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城東中心小學校 徐 珺
文有體,言有法。我們仔細對教材中的幾篇文章進行閱讀之后就能夠觀察到,其在言語表達方面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說理智慧”,換句話說,如何說理才能夠讓人真正覺得信服。因此,在教學說理文時,我們不僅要求學生明晰文本所說明的道理,更要引領孩子破解、體悟作者的說理智慧,通過悟理啟智,幫助學生獲得可以攜帶的言語素養(yǎng)。
說理文的特點,在于闡明"道理”,而道理往往又直接與文本的結(jié)構(gòu)邏輯有關。作者在寫作時首先會構(gòu)架好說理順序,猶如建造高樓大廈,由淺入深,從基礎到高層搭好框架,使自己的說理有條不紊,讓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兜嗡┦膯⑹尽肥且黄獌?yōu)秀的說理文,說理充分,邏輯縝密。因此,想要真正讀懂說理文的第一步就是將文章脈絡梳理清楚,特別是在高年級段,關注文本結(jié)構(gòu)的順序、特點,符合課程標準的閱讀要求,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之一。
【案例1】師:請將下列打亂的段意根據(jù)文章寫作順序重新排序。(學生練習)師:排列后的段意是否能讓你對文章有更清晰的了解了呢?一起讀一讀吧!(學生齊讀)
師:發(fā)現(xiàn)了嗎?作者首先羅列出一個現(xiàn)象,然后通過這一現(xiàn)象來引出自己的觀點,全文結(jié)構(gòu)和我們過去曾經(jīng)學過的《說勤奮》相似程度較高,它首先將觀點提出,然后羅列事例來進行論證,最終得到結(jié)論。這便是作者開啟說理智慧的第一把金鑰匙——言之有序。
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初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段落大意重新排列順序,其真正目的是幫助孩子分析作者說理的內(nèi)在邏輯。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相信文章所闡述的道理,還可以幫助孩子知悉作者層層深入、步步為營的說理智慧,有效地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言語能力。
《學與問》中,為了將“問”具有的重要意義闡明,前后羅列了兩個事例,這兩個事例,只要是具備六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完全把握與理解。然而在說理文中,列舉事例并不是對于一件事進行簡單的講述,更關鍵的是通過這些事例來講自己提出的觀點加以論證。所以引導學生認真思考這些事例的特點是什么,這就是最關鍵的教學目標之一。倘若我們把《學與問》里列出的兩個事例展開比較,就能夠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其中存在的一些特點,理解作者為何選擇此類事例來進行闡述。
閱讀文中的兩則事例,絕對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可是,這樣淺顯易懂的語段教些什么呢?如果只是了解作者說了什么,不能完全體會作者“說理”的方法以及這樣說的妙處。學習這兩則事例,對比閱讀,顯而易見這是一種比較高效的教學手段,方便我們展開分析探究,發(fā)現(xiàn)特點,把握作者在說理上的智慧。首先,教師請學生尋找“相同點”。學生迅速觀察到這兩個事例均圍繞著“問”,而且兩個事例的主人公都是孩子,最后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中獲得了一定的成就。基于此類相同點說開去,說理的時候應該緊緊圍繞觀點來談,“應關注交流對象”等,說理的智慧就能夠自然地展現(xiàn)出來。接著,老
師又引導學生們將目光聚焦于“不同點”,這就讓學生對于這兩個事例展開深層次辨析,認真思考作者是如何來說理的。經(jīng)由對比,學生觀察到這兩個案例在強調(diào)的重點上存在明顯的差異,這是二者最核心的差異。通過尋找“相同點”與“不同點”,是為了真正將事例讀懂、讀透,只有充分掌握了事例本身的特點,才能理解作者說理的智慧。
在言意揣摩中認識說理文言語的準確性,錘煉思維的嚴密性。在對于第一自然段進行教學的時候,姜老師設置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對于文本進行回憶、換用詞語。學生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diào)動,迅速回憶出“接連不斷、孜孜以求、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等可替換“鍥而不舍、日雕月琢”的詞語,通過這些訓練,讓學生對于之前學習的內(nèi)容有效加以鞏固,在言意揣摩和言語實踐中學習說理文言語的概括性,鍛煉思維的深刻性。為引導學生深刻了解并體悟說理文的這種言說方式和言語智慧,姜老師精心引入課外資源,讓學生對比閱讀《滴水穿石的啟示》相關內(nèi)容和《李時珍故事》片段。兩段內(nèi)容高度關聯(lián),但后者足足380 個字,而課文只用了60 個字。經(jīng)過討論,學生達成共識:兩種表達,各有千秋,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合宜與否。說到底,用什么樣的言,怎樣“言”,是由“意”決定的,即言語風格和言說方式,必須服務于作者的立意的內(nèi)容,這是最大的言語智慧。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形成自己的語言體系、思維體系,乃至價值體系。在說理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適當搭建“舞臺”,巧妙引導“語用”。
【案例2】
師(出示第六單元課文目錄):回憶一下這一單元的前三篇課文,都是寫人敘事類的課文。分別寫了誰的什么事?是否發(fā)現(xiàn)這三個人事例的共同之處了?
生:富蘭克林、談遷、諾貝爾的身上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師:前三篇課文中都含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美好的理想”的主題思想。三位主人公的事例倘若引用到這篇課文中可以嗎?
生:可以。
師:倘若作為事例來加以引用,在表達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
生:要緊扣觀點來寫。
生:語言要像作者學習,注意精煉、準確。
師:請選擇上述課文中的一個人物,圍繞“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美好的理想”這一觀點,仿照課文中三個典型事例的說理方法,寫一段話。
在課堂上,教者結(jié)合課文編排特點,以現(xiàn)有的課文為素材,要求學生結(jié)合習得的說理文言語特點,嘗試寫一個事例。在指導中,教師注意把與中心“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內(nèi)容加以選擇、提煉,其余的內(nèi)容大膽刪減,幫助學生迅速成文。
總而言之,在小學教材中,盡管其占比較小,但是意義重大,能夠有效增強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的說理智慧得到極大的累積。在教學中,應該通過將文章的脈絡梳理清楚,深入剖析與品讀實例,把握文體的語言特色,挖掘文本的言語教學價值,合理選取、重構(gòu)教學內(nèi)容,運用恰當?shù)耐緩竭M行言語訓練,應該為發(fā)展學生的說理智慧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