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翠芝
(河北省遷安市楊店子鎮(zhèn)任官營中心完全小學 河北 遷安 064400)
近年來,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課程實施中得到了普及,越來越多的科學教師習慣于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營造信息化的科學課堂氛圍,改變通常教學的弊端,解決科學教學中的瓶頸問題。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許多小學科學知識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更好的展示和表達,使科學知識可視化和動態(tài)化,進一步拓寬小學生的科學視野,幫助小學生科學學習和合作探究,發(fā)揮出科學教學的價值。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小學科學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學存在誤區(qū),有的用信息技術取代教師教學,小學生不能理解教學的難點。還有的照抄照搬網絡上的課件,脫離學生科學學習實際,導致科學教學效率降低。因此,新時期,小學科學教師要從現(xiàn)實出發(fā),選擇富有生活化和娛樂性的教學內容,巧用技術方法提高科學教學實效,從小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學科素養(yǎng)。
通過信息技術可以極大的拓展課堂教學內容,擴充科學教學容量,彌補小學生對科學認知的不足,有助于小學生探求新知,滿足求知需求。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搜索到更多知識,使探究成為小學生的自覺需求。比如講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生銹》,教學目標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理解鐵生銹的原因。但是由于鐵生銹并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實現(xiàn)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此時科學教師可以通過微課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鐵生銹的動態(tài)過程,使小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鐵生銹的原因和如何防止鐵生銹。學習這些內容以后,小學生回到家以后可以向爸爸媽媽介紹如何防止鐵生銹,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然后科學教師可以給學生在課堂上展示沒有生銹的鐵,帶領小學生進行敲擊、導電、磁鐵吸引等實驗,消除小學生的疑惑,增強科學認知興趣。
有些小學科學知識與小學生的生活相距較遠,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為了有效突破科學教學難點,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情境,優(yōu)化難點解析策略,使小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講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溶洞里的鐘乳石》,要求小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鐘乳石,石筍以及石柱的成因。在教學過程中,小學科學教師用多媒體給小學生播放科普專題片“溶洞里的鐘乳石”,通過視頻信息將億萬年的歷史變化展示給小學生,更加生動形象,學生的感官受到很大的沖擊,對科學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小學生都認真的觀看,不時還舉手提問,科學課堂充滿了科普性和趣味性,通過多媒體介紹揭示了鐘乳石的科學奧秘。接下來,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自制鐘乳石,讓學生主動去創(chuàng)新,運用所學知識驗證自己的推斷。
學習科學需要養(yǎng)成規(guī)范意識和習慣,用科學知識拓展能力,激發(fā)興趣,形成長遠的發(fā)展。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及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感受,指導學習策略,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幫助,使全體小學生都能夠有所進步。比如講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山脈的變化》,這部分知識比較靈活,要求小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解釋使巖石破碎的各種因素。在教學中,科學教師通過課件為小學生播放山脈變化的動畫,通過動態(tài)的效果分析讓小學生理解山脈的特點,學會從變化中獲得知識。然后教師引領學生來到實驗室,利用酒精燈、玻璃片等模擬冷熱變化對巖石的作用,鼓勵小學生設計更加高效的方案,提高實驗能力。所有環(huán)節(jié)設計對學生來說都十分喜歡,以最佳的學習效果完成課程任務。
信息技術對科學實驗的輔助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可以重現(xiàn)無法在實驗室完成的實驗,給小學生創(chuàng)造實驗氛圍,降低實驗過程中的能源損耗,創(chuàng)造高效的小學科學課堂。比如講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學科學花的構造相關知識時,要想解剖桃花,如果學生僅通過肉眼觀察,很難看到桃花的內部構造。此時,科學教師通過實物投影的方式向小學生展示解剖的全過程,小學生甚至可以看到放大十幾倍后的胚珠,視覺效果直接刺激了學生的專注力。這種教學方式相比教師一桌一桌的講解更有效率,節(jié)約了實驗時間。小學科學課堂必須要走向現(xiàn)代化,客觀認知科學事實,引導學生感疑善疑的學習品質,從而領悟到科學的本質。在新課程背景下,科學教師要繼續(xù)探索和革新,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學策略,不斷豐富教學資源。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課堂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深化學習體驗,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提升自己的認知素養(yǎng)。小學科學教師應該提高教學水平,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引入微課視頻,通過多重感官刺激小學生的求知欲,樹立學習自信。同時,還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揭示科學奧秘,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工具和輔助作用,為打造本真課堂及高效學習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