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海倫·布雷迪
歐洲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圖書館發(fā)源地之一,也是眾多文豪的故鄉(xiāng)。這里的文學博物館藏品豐富,文化活動多姿多彩。歐洲大陸的文學歷史源遠流長,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特別是首都城市,促進了歐洲文學幾個世紀以來的繁榮發(fā)展。
本文將帶你走進歐洲的十個城市,它們在文學史上均有著突出的地位,對文學發(fā)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至今仍給予作家源源不斷的靈感。
早在17世紀荷蘭共和國的黃金時代,阿姆斯特丹就以世界圖書之都的美譽而聞名遐邇。一直以來,這座城市向世界各地受迫害的作家敞開大門,成為他們的避難所。再加上圖書貿易中秉承的開放思想,阿姆斯特丹作為文學中心得到了蓬勃發(fā)展,成為眾多印刷商、書店、出版商和古籍書商的云集之地,也因此在2008年獲得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圖書之都”的殊榮。運河附近的九小街上可以找到該市最好及最獨樹一幟的書店。布克沃克書店賣的小眾圖書和文學出版物多為精品,特別是藝術類圖書,很多本身就是精美的藝術品。
布拉格最偉大的作家有弗朗茨·卡夫卡、米蘭·昆德拉和詩人萊納·瑪利亞·里爾克。卡夫卡生于1883年,出生地位于猶太區(qū)開普若瓦街和梅思羅瓦街的交界處。雖然該故居已被拆除,但還有卡夫卡博物館可以讓我們一窺這位文學史上傳奇人物的生活。博物館里除了展示作家的手稿和按時間線排列的創(chuàng)作生涯外,它的環(huán)境布置也獨具特色,能讓你深入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里爾克喜歡光顧市中心一家叫斯拉維亞的咖啡館,并將此地寫進了他的作品《布拉格的兩個故事》中。這家咖啡館位于國家大劇院對面,是布拉格許多作家和知識分子經常光顧的地方,現(xiàn)在仍對外營業(yè)。
布魯塞爾是“歐洲文學之夜”的舉辦地。該活動每年一次,選出17部歐洲作家的作品,晚上在咖啡館和書店朗讀,旨在以一種創(chuàng)新的方式將當代文學帶給普羅大眾,讓流連于街上的路人也能感受到文學之美。如果你錯過了這個活動,請務必去布魯塞爾文學檔案博物館體驗文學的魅力。文學檔案博物館成立于1958年,是比利時法語文學、戲劇及出版物的文獻和研究中心。博物館與比利時皇家圖書館合作,對比利時作家的文獻進行收集、分類、編目和保存。米歇爾·德蓋爾德羅特和莫里斯·梅特林克等著名作家的文獻均收藏于此。值得一提的是,館內還特別收藏有埃米爾·維爾哈倫、安德烈·巴庸等先鋒派大師的手稿。
1957年,羅馬尼亞國家文學博物館在布加勒斯特建成,其使命是追溯羅馬尼亞文學歷史,普及并深化對各種體裁的民族文學的理解。創(chuàng)建文學博物館是學者杜米特魯·帕納伊特斯庫·佩皮西修斯的主意,目的是收集、研究并向公眾展示文學手稿。館內現(xiàn)藏有約30萬件展品,從手稿到舊書、期刊都有。
雷克雅未克于2011年通過官方提名,成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第五個“文學之都”,也是第一個不以英語為通用語的“文學之都”。雷克雅未克是冰島中世紀文學的發(fā)源地,被譽為世界文學標桿的《薩迦》和《詩體埃達》流傳至今,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阿尼·馬格努松冰島文化研究所是研究上述文學遺產的官方機構,保存有大量文獻手稿,除為學者、學生提供研究便利外,也及時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眾?!栋⒓{瑪尼手稿集》于2009年7月31日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中。雷克雅未克從1985年開始舉辦每兩年一次的國際文學節(jié)。
圣彼得堡曾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稱為“世界上最抽象和最具意向的城市”。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為多部經典名著和當代文學作品提供了歷史文化背景。對陀氏的粉絲來說,圣彼得堡有很多值得參觀的景點,因為其三分之二作品的故事背景都在這里。不過,如果追隨陀氏的腳步,你會發(fā)現(xiàn)去到的地方不是什么熱門旅游景點,因為作家關注的焦點是位于社會底層的平民,而非涅瓦大街的時尚奢侈品長廊。這座城市也給了安娜·阿赫瑪托娃、普希金、亞歷山大·勃洛克和果戈理等作家無數(shù)靈感。游客可以參觀啟發(fā)阿赫瑪托娃詩歌創(chuàng)作的監(jiān)獄、普希金同名詩歌中的青銅騎士雕像,以及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年輕時向其妙齡女友求婚的文化博物館。
沒有哪個城市能像巴黎這樣吸引如此多的文學天才,鑄就如此輝煌的事業(yè),創(chuàng)作出如此豐富的經久不衰的文學作品。巴黎也許是地球上最具文學氣質的城市,從15世紀到20世紀,以作品和生活方式聞名天下的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都深受它的浸染。巴黎作為世界智慧之都之一,一直是各國作家心中的圣地。從馬拉美、福樓拜到普魯斯特,作家們從不吝贊頌這座城市的傳奇歷史。20世紀,巴黎是“迷惘的一代”的天堂,以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龐德和斯坦為代表的美國自由派作家,逃離了故國令人窒息的保守氛圍,來到這座光明之城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和生活。直到今天,在巴黎左岸和拉丁區(qū)那些充滿活力的咖啡館和書店里,依然彌漫著濃厚的文學氛圍。
毫無疑問,倫敦對英語語言和世界文學的影響在全球居首。大英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擁有超過1.5億件藏品,涵蓋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各類出版物。在這里可以看到1215年的《大憲章》和許多珍貴手稿,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查爾斯·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爾貝》等。倫敦到處都是文學地標,最知名的有莎士比亞環(huán)球劇場、約翰·濟慈故居博物館、查爾斯·狄更斯博物館等。一年一度的倫敦文學節(jié)吸引了眾多國家的世界級詩人、作家和演講家參加。在一周多的時間里,各路嘉賓會就諸多不同的創(chuàng)意主題進行研討和交流。
詹姆斯·喬伊斯、喬治·蕭伯納、威廉·葉芝、塞繆爾·貝克特等均出生于都柏林,所以說,都柏林不僅是歐洲文學之都,更是世界文學之都。都柏林于201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文學之都”,其文學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僧侶將《圣經》抄錄成手稿。其中最精美的手抄本是成書于800年的《凱爾斯書》,現(xiàn)陳列于三一學院舊圖書館。愛爾蘭文學起源于愛爾蘭語詩歌和凱爾特語故事,許多作品現(xiàn)收藏于都柏林作家博物館。葉芝于1903年創(chuàng)立的艾比劇院至今仍是演繹經典和現(xiàn)代戲劇作品的主要舞臺。都柏林不可錯過的文學地標還有詹姆斯·喬伊斯中心、愛爾蘭國家公共圖書館和圣帕特里克大教堂(諷刺文學大師喬納森·斯威夫特曾于1713年至1745年在該教堂擔任主任牧師)。
愛丁堡與文學有著密切聯(lián)系,于2004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文學之都”,是世界上首個榮膺此稱號的城市。該城與文學頗有淵源,是沃爾特·司各特爵士、繆麗爾·斯帕克和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等文學大家的故鄉(xiāng)。愛丁堡市中心的司各特紀念塔是世上現(xiàn)存最大的作家紀念碑。建于1446年的羅斯林禮拜堂裝飾華麗繁雜,是典型的晚期哥特式建筑,在丹·布朗的小說《達·芬奇密碼》中大放異彩。丹·布朗不是唯一對羅斯林教堂感興趣的作家,沃爾特·司各特爵士和著名詩人威廉·華茲華斯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寫到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