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鐸 田 彥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松原 138001)
腹腔鏡在臨床中具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腎病患者采用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具有明顯效果,可使得患者殘腎結構和功能得以保留[1]。通常認為,熱缺血時間延長1 min也會導致腎功能受到不利影響,所以了解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中的熱缺血時間對腎功能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2]。本文選取61例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患者,探討熱缺血時間的臨床意義,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61例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患者,其中男35例,女26例;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67.31±3.81)歲;腫瘤直徑2.3~3.1 cm,平均(29.85±0.69)cm;體質量指數(shù)21.5~25.3 kg/m2,平均(23.56±2.71)kg/m2;左腎腫瘤31例,右腎30例。按照熱缺血時間分成3組,短缺血組16例(熱缺血時間≤20 min),中缺血組28例(20 min<熱缺血時間≤30 min),長缺血組17例(30 min<熱缺血時間≤40 min),三組患者基礎資料對比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患者均采用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經全身麻醉后,選取健側臥位,合理建立人工后腹腔間隙,經腹腔鏡確認解剖標志。于患者腰大肌表面、腎門位置探查搏動腎動脈,且對腎動脈及附腎動脈進行游離,將Gerota筋膜進行縱向手術切開,對腎周脂肪進行游離后,探查并顯現(xiàn)完整腎腫瘤,與腫瘤邊緣相距0.5~1 cm部位予以電凝鉤燒灼,并以此作為腫瘤切除標記,通過bulldog夾將游離出的腎動脈進行阻斷,且記錄缺血時間,按照標記將腫瘤切除,良性腫瘤可緊貼包膜進行切除術,通過可吸收止血紗布將創(chuàng)面覆蓋,連續(xù)縫合腎實質全層后恢復腎臟血供。確定無顯著活動性出血后可取出標本,在腎旁置入引流管,并縫合各個手術切口。
1.3 觀察指標:觀察三組患者術前、術后2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術后1年、術后2年的GFR變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0.0系統(tǒng)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進行驗證,計量資料采用t進行驗證,P<0.05說明差異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三組患者GFR對比分析(±s,mL/min)
表1 三組患者GFR對比分析(±s,mL/min)
短缺血組患者術后2 個月GFR 少于術前,對比差異顯著(t=6.258,P<0.05);中缺血組患者術后2個月、3個月GFR均少于術前,對比差異顯著(t=10.269、7.516,P<0.05);長缺血組患者術后2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均少于術前,對比差異顯著(t=11.263、8.265、6.512、7.912,P<0.05)。組內其他時間GFR水平與術前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近年來,內鏡技術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且其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對于腎腫瘤患者具有明顯效果[3],可使得手術視野得到充分暴露,將腎蒂予以良好分離,確保手術操作更加精細和標準,由此可提高微創(chuàng)手術優(yōu)勢及質量效果。熱缺血損傷為缺血再灌注損傷范疇,缺血再灌注損傷往往消耗大量三磷酸腺苷(ATP),使得細胞因子、炎性介質大量釋放,由此導致細胞死亡、引發(fā)不可逆組織損傷[4]。熱缺血損傷可使得患者術后急性腎功能衰竭、進展為Ⅳ期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概率明顯提高[5]。若夾閉腎蒂血管導致的熱缺血損傷時間高于30 min,極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腎組織損傷[6]。
經本文樣本研究可知,短缺血組患者術后2個月GFR少于術前(P<0.05);中缺血組患者術后2個月、3個月GFR均少于術前(P<0.05);長缺血組患者術后2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均少于術前(P<0.05);組內其他時間GFR水平與術前無明顯差異(P>0.05)。由此表明,患者熱缺血時間越長會使得術后患者腎功能恢復所需時間越長,熱缺血時間即便增加1 min,也會導致腎功能受到顯著危害,其恢復所需時間也越長。當熱缺血時間超過30 min后,會導致腎功能恢復受到極為不利的影響。經研究表明,熱缺血時間≤20 min時,患者腎功能在3個月內可完全恢復,由此說明,在患者實施切除術治療過程中,在達到臨床治療目的的同時,合理控制熱缺血時間,使之短于20 min,有利于患者腎功能的術后恢復。
總之,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中盡可能控制熱缺血時間,對于腎功能恢復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