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帶城實驗小學 蔡利萍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作者由于表情達意的需要,在進行布局謀篇、遣詞造句時,有意識地在字里行間或文章的結尾處留下許多有發(fā)揮想象余地的情節(jié)、情感或思維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和想象。這些空間,我們稱之為“藝術的空白”,挖掘并填補這些藝術的空白,不但可以讓文章內容更加豐富,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主題更加突出,而且能激活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指導各種寫話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捕捉藝術的空白,引導學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巧妙合理且有效填補它呢?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教材中的有些空白,是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未定的意蘊空間。例如,有的文本省略了對故事情節(jié)的描寫,我們便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展開想象,進行富有個性色彩的填補,指導學生進行場面描寫,從而表達出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感受。
例如《鄭成功》一文中,作者對鄭成功率領軍隊英勇頑強地與荷蘭侵略者作戰(zhàn)的部分只花了一個自然段進行概述,具體作戰(zhàn)情節(jié)并未展開。那么當時鄭成功作為總指揮,他怎么鼓舞士氣,怎么沉著應戰(zhàn)?戰(zhàn)士們怎么置生死于度外?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各是什么樣的呢?在勾連文本前后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從以上幾方面展開合理想象,同時要求學生做到人物的語言、動作等要和人物的身份相符,然后先進行口頭描述,再動筆形成完整的抵抗荷蘭侵略者的作戰(zhàn)場面。
心理描寫是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之一,但由于行為節(jié)奏,感情抒發(fā),詳略安排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作者不可能連篇累牘地寫出人物心里活動,因此無奈中形成了部分“心理空白”。教學時,教師若能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內心進行心理活動描寫的指導,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又使學生養(yǎng)成了體會人物內心的閱讀習慣。
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中,湯姆在離允許釣鱸魚還有兩個小時的時候釣到了一條大鱸魚,但是爸爸用斬釘截鐵的口氣讓湯姆把鱸魚放了,湯姆知道沒有商量余地了,“他只好慢吞吞地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魚鉤,把魚放回水中?!睖返男睦镆欢ú缓檬?,課文中沒有具體寫。我立即引入話題:這是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啊,可是父命難違,魚是放掉了,但是湯姆的心里卻是打翻了五味瓶啊,他會怎么想呢?請你寫下來。學生立即展開思考,跟隨故事情境想象著湯姆的內心。交流的時候學生都很踴躍,仿佛自己就是湯姆,感同身受,最有意思的是有個學生邊描述湯姆的心理活動邊唉聲嘆氣:“唉!老爸,你可知道這是我長這么大第一次釣到這么大的魚?。≌f不定也是最后一次了。唉!真難過!”交流中,學生也進一步體會到無論何種情況都必須遵守規(guī)定的道理,難點在不經意間化解了。
再如《第八次》中,布魯斯王子看到蜘蛛結網一共結了七次都沒有成功,第八次終于結成了,他感動極了,猛地跳起來,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他看到蜘蛛結網成功,他為何感動?心里怎么想的?文本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杜P薪嘗膽》一文中,回國后的勾踐臥薪嘗膽,提醒自己不忘兵敗會稽的恥辱。那么每當他臥薪嘗膽之時,他都在想些什么呢,文章也沒有描寫。這些留白處,老師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揣摩人物內心,進行心理描寫的訓練,更好地體會文章表達的中心。
如《莫高窟》一文第三自然段對壁畫的內容和飛天的姿態(tài)進行了描寫,但是壁畫上的飛天成百上千,除了文中寫到的,還有哪些姿態(tài)呢?文本給我們提供了介紹的范例也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這又是一個訓練仿寫能力的好機會。我便帶著學生讀文中對飛天的描寫,然后尋找描寫的規(guī)律:先寫實,即看到的,再寫虛,即想象到的。最后組織學生進行仿寫練習,要求做到用詞精煉,表達準確,想象合理。學生在讀寫中加深了對莫高窟的認識,真切感受到莫高窟不愧是藝術寶庫。
像這樣的仿寫訓練在《廬山的云霧》一文中也能進行,如“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除了課文中描寫到的,還有哪些姿態(tài)和變化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已有經驗和生活經歷,有效進行仿寫訓練。
一篇好文章,常會使人覺得言雖盡而意未盡。結尾是一堂課的“終曲”,教師可以抓住課文結尾處的留白,讓學生有回顧與升華所學知識的時間,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使文本主題得到升華。
《愛之鏈》是一篇以愛為主題的小說。故事中,愛在無聲地傳遞著。文章結尾:她輕輕地親吻著丈夫那粗糙的臉頰,喃喃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結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說到這里就結束了,但是故事還可以繼續(xù),這條愛之鏈還在延伸。課文結尾的留白耐人尋味,我便要求學生以“第二天清晨,喬依醒來……”為開頭展開想象寫一段話,做到(1)注意故事情節(jié)的連續(xù)性;(2)描寫時注意抓住人物的對話、表情和動作;(3)要有環(huán)境描寫;(4)升華“愛”的主題。學生的潛力常常是出人意料的,他們續(xù)寫的故事總會給我?guī)砗芏囿@喜,而我作為老師給他們的鼓勵與肯定也促使了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喜歡上了續(xù)編故事。
如《猴子種果樹》這篇課文的結尾是“就這樣,這只猴子什么樹也沒種成”,我便讓學生展開想象,那么如果再給小猴一次機會的話,它會怎么做呢?在訓練中,學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懂得做事要目標專一,否則一事無成。
綜上所述,合理挖掘教材的空白,可以捕捉到豐富多彩的生成資源,猶如給語文課引進了一溪活水,使課堂煥發(fā)出生機和活力!當我們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捕捉到“藝術的空白”后,就應當放飛孩子們的心靈,鼓勵他們大膽地多角度地去想象,及時地挖掘、填補這些藝術的空白。這樣的教學活動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拓寬了思維的發(fā)展空間,也使各種寫話訓練得以有效開展,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