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山西作為文物大省,有“地上文物看山西”之稱,更素有“華夏文明的搖籃”之譽,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承載著三晉文化的脈絡、華夏文明的印記。因此,對文物的保存、利用就愈發(fā)顯得重要。當現代科技介入文化遺產保護后,山西也嘗試建設了一些文化遺產數據庫,期以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來更好地保存與利用山西文化遺產,甚至開發(fā)出其新的文化價值。通過對山西物質文化遺產的摸底、對已建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現狀的調查,以及對國內這方面成功案例的研究,來詳細研究山西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建設狀況,并最終提出山西文化數據庫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根據山西省文物局官方網站數據,山西的文物資源主要包括3處世界文化遺產,分別是平遙古城、云岡石窟、五臺山佛教建筑群;丁村古建筑群、杏花村汾酒老作坊、關圣文化建筑群、應縣木塔4處在預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不可移動的文物有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45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87處;可移動文物有194件;博物館、紀念館23處;名城名鎮(zhèn)名村13處;市縣保單位6085處;館藏文物1212017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4785件。
山西的文化遺產數量之多,所含文化信息之豐富,文化價值之高,在全國實屬罕見。經分析呈現以下幾個特點:數量之多,年代之久??赏萍靶率鲿r期,如:襄汾陶寺遺址是研究華夏文明起源的重要文物之一。歷史信息集中。山西現存文物多處是研究晉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物,如:晉侯墓地和晉國遺址?,F存古建筑數量和歷史均居全國之冠。宋遼金以前的木構建筑106座,占全國同期同類建筑的72%以上。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建筑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構塔式建筑應縣木塔等都在山西[1]。戲曲文物屬全國之冠。全國現存元代以前戲臺11座,包含2座遺址,均在山西,其中有一座金代戲臺,明清戲臺數量更難精確統(tǒng)計。
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顯現著山西厚重的歷史,燦爛的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珍寶亟待有效保護。
山西文化遺產的保護,在政策的指導下不斷地探索著,如:記錄檔案備案、建立文物保護機構、管理維修、數據錄入、建設文物庫房、文物科研、培養(yǎng)人才、建設博物館等。在這些保護措施當中,以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文物數字化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文物開發(fā)、保護、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F在看來,山西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2001年,中國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啟動了“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建設”項目,項目旨在以數字化手段調查、完善中國文物、博物館領域的國情資料,建立并運行動態(tài)的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及時準確地掌握各類重要文物的保護與管理狀況。項目指出建立文物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是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各類文物收藏單位履行國家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基本保證和有效途徑,是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建設世界文物保護強國的重大舉措,有利于改善文物資產和文物保護經費管理等重要意義。2001年,項目率先將山西定為試點,2002年增加河南、甘肅、遼寧三省,2006年,試點省份擴展到湖北、湖南、河北、浙江、陜西、四川、廣西七省(區(qū)),2008年在全國全面展開。由此可見,山西的文化遺產數字化在全國來講,是比較早的。2011年6月6日,“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建設”項目總結會議在北京召開,預示著十年的文物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和信息網絡探索與實踐暫時告一段落。
在初始運作過程中,山西作為試點,由于文物數量之大,采集范圍之廣,涉及單位之多,進度較為遲緩,但這些摸索前行的珍貴經驗,為其他省份開展工作提供了一套操作模式,山西也將以采集古建筑文物信息為主要目標,逐次展開工作,摸清文物家底。同時,山西省成立了由文物(文化)和財政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省級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各市(地、州)相應地成立了工作組,以及專門的省級文物信息(資料)中心,這有效地調動了各方面工作積極性,保證了調查項目工作任務的落實。
這一項目實施至2004年11月,由13人組成的正縣級全額預算事業(yè)單位——山西省文物資料信息中心組建,并將全省1212017件文物信息錄入數據庫[2],將50萬件1949年以前的珍貴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重要古籍、文獻資料、手稿,反映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以及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化石標本的可移動文物的信息錄入數據庫,并給每一件文物辦“身份證”[3],基本摸清了全省的館藏文物底數,并嘗試性地對三級以上文物進行了價格評估和數據采集任務。數據中心網絡及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也初具規(guī)模,數據庫軟件架構設計體系完整,功能基本齊全,“館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統(tǒng)軟件”能夠滿足基層文博單位的數據采集工作需要[4]。
2016年,由國家文物局、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共同編制了《“互聯(lián)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其目的是把互聯(lián)網的創(chuàng)新成果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蘊含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時代精神,彰顯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豐富文化供給,促進文化消費,達成至2019年末,初步構建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體系的目標。這一計劃任務十分明確,主要包含以下幾項:推進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建立文物大數據平臺;搭建面向應用的文物資源數據庫和陳列展覽專題數據庫,開發(fā)數字體驗文化產品;鼓勵有條件的文物博物館開展智慧博物館工作;鼓勵大型互聯(lián)網企業(yè)綜合運用物聯(lián)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lián)網等新技術手段,提供文物信息資源深度開發(fā)利用服務;形成“互聯(lián)網+中華文明”優(yōu)秀產品;組建“互聯(lián)網+中華文明”創(chuàng)新聯(lián)盟,形成互聯(lián)網+文物教育、互聯(lián)網+文物文創(chuàng)產品、互聯(lián)網+文物素材創(chuàng)新、互聯(lián)網+文物動漫游戲、互聯(lián)網+文物旅游等創(chuàng)新服務板塊。
在此計劃的倡導下,由山西辰涵數字傳媒有限公司申報的《增強現實(AR)文物智能展示系統(tǒng)開發(fā)及內容制作與示范》和由山西文物博物產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申報的《晉祠虛擬世界探索之旅數字產品》,納入2017年度“互聯(lián)網+中華文明”示范項目庫名單。
2018年7月9日,天津市文物局舉辦了“互聯(lián)網+中華文明”座談會,與會專家介紹了該計劃的實施經驗,并以山西博物院智慧博物館建設為案例,做了詳細介紹。上海斌鉞展覽展示有限公司在會上表示:他們參與了山西博物院智慧博物館建設的總體設計,在提煉山西博物館自身特色的基礎上,采用國家統(tǒng)一的智慧博物館技術框架和標準,構建了“互聯(lián)網+博物館”的文物數字化保護平臺,但至今未看到這個數字化的博物館的上線。
2017年2月正式發(fā)布《國家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在文物保護計劃中,明確了革命文物資源目錄和大數據庫計劃;古建筑和傳統(tǒng)村落保護工程:繼續(xù)實施山西古建筑、曲阜孔府孔廟孔林、武當山古建筑群、沈陽故宮等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推出一批精品工程;館藏珍貴文物保護修復工程:完成5萬件館藏珍貴文物的病害分析與健康評估工作,完成4萬件館藏珍貴文物及重要出土文物、出水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建立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基礎資料數據庫。強調繼續(xù)實施“互聯(lián)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推動互聯(lián)網的創(chuàng)新成果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深度融合。繼續(xù)實施智慧博物館建設工程:運用物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lián)等現代信息技術,研發(fā)智慧博物館技術支撐體系、知識組織和“五覺”虛擬體驗技術,建設智慧博物館云數據中心、公共服務支撐平臺和業(yè)務管理支撐平臺,形成智慧博物館標準、安全和技術支撐體系。山西的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也正在此“規(guī)劃”的指導下,逐步解決問題,完善建設。
“山西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研究”項目調研小組的成員,于2018年7月份對山西晉北、晉中、晉東南、晉南地區(qū)的文化遺產進行了排查式的調查,調查小組分別在百度、知網、山西一些文化部門進行搜集數據,發(fā)現山西目前能夠在網絡上檢索到的數據庫和網站僅有32個,約占全省已統(tǒng)計文物保護單位的0.5%,分列下表:
以上所建的網站均為開放狀態(tài)。若我們將網站的功能分為綜合(旅游、保護、研究)和旅游兩類的話,那么綜合網站有:云岡石窟、善化寺、大同嚴華寺、大同博物館、忻州九源古陶瓷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煤炭博物館、晉祠博物館、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劉胡蘭紀念館、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晉國博物館、解州關帝廟、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等14處,其他15處均為純粹的旅游網站,多為本景點自己建設的網站。網站的呈現方式為文字、圖片、VR等方式。
地區(qū)數據庫名稱大同云岡石窟、善化寺、北岳恒山、大同市華嚴大同華嚴寺、大同市博物館、雁門關忻州忻州九源古陶瓷博物館、五臺山云數據旅游網、中國忻州五臺山風景名勝管理委員會、山西禹王洞風景名勝區(qū)太原云岡石窟數字展示、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煤炭博物館、晉祠博物館、蒙山大佛、張壁古堡網站晉中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喬家大院網站、王家大院網站、平遙古城網站呂梁劉胡蘭紀念館網站侯馬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網站臨汾晉國博物館網站運城運城廣仁王廟網站、解州關帝廟網站晉城皇城相府集團網站長治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計劃云岡石窟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大同市博物館、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
總體來看,建成的網站數量對于山西這個文物大省來講,極不理想,還有很大差距。從分析網站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上講,這些網站均有旅游的引導功能,這顯示出其文化遺產利用的一面,但多數網站卻沒有顯示出保護、研究的意識,這也透露出文化遺產過度開發(fā)的傾向。
云岡石窟網站是云岡石窟研究院所建,云岡石窟研究院是專門負責云岡石窟保護、研究與管理工作的機構,前身是1952年9月成立的“大同市古跡保養(yǎng)所”;1955年4月,更名為“山西云岡古跡保養(yǎng)所”, 1958年8月,機構更改為“山西云岡文物管理所”;1959年3月,更名為“山西云岡石窟文物管理所”;1964年5月,更名為“山西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 1989年9月,成立山西云岡石窟文物研究所,同時撤銷“山西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2006年8月,正式成立“云岡石窟研究院”。2008年4月,云岡石窟研究院與大同市云岡旅游區(qū)管理委員會合并重組,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管理體制,行政隸屬于大同市文物局,為正處級事業(yè)單位[5]。云岡石窟網站是云岡石窟研究院成立之后所建。網站分為兩個分網站,分別是綜合網和旅游網。在綜合網站里,設遺產保護、學術研究、數字云岡、文化產業(yè)等7個版塊。旅游網里有游在云岡、大同旅游、在線商務等8個版塊。
總的看來,云岡石窟網是兼顧旅游、研究、保護性的綜合性成熟網站。
對云岡石窟進行數字開發(fā)的還有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計劃。2013年7月,云岡石窟作為全國首家3D全景數字博物館上線百度百科,進入界面,有云岡石窟官網的鏈接地址,之后參觀者可以隨意選擇觀看的先后順序,也可通過前后左右、放大縮小等自主控制,調整視角,全方位多角度的觀賞歷史遺跡。
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于2012年1月4日正式上線。該平臺是百度百科基于自身產品特性,與傳統(tǒng)博物館聯(lián)手,運用富媒體、二維碼、立體flash、虛擬漫游、高空俯瞰等多種方式,結合錄音解說,全景式展示各家博物館的權威信息和獨家藏品知識,極大豐富了用戶的感官體驗。至2016年,已上線的數字博物館200余家。
數字博物館計劃共收山西35家博物館:云岡石窟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大同市博物館、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山西省藝術博物館、紅軍東征紀念館、中國煤炭博物館、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太原解放紀念館、晉城博物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馬邑博物館、榆社縣化石博物館、平遙縣雙林寺彩塑藝術館、祁縣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介休市博物館、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山西中醫(yī)藥博物館、呂梁漢畫像石博物館、劉胡蘭紀念館、武則天紀念館、晉綏邊區(qū)革命紀念館、芮城縣博物館、聞喜縣博物館、垣曲縣自然博物館、運城市鹽湖區(qū)博物館、臨猗縣博物館、陽城縣文物博物館、長治市博物館、沁源縣文物館、臨汾市博物館、河邊民俗博物館、岢嵐縣博物館。
目前建成前5家,前文已列。每展館包括博物館介紹,收藏藏品的文字介紹和語音講解。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網站包括參觀指南、景區(qū)風貌、文物天地、研究中心、八路史話等12個版塊,主要通過豐富的圖片、文物,并輔以文字介紹,以展示八路軍8年抗戰(zhàn)的光輝歷史。
此外,網站談到了版權問題,強調網站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標志、聲音、視頻、鏈接、HLML編碼等,版權均屬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所有,是一個較為成熟的網站。
晉祠博物館網站為晉祠博物館所建,包含陳列展示、數字晉祠、學術天地、民俗文化、景區(qū)再現等15個版塊,較全面地涉及了晉祠的歷史、現狀、研究以及資源開發(fā)等情況。網站強調了版權問題。
忻州九源古陶瓷博物館網站是目前山西唯一的一家由私人所建的網站,版權屬于忻州九源古陶瓷博物館。網站包含館內藏品、展覽活動、學術研究、人才招聘等8個版塊。
2009年,晉祠博物館啟動了晉祠文化遺產數據庫項目,數據庫采用數字采集技術,通過數碼影像,全面、真實地記錄了晉祠的歷史文化遺產。具體工作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本信息采集階段,主要是利用專業(yè)設備,對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影像信息采集。第二階段是信息分類整理階段,主要是對第一階段采集的文化遺產數據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同時起草撰寫科學嚴謹的文字描述。第三階段是資料分冊編輯階段,主要是從所采集信息中擷選重點,分門別類編輯文化遺產的資料檔案[6]。2014年,項目基本完成,并出版《晉祠文化遺產全書》,由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2013年11月,國家文物局批復“蒲縣柏山東岳廟彩塑數字化勘察記錄”“朔州崇福寺彩塑壁畫數字化勘察記錄” “平遙縣雙林寺彩塑壁畫數字化勘察記錄”“山西博物院藏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方案”等項目立項。2014年國家文物局批復“五臺山佛光寺彩塑壁畫數字化勘察記錄”“隰縣千佛庵懸塑三維數字化”項目立項。2015年國家文物局批復“大同云岡石窟羅漢堂彩塑壁畫數字化勘察記錄”項目立項。同年“晉祠碑碣數字化平臺建設項目”啟動,此項目主要是對晉祠博物館館藏碑碣中字跡比較清晰、保存比較完整、歷史和文物價值相對較高的碑刻實物和拓片,進行圖像采集及三維測繪,力求多角度、全方位、真實地記錄保存現狀信息,并將所有數據編錄存檔,且放于晉祠官網供游客或愛好者欣賞參閱。
至目前,山西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些數據庫還成為模板,被其他省市學習,但同時也凸顯出一些問題??偟膩砜?,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亟待數字化介入
與山西現存的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相比,目前所建數據庫數量太少。甚至已經具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的“丁村古建筑群”“應縣木塔”沒有看到所建相關數據庫。還有 “永樂宮”“佛光寺”“廣勝寺”“牛王廟戲臺”等多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沒見有數據庫或者數字化平臺的建設。
第二,開放性平臺少,民間投入少
目前,我們能在網上看到的山西文化遺產開放數據庫僅僅32處,但從資料來看,還有許多數據庫已經在建,但互聯(lián)網上看不到更多的詳細信息。
數據庫建設投資大,再加上文物屬性問題,我們看到已經建設的數據庫多為集體或國家投資,多以“……項目”的名目所建。而個人投資建設的數據庫僅有一個,即“忻州九源古陶瓷博物館”網站。這一網站是由王瑞斌所建,他是山西陽煤集團五鑫煤業(yè)有限公司董事、忻州開發(fā)區(qū)太忻商業(yè)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忻州市漢鼎國際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長,他還是一位收藏家、古董鑒賞家,是忻州市收藏協(xié)會名譽會長。他所建的“忻州九源古陶瓷博物館”于2017年5月由山西省忻州市文物局批準報山西省文物局備案設立,是山西省忻州市第一家非國有博物館?,F位于忻州市九原街漢鼎國際酒店一樓西大廳,博物館為獨立展廳,展廳面積510m2。 藏品中有馬家窯彩陶、龍山文化陶器、齊家文化陶器以及唐、宋、元等高古瓷器,目前共展出325件(套)。其網站正是在這個實體博物館的基礎上建成的。
第三,側重“利用”,忽視“保護”與“研究”
目前,在網上公開的數據庫網站,其站內的內容均涉及旅游,即強調文物的利用。相對來說,忽視了文物的保護與研究。盡管是已經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云岡石窟、五臺山和平遙古城,除了云岡石窟的網站分為“綜合網”和“旅游網”之外,其他兩個還是以旅游為主的網站。剩下的29個網站,也基本是旅游網站。這有違“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
第四,缺乏整體性的統(tǒng)籌規(guī)劃
目前所見無論是已上線的網站,還是已立項的數據庫項目,均呈現出松散的、單一的目標建設,他們之間各自為政,獨立實施,互相之間合作較少,沒有體現出從山西整體文化出發(fā)的總體設計構想。項目之間尚未建立起資源共建和共享的機制,不能夠對資源有效整合,這不利于山西特色文化的傳播,使得資金投入難以發(fā)揮最大效應。
山西省已經有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的成果和探索經驗,在面對時間無情流逝、城市化快速發(fā)展,同時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山西的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應該汲取經驗,同時應向成功案例、先進技術學習,以期利用好大數據、互聯(lián)網等科技手段能夠有效保存文物本體,能夠對外擴展其影響力。我們試提出以下建議:
山西文化遺產豐富,但已建成或在建的數據庫遠未能完全展現山西文化的特點,山西文化的精髓、山西文化的豐富精彩,山西的古建筑、山西的戲曲文物、山西的“晉文化”、山西的“金墓”、山西的佛教文化、山西的古村落等等,這些均沒有看到相應的數據庫建設,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亟待以現代科技的方式保護傳播。
研究顯示,通過山西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立項而建設的數據庫,基本未對公眾開放。而我們現在已處于信息時代,信息的公開有助于喚起公眾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和廣泛了解山西文化的內蘊與價值。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利用好互聯(lián)網這個平臺,做好有效的后續(xù)宣傳和保護工作。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一般都是以政府為主導的,而且調研數據也顯示出已建的數據庫大多為政府投資。但由于山西轉型綜合改革政策和山西文化產業(yè)建設,鼓勵更多的民間資金流入文化遺產保護當中,建設更多的特色文化遺產數據庫。
應完善現有數據庫的功能和職責。在強調開發(fā)利用文化遺產,發(fā)揮其經濟價值的同時,更應該對遺產的文化價值進行宣傳,對文化遺產的本體進行研究保護。故而,文化遺產的網頁上就不能僅僅體現出旅游的功能。而應該以“云岡石窟”網站為榜樣,體現出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與旅游雙重職能。
基于現存數據庫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劃的缺陷,今后的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應該由省文物部門提綱挈領,統(tǒng)籌規(guī)劃,引導每個文物保護單元合理規(guī)劃自身的數據庫網站,作為省級文物保護網站的子網站,相互之間能隨意切換,一方面便利于游客的全方位觀覽,另一方面也對文物保護單位統(tǒng)一要求,保證數據庫建設的質量,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文化遺產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人類足跡,理應受到保護。尤其伴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市場經濟、旅游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利用這些文化資源的同時,更要用有效的手段去保護這些文物,研究這些文物。在取得成績同時,也要看到不足,真正做到科技服務于人類,服務于文化建設,服務于文化遺產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