝化反應過程中,硝化菌是必不可少的參與主體。通常情況下,硝化菌都是自養(yǎng)型的好氧菌,并且還具備了一定的專性。硝化菌的繁殖速度通常較慢,世代的時間也較長。硝化菌一般要經(jīng)歷5~8d左右才能進行一次世代繁殖,當泥齡小于5d時,硝化菌的硝化速率會大大降低。而大部分聚磷菌都是世代時間較短的微生物,過去有相關學者為探討泥齡對生物除磷工藝的影響,通過總結過往的研究結果,指出了隨著泥齡的降低,除磷效率會逐漸有所提升。具體研究結果如下表:
(1)前置反硝化。將缺氧區(qū)和厭氧區(qū)對調,回流污泥先到缺氧區(qū),與進水中的碳源進行反硝化,然后再到厭氧池,這樣最大程度上減少回流到厭氧池中的硝酸鹽量。當缺氧區(qū)位于系統(tǒng)首端,優(yōu)先滿足反硝化對碳源的需求,強化了系統(tǒng)的脫氮功能;聚磷菌經(jīng)厭氧釋磷后直接進入生化效率較高的好氧段,其在厭氧狀態(tài)下形成的吸磷動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了系統(tǒng)的除磷能力。
(2)后置反硝化。將缺氧區(qū)和好氧區(qū)順序對調,改變回流污泥的起始點,在反硝化結束后開始污泥回流,經(jīng)過反硝化后的污泥所含硝酸鹽極少,回到厭氧池中經(jīng)原水的稀釋和反硝化后厭氧釋磷基本無影響。一般此類方法在改良型A?/O和SBR工藝中運用較多。
(3)加大內(nèi)回流比。對于A?/O工藝中可以通過加大內(nèi)回流比來減少外回流污泥中的硝酸鹽對厭氧池生物釋磷的影響,但能耗較大。
前述改變反硝化工藝段的位置,都是為了解決回流污泥中硝酸鹽對厭氧釋磷的影響,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主要是在碳源分配上難以達到一個平衡點,前置反硝化強化了脫氮功能,而除磷能力勢必減弱,后置反硝化則相反。第3種方法由于現(xiàn)場工藝不同,也無法實現(xiàn)。
我廠改良型DE氧化溝工藝中在常規(guī)流程前增加了一個生物選擇池(預缺氧段),回流污泥與進水通過閥門分配可同時進入選擇池與厭氧池,緊接選擇池的是厭氧池,此時對于聚磷菌就要格外“照顧”,保證一切影響聚磷菌優(yōu)勢地位的因素在厭氧池之前降到最低。所以,選擇池的重點是通過反硝化作用去掉回流污泥混合液中的硝酸鹽,保證厭氧池的厭氧環(huán)境,從而保證聚磷菌的釋磷效果。一般情況下進水配比按1:9分別進入選擇池與厭氧池,回流污泥則全部進入選擇池,使回流污泥在經(jīng)過內(nèi)源和外加碳源(進水含有)反硝化后,混合液進入到厭氧段所含硝酸鹽大大降低,減小對厭氧釋磷的抑制,在脫氮的同時強化了生物除磷的效率,使得厭氧釋磷與生物脫氮在進入DE氧化溝前達到一個較好的平衡點。此外生物選擇池對于抑制絲狀菌污泥膨脹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5 結束語
為防止城市污水所帶來的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國家對污水處理廠的出水都有了更加嚴格的規(guī)定,在此形勢下,脫氮除磷已經(jīng)成為污水處理廠更加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但是由于當前的脫氮除磷水平尚存在諸多缺陷,再加上人們在對污水處理中脫氮除磷矛盾處理工作中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深入,也因此繼續(xù)對其進行研究將是下一步相關工作者的重要方向。只有通過持續(xù)深入的研究才能進一步挖掘出微生物在脫氮除磷方面的更多潛力,并最終使城市污水的處理效果達到更好。
參考文獻
[1]姜均達,吳勇遠.城市污水處理廠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的選擇分析[J].綠色環(huán)保建材, 2017(1):155-156.
[2]陳甜,王雨飛.關于中小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脫氮除磷工藝選擇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7(15):177-177.
[3]周國標,周鵬飛,雷睿,等.傳統(tǒng)A~2/O城市污水處理中存在的工藝問題及其優(yōu)化控制策略[J].水處理技術,2017(06):17-23+29.
[4]趙慶良,任南琪.水污染控制工程[D].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05.
收稿日期:2019-06-06
作者簡介:郭燦任(1985-),男,回族,本科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處理環(huán)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