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團隊招聘時,一個應聘者說她要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不然就做不好。我問她之前的職業(yè)是什么,她說瑜伽老師?!澳悄悴幌矚g嗎?”“剛開始挺喜歡,做了一段時間就不喜歡了?,F(xiàn)在喜歡做運營?!庇谑俏易屗谶\營的崗位上試用。結果,試用期沒過,她就干不下去了。原來,她之前了解的運營,是像將軍一樣指哪兒打哪兒,實際做起來才發(fā)現(xiàn),最重要的不是你站上指揮塔怎樣做,而是你如何爬上這個指揮塔。這個女孩以為自己會運營,其實空有一腔志氣和一碗雞血。女孩才24歲,我很想告訴她:如果你沒有能力做好自己不喜歡的事,那么,喜歡就會變成弱者的借口。我們來分析一下人性:喜歡是我們的本能,喜新厭舊也是我們的本能。如果凡事按照本能,人人都是10ser。做好任何事都不能僅憑興趣,而是靠專業(yè)、信念與堅持。人生漫長,諸多無奈,我們終究不可能以喜歡抵達成功,更不可能以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公眾號我是艾小羊,艾小羊)
男性的職場優(yōu)勢正在喪失
據(jù)一份勞動力統(tǒng)計結果顯示,女性正占據(jù)大部分的管理層工作,薪酬甚至高過男性。為什么會有這些改變?因為經濟結構的變化正在“獎勵”女性特質:細心、耐心等。經濟學家把工作機會分為高技術高薪酬、中技術中薪酬和低技術低薪酬三類。隨著經濟形式從“制造型經濟”向“服務型、信息化和創(chuàng)造型經濟”轉變,工作機會正向著高端和低端兩頭流動。這樣的變化對男人和女人的影響是不同的——制造型經濟曾經幫助了男人。比如,幾十年前,一個男孩只要高中或者技校畢業(yè),就能在工廠里找到一份收入體面的工作。但是現(xiàn)在,更多的工作機會要么出現(xiàn)在高新技術行業(yè),要么出現(xiàn)在服務行業(yè)——那些從前家庭主婦們免費在家從事的工作,比如做家務、帶孩子都變成了收入可觀的工作機會。事實證明,無論哪個行業(yè),女人都可以做得很好,因為隨著受教育的普及,她們不僅有智力,還更具表達力,而這些恰恰都是女性的優(yōu)勢。
(公眾號爸爸真棒,勇敢的特雷西)
讀書少的人,活該吵架輸
新版《新白娘子傳奇》中有個片段,白娘子與許仙發(fā)生誤會,白娘子的好友景松想要帶白娘子回峨眉山。自小生活在臨安的小青舍不得白娘子離開,便與景松發(fā)生了爭執(zhí)。小青喜歡臨安,卻只會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來形容臨安的美好。而千年來常與書香為伴的景松,只用一句“你這湖底之蛇,哪知道什么山高水遠,你們這里是人間天堂,咱們蜀地還是天府之國呢”,堵得小青啞口無言。景松更能引經據(jù)典,從書中找出典故來描寫蜀地的美好。與愛讀書的景松吵架,小青從一開始就輸了。最后景松甚至囂張地說:“小青,我勸你還是多看些書,免得說話無趣,吵架無力?!弊x書和不讀書的人,差別巨大,連吵架的時候,讀書多的人也能更勝一籌。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不讀書的人,和人吵架或面對指責時,只會用暴力語言進行攻擊,讀書之人則更具幽默感,即使是遭遇謾罵也能機智回應化解尷尬,甚至語帶機鋒。
(公眾號錢某某,錢某某)
中國香港幼升小究竟有多瘋狂
TVB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上了熱搜。這部片子赤裸裸地揭秘了全民教育焦慮的殘酷真相:從子宮開始準備、興趣班也存在鄙視鏈……片子里的媽媽Irene那年27歲,二胎5個月。因為一直放養(yǎng)大娃,結果兒子去面試幼兒園,Irene才驚覺兒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上,別的小孩6個月大就開始上游戲班,她的兒子6個月時還在家里玩呢!沒辦法,Irene決定第二胎一定要做足準備,讓孩子贏在子宮里。于是,她不斷給肚子里的寶寶唱英文歌,希望寶寶比別人更早學會26個英文字母。效果怎么樣暫且不論,這種瘋狂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人們常說,孩子的起跑線是父母自己。很多人把它理解成父母的學歷、經濟條件,但忽視了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營造的家庭氛圍。孩子是很敏感的,一個家庭是有愛、焦慮,還是冷漠,他能很敏銳地捕捉到。那些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以后會怎么樣不得而知,但那些童年被愛滋養(yǎng)的孩子,一定一生都會被童年所滋養(yǎng)。
(公眾號Momself,Momself)
網(wǎng)紅忽悠你買東西的樣子,像極了電視購物
美妝博主李佳琦這位從短視頻APP發(fā)家、涂口紅比女人還好看的奇男子,堪稱帶貨一哥,直播中能5分鐘賣出15000支口紅。而他最知名的就是夸張的表述和魔性洗腦的大嗓門,招牌金句總結起來就是——上聯(lián):哇哦絕美偶買噶!下聯(lián):我的媽呀快買它!橫批:好好看喏!仔細想想,這種叫賣方式其實早已不新鮮了。情緒高昂,聲嘶力竭,像趕鴨子一樣讓你不由自主地搶著買東西……這不就是曾經占據(jù)了各大衛(wèi)視廣告時間的電視購物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10年后的網(wǎng)紅們只是面對了一塊更小的屏幕而已,大呼小叫的叫賣方式還是之前的。他們靠著節(jié)奏急促的剪輯、機關槍一樣的嘴皮子和沖破屏幕的大嗓門,讓沖昏人頭腦的信息噼里啪啦往你臉上懟,讓你壓根沒有思考的余地,乖乖掏錢購買。誰能想到,當初針對30至45歲的婦女廣告套路如今成了年輕女孩的安慰劑,還真是“大媽已經不是從前那個大媽、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但不管怎么說,為口紅吃土的少女和沉迷電視購物的爹媽誰也別嘲笑誰,當心自己花了冤枉錢甚至利益受損才是正事。
(公眾號南都周刊,賈小凡)
微信新功能:30天后,我們不再是好友
繼推出“朋友圈3天可見”和“朋友圈半年可見”之后,微信又推出了“朋友圈一個月可見”。原以為,這項看起來缺乏創(chuàng)意的新功能,一定會引來不少冷嘲熱諷。翻翻評論卻發(fā)現(xiàn),大家對這項新功能,竟然出乎意料地歡迎。有人甚至專門發(fā)朋友圈說明:“今天開始設置朋友圈一個月可見,不針對任何人,請大家不要介意。如果你能在30天內,想到來看我,那我們就是好友。如果你在30天后才想到來看我,對不起,請原諒我朋友圈的那條灰線,我們只是普通朋友。”這話聽起來扎心,卻很有道理。人們常說“社交距離”,通常指空間距離。然而,社交除了空間距離,也有時間距離,比如30天。兩個關系親密的人一般會在30天內關注到對方,或者相互點贊。這是一份親密關系里的正常需求,而一旦超過30天還毫無互動,那就真的走散了。當然,這個30天并沒有科學依據(jù),微信以此提醒人們“關愛要及時”或許才是關鍵所在。
(公眾號擺渡人,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