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伯相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qū)溫泉鎮(zhèn)石海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轉化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是一項比較常見的教學方法,而且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轉化策略能夠將學生即將學習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已經學習過的比較熟悉的數學知識,將復雜的數學習題簡單化,促使學生在習題解答過程中能夠快速地找到突破點,明確知識點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習題的解題效率。同時,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轉化策略,還可以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拓展學生的數學發(fā)散性思維,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能夠得到更加全面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
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認知能力不強,在進行小學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教學知識,解決數學課堂習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以更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示出來,以此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能夠高效地解決數學教學中的習題。在日常小學數學解題過程中,教師實施轉化策略時,就可以根據習題內容進行數與形的轉換,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習題,提升學生的解題效率。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教材中的例題1,小麗買了一本《數學家的故事》6.45元和一本《童話選》4.29元,再求兩本書一共花了多少錢時,教師就可以以畫線段的方式把這道題更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先畫一條線段,然后再將該線段分成兩條長短不一的線段,在長的線段下寫上《數學家的故事》6.45元,短的線段下寫《童話選》4.29元,然后告訴學生求這兩本書一共花了多少錢?就是求這一條總的線段所代表的錢數?這樣學生就可以明確地知道求這兩本書一共花多少錢,就是將兩本書的價錢相加。再求《數學家的故事》比《童話選》貴多少錢?時,教師就可以在黑板上先畫一條較短的線段下面寫上童話選4.29元,在該線段下面畫上一條長一點的線段,下面寫上數學家的故事6.45元,題目要求求《數學家的故事》比《童話選》貴多少錢,就是求這兩條線段的差額?通過將數學題目以更形象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能夠有效地加強學生對題目的理解,這樣學生在數學解題過程中,思路也會更加清晰,從而讓學生的數學解題效率得到保證。
因為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相對還比較弱,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他們面對比較復雜的數學習題時,可能就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很容易產生畏難心理,從而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一種消極抵觸的心理。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根據學生的水平為數學習題設置合理的階梯,將復雜的問題分解成一些符合學生能力的簡單問題。然后再給學生講解這些簡單問題之間所存在的聯(lián)系,讓學生從局部先進行突破,然后再實現整體問題的解決。通過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不僅能夠逐步地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能夠讓學生對待數學知識點理解更為透徹,以此讓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得到保證。例如,在進行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運算定律》中的練習習題解答時,一節(jié)車廂上層有104個座位,下層有78個座位,上層還有4個空位下層還有8個空位,那么這節(jié)車廂有多少名乘客?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拿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面對較多的數據一時可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該問題簡單化:(1)車廂上層的座位加上下層的座位就是整個車廂一共的座位,104+78=182(個)。(2)而上層空的座位與下層空的座位相加起來就是沒有坐人的座位,4+8=12(個)。(3)總的座位減去沒有坐人的座位就是有乘客坐的座位,182-12=170(個),這也就是乘客的人數。通過這樣的引導,不僅能夠讓學生理清解題思路,快速地解決初數學習題,還能夠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有效地拓展,在今后進行數學習題解答時,能夠靈活的運轉自己的思維,進而讓小學數學解題教學效率得到了有效的保證。
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規(guī)律具有普遍性,學生在習題解決過程中只要找到了這個規(guī)律,那么在今后遇到類似問題就可以迎刃有余的解決了。但是,由于小學生思維能力較弱,面對抽象的習題規(guī)律學生很難透徹的理解和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運用轉化策略將一些簡單的習題轉化成特殊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就能夠有效地加強學生對習題規(guī)律的理解和運用,以此為學生今后的數學習題練習鑒定良好的基礎。如在學習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乘除法各部分間關系探究時就可以給學生讓學生解決以下習題,714÷17=42,714÷42=17,根據這兩個算式寫出一個乘法算式。學生在拿到這個習題時,可能不知該如何下手,這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出一道除法計算題,讓學生計算出來以后運用乘法進行驗算,當學生驗算完成以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回過頭對該習題進行解答。經過學生的思考,就可以把這個一般的問題轉化為特殊問題處理,從而在今后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就知道該如何進行思考進行解答了,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解決時,如果學生一直運用正向思維進行問題的思考,那么會從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導致學生沒辦法高效地解決數學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逐步地改變思維方向,試著運用逆向思維進行問題的探究,已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逆向思維是指從問題相反的方向入手進行探究的一種思維方式,它突破了傳統(tǒng)思維定式,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三角形》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求多邊形內角和練習時,學生剛開始看到教師畫出的多邊形,可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進行內角和的求算。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反向思考這個問題,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學生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多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通過幾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相加來求取多邊形的內角和。通過轉化思維,能夠讓學生的解題思路更加清晰,同時也讓學生對待課堂知識點掌握更加牢固。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將順向思維轉化為逆向思維,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更進一步的拓展,讓學生在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學會靈活的轉化自己的思維,對數學問題進行全方位的思考,促使學生的數學解題效率得到有效地提升,進而有效地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
總而言之,轉化策略作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對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小學數學習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根據習題內容科學合理地進行轉化教學思想,拓展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思路,不斷地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讓轉化策略能夠更好地融入到小學數學習題教學過程中,同時也讓小學數學教學在轉化策略的推動下能夠更高效地完成數學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