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忠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耿家莊小學)
長期以來,我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偏重于知識記憶,對思維訓練有所忽視,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更多體驗到的是識記背誦的辛苦,少有頓悟體味的樂趣。英國心理學家托尼·巴贊創(chuàng)造的思維導圖作為一種“記筆記的方法”,能夠有效地表達人類的發(fā)散性思維,特別有利于兒童啟發(fā)心智,有序思考。小學語文課堂適度引入思維導圖,并恰當?shù)丶右赃\用,勢必有助于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樂趣,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閱讀課上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故事情節(jié)、探討寫作主旨是語文的基本學習能力之一,若教師沿用傳統(tǒng)的方法“先朗讀后默看,先口述后板書”,其間即使有教師的不斷提問、反復暗示,學生也是處于一種斷裂、殘缺的被動思考之中,難免被教師預設的線索捆縛,記住后面的忘記前面的,抓住局部的放過整體的。
文章的諸多有效信息點猶如散落一地的珍珠,學生能擇其一二卻失之八九,如教師采用線性模式的思維導圖提醒學生在文章中從前至后搜索“人物、時間、地點、起因、經(jīng)過、結果”等記敘要素,再以文字說明、圖標記錄、色彩標注等形式畫出全篇文章的閱讀思維導圖,則能準確地形成關于文章內容的完整鏈條。
而對一些內容較為復雜的文章,可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學生以思維導圖作為厘清內容、劃分層次的尺規(guī),先做小圖,之后連綴構成大圖。教師負責就大小思維導圖的結合部有針對性地給予點撥,待學生完成全圖后,及時展示并鼓勵學生自我闡述,那么一篇文章的枝干葉脈盡在學生心中,又何須教師啰唆不休?
自我介紹、看圖說話、即興演講等表達課的任務深受小學生歡迎,小學生多有開口的熱情,但講述的能力往往參差不齊。有的教師偏愛口齒伶俐的學生,課堂發(fā)言幾乎被個別學生壟斷,越是集中化的表揚與贊美,越容易產(chǎn)生廣泛性的挫敗與自卑。教師對此缺少體察,開設表達課的初衷便會走偏,甚至出現(xiàn)負面效果。
在多數(shù)學生普遍失聲的表達課上,教師大可把平臺放得低一些,給學生以充足的準備時間,給學生以大量的展示機會。比如允許學生發(fā)言之前用文字把自己要說的全部寫出來,推敲幾遍后再拿著稿子念都可以,如此讓步讓出來的是學生的信心,隨后一點點地拔高每名學生,嘗試著鍛煉,學生侃侃而談才有可能。
敢開口的問題解決后,教師指導學生借鑒思維導圖的環(huán)狀模式,變講稿為圖稿,不再寫稿子而是擬提綱。畫環(huán)狀模式的思維導圖用于口頭表達的提綱,是學生丟拐杖獨立行走的開始,重在減少學生“前言不搭后語”“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等邏輯圓環(huán)無法閉合的表達弊病,假以時日,學生自然懂得把話說圓了的道理。
小學生對書寫作文的恐懼與厭煩更甚于口語表達,因為小學生思維形成話語的速度快,可將思維轉化為文字的過程長,加之小學生要經(jīng)歷拼音到漢字的過渡、橫格到方格的變化、鉛筆到鋼筆的更換等適應期,故而小學生從自信地開口到從容地下筆,需要教師寬容種種的笨拙,耐心守候,發(fā)掘點點的閃光,巧妙引導。
表達課用思維導圖擬提綱的做法可順勢轉入作文課,用思維導圖打草稿不求量多,但求質高。教師必須糾偏小學生作文訓練貪多的不良傾向,小學生作文可“一篇多改”,而絕不能“多篇一寫”,也就是說,把一篇文章反復修改好了,比寫了多篇文章還是在一個框框里跳不出來強百倍,而一切均始于修改草稿。“中心發(fā)散、輻射聯(lián)想”放射模式的思維導圖繪制涉及主題、素材、段落等因素的作文草稿是上好對策。
提及復習課,查漏補缺的慣常說法便再次流行。然而問題在于,小學語文的復習教學涵蓋課本的字詞句篇,音義文法又穿插其中,學生未建立某一學習時段的語文知識體系,語文學習素養(yǎng)呈現(xiàn)一盤散沙狀,是難以發(fā)現(xiàn)“漏洞”與“缺憾”的。因此,復習課的任務不是重復過一遍課本,而是立足課本真正建立知識體系。
在思維導圖進入語文學科視野之前,以魏書生為代表的語文教師處理復習內容時就已采用類似“知識樹”的形式,其內在特點與思維導圖的聚斂模式相通,今天仍可使用。一般來說,經(jīng)過改造更為充實的聚斂模式“知識樹”包括正金字塔結構(總分)、倒金字塔結構(分總)及合金字塔結構(總分總)三種。
依據(jù)金字塔系列模型建構小學語文某一學習時段的知識框架,是復習課高效開展的一條捷徑。試想一下,小學生通過深入地思考、不懈地努力將一本語文書壓縮到一張紙上,所學、所記、所想、所得皆在思維導圖中,這樣的思維過程整合較之知識要點的重復更接近復習的本義,其復習效率也更高,成就感、滿足感也更多。
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遠不限于上述四種課型,另如表演課、參觀課、測驗課等也可大膽進行實驗。同時,小學語文教師在課程開發(fā)、課堂設計、課題研究等方面極有必要主動自覺地踐行思維導圖,實現(xiàn)師生在課堂上的情感共鳴、思想共生、能力共進,漸進式地變革小學生的認知方式,激發(fā)小學生的自由想象,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