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青
(江蘇省鹽城市城南新區(qū)科技園小學,江蘇鹽城 224000)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許多語文教師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更好地體現(xiàn)素質教育理念,是新課改以來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1]??茖W素養(yǎng)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具有積極作用。此外,通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養(yǎng)成健全人格,促進其全面綜合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科學素養(yǎng)教育的滲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好文化積累,更好地培養(yǎng)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本文基于科學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展開以下研究。
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改革過程中,應遵循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語文教材出發(f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2]。問題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的運用,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逐漸對閱讀產生興趣和好奇心。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枯燥、乏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不起興趣。運用問題式教學法,能夠引導學生針對課堂問題進行思考,讓他們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使問題縈繞在閱讀課堂中,讓學生的思維充分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得到有效的發(fā)散,這對于其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師在講解科技類文章時,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科技學習的樂趣,使學生在探索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開闊視野,完善科學思維體系。教師通過在文章材料中深入挖掘科學教育因素,為學生設置有關科技的問題,促使學生的科學性思維得到充分鍛煉,從而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例如,《真理誕生于100 個問號》這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分析文中事例,加深對課題的理解,并掌握作者寫作特點。在為學生初步梳理課文基本內容之后,筆者設計了以下課堂問題:文中第三自然段所說的“問號”具體是指什么?由“問號”發(fā)現(xiàn)了什么樣的“真理”?從“問號”到“真理”又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學習小組討論,得出“問號”是指洗澡水的旋渦為什么總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真理”是旋渦的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有關;“真理”是通過反復研究所得出的。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課堂問題,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真理的產生及條件,這樣的教學方法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能夠有效為學生滲透科學素養(yǎng)教育。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樂知”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在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3]。多媒體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教學手段,能夠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他們入情入景地感受課本所描寫的內容,通過播放視頻和演示動態(tài)過程,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激發(fā)他們科學探究的熱情。
例如,在講《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節(jié)課時,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品讀文章中伽利略的人物形象,讓學生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xiàn)了17 世紀科學家伽利略的畫像,并為學生講述了伽利略一生的輝煌成就,在課后為學生播放《伽利略之謎》紀錄片片段,讓學生充分體會伽利略的探索精神。通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為學生展現(xiàn)生動、立體的視頻片段,能夠使抽象的科學知識形象化,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被這種精神所感染,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資源,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僅憑課本內容是遠遠不夠的[4]。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讓他們在了解教材內容的前提下,主動學習課外科學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科學類書籍,讓學生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增強科學常識。這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面,還能為學生提供生活上的指導。通過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能夠增強學生的科學知識,有效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例如,在講《飛船上的特殊乘客》這節(jié)課時,本節(jié)課主要講述的是航天旅行中植物種子所發(fā)生的變化以及原因,讓學生了解我國生物科學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學技術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激發(fā)他們科學學習的興趣及探索欲望。在完成教學后,為了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加深他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筆者向學生推薦了《科學家的故事》《世界自然之謎》等課外讀物,讓他們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進行知識的補充,從而有效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開展實踐活動能夠提高學生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僅僅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是不夠的,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科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5]。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科學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歸納、概括和提煉文中信息,分析字、詞、句在情感表達中的作用。通過這樣科學性的閱讀訓練,能夠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更具條理性和邏輯性。
例如,在講《飛向藍天的恐龍》這節(jié)課時,文中第一自然段有一句是“在中生代時期,一只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為了讓學生理解“一只”在語言表達中的準確性,筆者引導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反復閱讀咀嚼,進行合理、有序的分工,安排學生在課下時間搜集相關資料對比研讀,深入品味語言表達的嚴謹性與說明文的科學性。這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還能提高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新課改以來受到教師和家長的關注,新課改的發(fā)展方向更注重學生科學思維體系的完善[6]。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科學素養(yǎng)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性思維,充分體現(xiàn)素質教育“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不斷探究和挖掘各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方法,加大科學素養(yǎng)教育力度,使學生在小學階段養(yǎng)成完善的人格,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